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星君

太陽星君,為道教太陽神,主掌太陽。道教尊稱日宮炎光太陽星君,又稱大明之神,俗稱太陽帝君太陽公

信仰起源

太陽帝君乃陽剛之神,司日之運行,掌火焰之輕重,日由東升,再由西墜,光熙普照大地,施恩萬民,凡世人代代祭祀之故也。《拾遺記》:『炎帝神農築圓丘以祀朝日。』

信仰流變

代明宮太陽星君誕辰三月十九告示

太陽帝君誕辰原為農曆的二月初一,但今日通勝多寫為農曆的三月十九日,可能與暗中紀念明朝崇禎皇帝有關。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闖攻入燕京甲申之變),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崩逝。進入清朝統治後,為了於不被清朝政府發現,民間遂編造太陽星君聖誕為該日,如《太陽星君真經》即如此記載。

台灣信仰

九豬
十六羊

內惟李氏祖厝、臺南市內的開基三官廟臺灣首廟天壇開基玉皇宮善化慶安宮皆於農曆三月十九日舉行祭儀。過去台南人會在當天於戶外露天擺設香案,準備暗示明朝十六位朱姓皇帝、稱為「九豬十六羊」的糕點作祭拜,但此風俗已逐漸式微。2015年,善化新味香餅舖老闆陳昭南說昔日製成的二、三十份九豬十六羊的綠豆糕,一份一百元皆能賣完,如今善化無人買也無人作。善化慶安宮在2015年報導時是改以一般供品代替。[1][2][3][4][5][6] 佳里區溪州里長陳進源、長壽會會長陳上明在2013年表示,台灣日治時期,當地曾組有成員三十多人的太陽公會,備有一只太陽公爐,會員繳交費用作基金,會長則採輪值並負責祭祀,需於三月十九日準備九豬十六羊、素花素果與金紙等。不過該儀式約在三十多年前(1970-80年代)日趨式微,太陽公爐也流落不知何處,陳進源說只剩里內年逾九旬的陳吳年老婦人每年祭拜,陳吳年亦不清楚祭拜原因,只說是父母親所流傳下來。[6]

高雄市前金萬興宮鹽埕三山國王廟鹽埕埔壽山宮三廟之間亦有輪祀太陽公之習俗。相傳舊時中國移民渡海而來、定居愛河兩岸,西岸居民以曬賣鹽維生,該地遂稱鹽埕;東岸居民則以曬賣沙維生,該地遂稱「沙仔地」(位於今前金區內)。一日海邊飄來一棵巨大神木,兩岸居民討論後決定將神木雕為太陽公神像,由兩岸之信仰中心萬興宮及三山國王廟輪流奉祀,後來三山國王廟之池府千歲分出另建壽山宮,遂改為三廟輪奉,最初各奉祀四個月,後來改為以三廟尊神(清水祖師李府千歲、池府千歲)之神誕劃分輪祀日期。此信仰亦被認為是明鄭遺民紀念崇禎皇帝之行為,初期取「慈祥愛民」之意尊稱為「太爺公」,後口誤成為太陽公。[7]

太陽星君真經

《太陽星君真經》又稱《日光經》,為一部禮拜太陽之民間信仰經典,作者不詳,富含佛教色彩,它認為太陽星君就是佛家日光菩薩的化身,反應佛道融合民間信仰特色,還自詡本經比得上《金剛經》。文中,太陽星君對很少人祭祀而感到憤怒,希望人人尊敬,並許諾保佑信徒一家平安,超度信徒的祖先。

《太陽星君真經》全文如下:

  • 太陽明明諸光四大神洲正乾坤,太陽出現滿天紅,日夜行程不住停,行得快來催人老,行得慢來光不存,家家門前都走過,倒被眾人叫小名?惱得太陽歸山去,餓死黎民苦眾生,天上無我無晝夜,地下無我少收成,位位神明有人敬,無人敬我太陽星?太陽三月十九生、家家念佛敬香燈,有人諷誦太陽經,闔家老幼免災星,若毋傳我太陽經,眼前就是地獄門。太陽明明諸光佛,分與善男信女們,每日早晨念七遍,永世不入地獄門,臨終之時生淨土九玄七祖盡超昇。日光菩薩從東來,照見天門九重開,十萬八千大菩薩、諸佛菩薩幾邊排,腳踏無量地,風雲透地開,頭戴珠寶塔,来娑婆世界,議定諸佛法,眾生誦我《日光經》,準折《金剛一卷經》。一來報答天地德,二來報答父母恩,龍天八部生歡喜,家門清吉保安寧,真心常念《太陽經》,一切災殃化為塵,諸佛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終)

供奉廟宇

新莊仔太陽宮内部

臺灣

(以下陪祀廟宇僅列出未與太陰星君成對出現者,因可能代表特定信仰群體或緣由之故)

基隆市

仁愛區代明宮

台北市

內湖區太陽堂(太陽廟)

新北市

淡水區下圭柔山太陽宮

苗栗縣

頭份鎮珊湖太陽宮

彰化縣

彰化市五福戶開基祖廟(陪祀)[8]

南投縣

埔里鎮慈光寺太陽廟

台南市

官田區二鎮太陽宮、東山區開泰日月明宮、白河區大山宮

高雄市

左營區新仔太陽宮、左營區新仔星顯宮、左營區咸池宮、小港區至陽宮楠梓區右昌元帥府(陪祀)[9]前金萬興宮鹽埕三山國王廟鹽埕埔壽山宮三廟輪祀[7]

宜蘭縣

宜蘭市太陽宮、五結鄉二結太陽公、五結鄉三興村太陽堂、礁溪鄉二龍太陽廟、蘇澳鎮日月宮、蘇澳鎮南順宮(陪祀)[10]

屏東縣

車城鄉福安宮(陪祀)

花蓮縣

花蓮市美崙福慈宮(陪祀)

台東縣

台東市太皇殿、台東市建和里(射馬干部落敬山宮

馬來西亞太陽宮内部

馬來西亞

新加坡

  • 太陽宮,85A Silat Road
  • 東天宮(武吉巴督聯合宮),8 Bukit Batok Street 21
  • 德光島天降佛堂太陽宮,51 Bedok North Ave 4

參考

  1. 楊菁菁. . 《自由時報》. 2013-04-29 [2016-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中文(台灣)‎).
  2. 程炳璋. . 《中國時報》. 2015-04-27 [2016-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7) (中文(台灣)‎).
  3. . 《人間福報》. 2013-04-29 [2016-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中文(台灣)‎).
  4. 修瑞瑩. . 《聯合報》. 2015-04-28 [2016-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2) (中文(台灣)‎).
  5. 李伯勳. . 《臺灣時報》. 2015-05-04 [2016-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4) (中文(台灣)‎).
  6. 李榮茂. . 《臺灣時報》. 2013-04-29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7) (中文(台灣)‎).
  7. . 前金萬興宮官方網站. 2018-07-05 [202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2) (中文(台灣)‎).
  8. 林宗德. . 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2-11-10 [201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3) (中文(台灣)‎).
  9. . 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3) (中文(台灣)‎).
  10. 林怡靚. . 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7-12-06 [201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3) (中文(台灣)‎).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