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戰鬥機
閃電式戰鬥機(Lightning),是一架由英國的英國飛機公司(BAC,早期為英國電氣公司)於1957年推出的2馬赫超音速戰鬥機系列,是英國唯一完全獨自開發,並最終獲得正式量產化的超音速戰鬥機。
閃電 | |
英國空軍 | |
類型 | 戰鬥機或攔截機 |
生產公司 | 英國飛機公司 |
首次飛行 | 1957年 |
服役 | 1959年12月 |
退役 | 1988 (英國),國外使用者於上世紀末將其退役。 |
使用狀態 | 退役 |
主要用戶 | 英國空軍 |
生產數量 | 337架 |
閃電式戰機的外觀特徵是機頭吸氣口和有激波錐,主翼為後掠翼,後部以垂直排列的雙發動機設計,具有卓越的爬升速度、飛行上限及速度,使他可以對抗蘇聯噴射轟炸機侵襲,英國皇家空軍後來運用其飛行特性開發出偵察機的衍生型。大部分的閃電式戰機都在1980年代退役,但至今仍有個位數的閃電式戰機維持可飛行狀態,且可進行表演。
發展和服役
在1942年時,皇家空軍已經訂出了超音速飛機研究規範,稱為E.24/43,由該規範推進邁勒斯M.52的研發。但是韋斯特蘭飛機公司的首席飛機設計師威廉·愛德華·威勒比·彼得在1947年向英國軍需部提出ER.103規範,按照他的提案設計,該架飛機將具備50,000英尺升限、1.5馬赫極速,英國因此停止了M.52開發構想。
在計畫得到政府支持,彼得找上弗雷德里克·威廉·佩奇領導開發計畫,雷蒙·弗雷德里克·凱里塞負責空氣動力計算,1948年7月時,飛機已勾勒出雛形,設計是使用上下垂直排列的發動機與高單翼,為了要達成1.5馬赫極速因此主翼後掠角為40度,整體方案在1948年11月呈交政府。1949年1月,ER.103規範被英國電器訂為P.1噴射機。1949年3月29日,軍需部同意英國電器進行細部設計,製造風洞模型與全尺寸模型。不過到1949年英國提出新的技術指標:極速2馬赫。為了滿足需求,主翼後掠角增加到60度,副翼位置則移動到翼尖,但風洞模型顯示主翼產生渦流會造成尾翼控制出現問題,團隊以降低主翼高度化解控制問題。不過在1949年,彼得離開設計團隊返回韋斯特蘭公司,因此P.1噴射機開發任務由佩奇全權負責。
1949年,皇家空軍提出更詳細具體的技術規格指標,稱為F/23/49規範。將ER.103規範未提及的細節更為精準地列入,包括對飛機機動性的規範。1950年4月1日,英國電器得到政府合約,生產2架機身與1架靜力測試用P.1噴射機機身。
在原型機打造前,皇家航空研究院對P.1的設計可行性仍表達疑慮,為了得到更多評估數據,英國政府委託肖特飛機公司打造肖特SB.5,肖特SB.5雖然是架速度不快的噴射機,但它可以換裝不同構型的主翼與尾翼實際分析飛行效果,當然也包含了P.1的大後掠翼,SB.5在1952年12月2日首飛,經過數次飛行測試證明了P.1運用的氣動力設計原則上皆無問題。在1953年起,P.1在薩默斯伯里工廠製造,原型機編號WG760、WG763、WG765(靜力測試機),採用無後燃器的阿姆斯特朗希德利藍寶石渦輪噴射發動機,原定裝備的愛汶噴射發動機因研發進度落後無法屆時裝機。
由於P.1噴射機機內容積有限,燃料容量不多,且為了薄型主翼而匹配的窄胎磨耗較快。除了前3架原型機,為了2馬赫極速而修正設計的原型機預定要打造3架,因此後來前3架原型機稱為P.1A、1952年決定製造的稱為P.1B。P-1B整體設計較為完整,包括有後燃器的愛汶R24R發動機,裝入23型雷達的進氣口鼻錐等,P.1B原型機編號XA847、XA853、XA856。
1954年5月,P.1A原型機WG760完工,送往皇家空軍博德明機場進行地面檢測,1954年8月4日上午,由測試飛行員羅蘭·比蒙駕駛,完成P.1A首次飛行;一周後P.1A在「紀錄上」突破超音速,實際上在第三次飛行時P.1A已經超過1馬赫飛行速度,但因位置誤差,馬赫計上只顯示到0.95馬赫,幾天後的飛行紀錄整理才發現這個缺失。雖然WG760已經證明了她的性能突出,但因為方向穩定性設計限制,P.1A不允許超過1.51馬赫以上飛行。
