鎮撫宮
歷史沿革
此廟前身為惠春堂,是光緒元年(1875年)由泉州南安分香[1]。後,信眾增多,居民楊天福捐贈小檜溪段四百多坪作廟地,於現址蓋新廟[2]。光緒六年(1880年)決定建廟[1],並以該年為創建年[3][4]。光緒十年(1884年)建廟完成,改稱「鎮撫宮」,成為小檜溪地區民眾的信仰中心[1]。農曆八月廿三日會舉行廟會、出巡慶典[5]。除主祀廣澤尊王外,副祀妙應仙妃、太陽星君等[4]。
1966年,廟宇再度重建,桃園縣議會副議長許三桶主持在1月11日破土典禮,重建工程費新台幣80萬元[6]。2009年,信徒決議原址重建[1][3][4]。議長邱奕勝與副議長李曉鐘正副議長合捐100萬元作建廟基金[2]。
2011年7月23日上梁[7]。2013年12月28日舉行大殿外立龍柱典禮,長23.6尺,直徑3.6尺,每根造價超過1000萬[8]。該對龍柱與殿內的龍鳳石柱,皆為一體成形的青斗石[4]。清治建廟之初沿留下來的弓字尾龍柱和石獅子則放在廣場保存[4]。
2015年11月25日,總工程費超過2億的新廟舉行揭匾儀式,市長鄭文燦、副議長李曉鐘等出席[4]。新廟主殿總高77.42台尺、樓地板面積約428坪[2][3][4][7]。當天,兩度擔任重建主委的立委陳根德,以大園仁壽宮董事長身分出席,強調廟方欠了約6000萬貸款[4]。
參考資料
- 謝武雄. . 《自由時報》. 2018-04-07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中文(台灣)).
- 吳佩玲. . 《聯合報》. 2010-04-07 (中文(台灣)).
- 陳中興. . 《中華日報》. 2016-01-01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中文(台灣)).
- 蔡依珍. . 《中國時報》. 2015-11-23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1) (中文(台灣)).
- 許萬達. . 《中國時報》. 1995-09-15 (中文(台灣)).
- . 《聯合報》. 1966-01-12 (中文(台灣)).
- . 《聯合報》. 2011-07-22 (中文(台灣)).
- 鄭國樑. . 《聯合報》. 2013-12-29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 維基共享資源中与鎮撫宮相關的分類
- 鎮撫宮的Facebook專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