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湍郡

长湍郡韓語:)是朝鮮半岛京畿道西北端曾经存在过的一個郡,目前处于南北分治状态,一半属于朝鲜黄海北道長豐郡开城特级市,另一半属于韩国京畿道坡州市漣川郡

概要

高句麗時代被称为長浅城,新羅景德王时代被称長湍。高麗時代一度称湍州,李氏朝鮮時代一度改称臨湍和臨津,之后又恢复旧名長湍,并设立長湍都護府。1895年正式设立長湍郡,1906年開城郡的一部被并入長湍郡、同时長湍郡的一部被并入麻田郡(現在的漣川郡的西部)。

日本統治時代设立有京義線長湍站。1945年朝韩分治后被南北分断,朝鮮战争结束后确定了朝韩边界,长湍郡正好位于三八线上,约六成位于朝鲜,四成位于韩国。而且板门店也位于该郡。其中韩国控制的部分大部分属于民间人统制区域,几乎无人居住,所以该郡在韩国行政区划中有名无实。此后行政区域不断被坡州市漣川郡蚕食,直到1972年12月28日全部被并入坡州市,长湍郡被废除。

年表

  • 1906年 - 開城府的大南面和小南面被編入,長東面和江東面并入麻田郡
  • 1914年4月1日 - 長湍郡的一部分(長新面的一部分)被編入漣川郡。長湍郡由以下十个面组成。
    • 郡内面、津南面、津西面、江上面、大江面、長道面、長南面、津東面、大南面、小南面
  • 1930年 - 津南面改名長湍面。
  • 1945年8月15日 - 朝鲜半岛光复。该郡由美军管理。但大南面、江上面、大江面、小南面以及長道面、津西面、長南面的一部分由苏軍管理。
  • 1945年11月 - 苏軍管理下的全部地区被并入黄海道長丰郡
  • 1945年11月4日 - 美軍管理下的行政区划調整(5面)。
    • 長道面、开丰郡嶺南面并入津西面。
  • 1953年7月27日 - 朝鮮战争结束,長湍郡被指定为民間人統制区域,事实上失去行政機能。郡内面、津東面、長南面的全部(事实上有极少部分位于朝鲜境内)、長湍面的大部分、津西面、大江面、長道面的各一部分位于韓国政府的統治区域(津西面、大江面、長道面属于朝韩非军事区)。
  • 1954年11月17日 - 收复地区臨時行政措置法实施,長湍郡的一部分編入漣川郡。
    • 江上面在韩国行政区划中被并入漣川郡旺澄面(实際上全域属于朝鮮)。
    • 大江面、長道面以及長南面的一部并入漣川郡百鶴面。
  • 1963年1月1日 -
    • 郡内面并入坡州郡臨津面。
    • 長南面并入漣川郡百鶴面。
  • 1972年12月28日 - 長湍面、津東面、津西面并入坡州郡。韓国政府統治区域内的長湍郡正式被废除。
    • 以北五道委員会的名目上还存在長湍郡、并任命了名誉郡守。

韩国以北五道中的行政区划

長湍郡由十个面構成。

邑面面積(㎢)里的数量备注
長湍面10都羅山 東場 芦上 芦下 西場 井洞 德山 巨谷 石串 江井被并入坡州市,長湍面西場里、德山里未收復。
郡内面7邑内 点元 芳木 亭子 白蓮 松山 造山
津東面5下浦 東坡 瑞谷 哨 龍山
津西面8訥木 芬芝 金陵 魚龙 景陵 田斋 仙跡 大院金陵里、魚龙里被并入坡州市,魚龙里即板门店所在地。
長南面5高浪浦 元堂 伴程 板浮 自作被并入漣川郡
長道面10古邑 沙是 石柱院 中 上 下 梧陰 項洞 梅峴 杜梅項洞、梅峴里被并入漣川郡百鶴面
大江面5青廷 羅浮 浦春 禹勤 篤正浦春里被并入漣川郡百鶴面。
江上面7九化 馬城 德積 葛雲 臨江 紫霞 率浪全部未收复,但在行政区划上被并入涟川郡旺澄面。
大南面5渭川 聖谷 石村 長佐 佳谷全部未收复。
小南面5有德 知琴 弘化 朴淵 斗谷全部未收复。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