1956年5月,英國皇家空軍正式將P.1噴射機改名為“閃電”。
P.1B原型機XA847在1957年交機,1957年4月4日,同樣由比蒙駕駛,XA847突破1馬赫極速。1957年11月25日,XA847突破2馬赫極速。除了英國測試飛官有機會操作外,美國空軍測試中心也在1958年獲准試駕閃電式戰機,有兩位美軍飛官(安迪安德生、狄克·史萊頓)曾有機會駕駛閃電式戰機原型機,後來史萊頓如此評論他駕駛過的P.1B
P.1是架了不起的飛機,她兼具了F-86易於操縱與F-104的性能,唯一缺點是她幾乎沒有航程可言…然而,回想後,不得不說P.1是我有生以來最喜歡的飛機[1] |
首架閃電式量產型稱為閃電F.1,1960年12月24日由皇家空軍第56中隊換裝。閃電F.1為攔截機設計,設計任務是保衛當時皇家空軍核心武力V型轟炸機所佈署的機場。閃電F.1的攔截任務續航力為240公里(150英里),在血梗犬防空飛彈射程之外作為第一線攔截武力,讓V型轟炸機獲得足夠的出擊時間,裝配核彈進行反擊任務。閃電F.1續航力承襲原型機,雖然虛弱,但攔截飛行表現上相當卓越,主力武器是機首的2門亞丁轉輪式機炮與機腹的模組化武器架,該武器架可換裝2門亞丁機炮,或48枚51公厘對空無導引火箭、或2枚火閃空對空飛彈,飛機搜索目標由23型雷達負責。後續生產的閃電F.1A與閃電F.2雖有修正部分設計,但本質上還是攔截機導向的型號,且因空氣動力設計缺陷,極速被限制在1.7馬赫。
第二階段量產的閃電式為閃電F.3,同樣為攔截機設計。除了換裝動力更好的愛汶301R、強化的機鼻進氣錐、更大的方形腹鰭,使閃電式真正滿足了2馬赫極速規格需求。閃電F.3並將追蹤雷達更換為23A型雷達,整合了紅頂空對空飛彈,因為更換航電容積需求加大之故取消了機鼻機炮。由於新發動機耗油量增加,機內缺少額外空間放置燃料,因此閃電F.3續航力是所有家族中最糟的一款。為了在下一階段量產型閃電F.6完成前具有可銜接的中繼型號,閃電F.3後續改良為閃電F.3A
雖其對於二戰直後來說設計的技術上超前性,反而因為空對空導彈的發展,本機在試飛便給人老土的落伍印象,即採用了在超音速戰機少見的機首吸氣構型,有些像較舊的F-100超級軍刀戰鬥機或米格-19與超級幻密式戰鬥機等初期的超音速戰機,同期僅蘇聯的米格-21和蘇-7類似,這種造型的機體都只可以安裝較小的雷達,雖然有全天候作戰和發射近程空對空導彈的能力,但不適合以中遠程空對空導彈作超視距空戰,還不易發現在正面外的目標。
而同期試飛的美國的F-104星式戰鬥機和法國的幻象3型戰鬥機戰鬥機,都採用兩旁吸氣以便在機頭安裝較大的雷達,以適應引導空對空導彈時射程較遠。
但純粹在原始任務上,即像米格-21般專為防空而設計,在同期飛機中有較佳的評價,可是本機的尺寸和價格同樣較大和貴,結果沒有像米格-21受到歡迎。
機種型號
P.1A 靜態展示實驗機兩架。
P.2B 試驗和預產量機,後期飛越音速並被命名為「閃電」正式採用。
F.1和F.1A 首兩批量產型。
F.2和F.3 英國採用的中期型。
T.4和T.5 英國的雙座教練機型
F.6 英國後期型,更換了發動機和航電子設備。
F.52和F.53 外銷沙特阿拉伯的戰鬥機型。
T.54 外銷的教練機型。
T.55 並排雙座式教練機型
性能諸元(標準戰鬥機)
特徵佈局
標準為單座超音速截擊性戰鬥機,機頭吸氣並有震波錐,而使用兩個上下排列的渦輪噴氣發動機。
機翼為後掠翼,但主翼和水平尾翼切口方向是垂直於機身中線,此為本機的獨特的梯形翼,外觀和普通的後掠翼有別。
機腹下可掛適型油箱,並可在其前方掛機炮艙。所以在實際起飛時機身正面並非正圓型,而是向上下方伸展的椭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