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季良
陈季良(1883年-1945年),原名世英,字季良。中华民国海军將領,长期统率中华民国海军第一舰队。最终军阶为海軍上將,是中华民国唯一获授勋五次的海军将领[1]。
陳季良 |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883年?月?日 福建省侯官县 |
逝世 | 1945年?月?日 |
获奖 | 文虎勋章(北京政府) 二等云麾勋章(南京国民政府)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中華民國 |
服役 | 中华民国海军 |
服役时间 | 1897-1945 |
军衔 | 海軍上將 |
指挥 | 第一舰队 |
参战 | 庙街事件 江阴阻击战 |
简历
1897年,入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四届驾驶班。毕业后在防护巡洋舰海容號上任鱼雷、枪炮大副。武昌起义后积极支持革命。[2]
1918年,海军成立江防舰队。1919年,舰队从上海北上,计划绕道俄罗斯远东地区,从俄罗斯控制的黑龙江入海口溯流而上驶入中国境内。此时陈世英为舰队其中之一,炮舰江亨号的舰长。舰队9月中旬抵达尼古拉耶夫斯克(中文旧称庙街),原领队、运输舰靖安号舰长甘联璈率舰返航,陈世英接任领队,率领舰队继续前进[3]。舰队在前往哈巴罗夫斯克(中文旧称伯力)时,遭到白俄高梅科夫少将的炮兵袭击,被迫退回尼古拉耶夫斯克。中国政府与白俄当局进行交涉无果,舰队只能滞留当地过冬[4]。
1920年初,红军游击队攻入尼古拉耶夫斯克,旋即与当地留守的日本干涉军发生冲突并展开激战。因为海面封冻,日军缺乏援助;但红军游击队装备不足,缺乏攻坚能力,也难以击败日军。游击队转而求助于滞留此地的中国舰队。陈世英等经过讨论后决定借出江亨号的一门3英寸炮并6发炮弹,以及武装拖轮利川号的一门5响格林炮并3排计15发炮弹予游击队[4](另一说除两门舰炮外还有两挺机枪[2])。红军利用借来的武器攻入日军据点,此即廟街事件(日方称尼港事件)[4]。此事震动日本国内,日方指责中国军人直接参加了战斗,而北洋政府辩称断无此事,而且也没有蓄意支援红军的行为。同年4月解冻后日本海军20余艘军舰包围了中国舰队,而中国军舰一边备战,一边也做好了自沉的准备。同年6月中日政府联合代表对时间展开调查,一直争辩无果[5]。双方僵持不下时,10月红军取得重大进展,日军只能撤退至哈尔滨,中国舰队总算得以继续前进。对于事件的定性,中国政府官方声明为“舰炮误由白党落于红党之手,舰长未及追究为憾”,赔款3万元、向日本道歉、并宣布将涉事舰长陈世英撤职永不叙用。随后陈世英南下,把字季良改为正名,旋即获颁文虎勋章,任炮舰楚观号舰长[6]。
1921年,任海军长江游击队队长。[1]
1922年2月,升任海容号舰长。
1923年,晋升为海军上校。
1924年,晋升为海军少将。
1925年2月,任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兼任闽厦警备司令。[1]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发动北伐战争。此时陈季良驻马尾[7]。时任海军部总长杜錫珪和海军总司令楊樹莊会晤后,由杨树庄同國民革命軍进行联系,同时陈季良辖下的第一舰队采取避战策略,并未与北伐军发生大规模交战[8]。10月,何应钦率领北伐军东路军进入福建,击败北洋政府漳州、泉州镇守使张毅麾下的第一军。11月26日张毅部撤至乌龙江南岸,试图渡江退往福州。此时海军表面上尚效忠北京政府,未转投北伐军;但陈季良下令驻闽江的舰艇升火待命,并派炮舰趁张毅部渡江时发起攻击,迫使余部转至南港方向。随后第一舰队派出海军陆战队协同北伐军进攻瓜山一带张毅军主力,海军出动炮队、军舰炮击,同时多艘军舰在涵江和闽江一带巡逻拦截张毅军运输船,迫使孤立无援的张毅部投降[9]。
北伐后海军投入南京国民政府旗下,陈季良除原职外,历次兼任福建临时政治委员、福建省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成立,取代原有的军政部海军署。陈季良兼任常务次长(后该职转予练习舰队司令陈训泳)。[10]
1930年4月,兼任海军陆战队总指挥。[1]
1933年7月5日发生薛家岛事件,原东北海军海圻號、海琛號、肇和號驶往香港,准备南投广东海军。海军部立即派宁海号偕海容號、逸仙號前往香港试图说服三舰官兵,终究慢了一步,三舰加入了广东海军[11]。
同年10月26日,福建省政府及第十九路军与中国工农红军达成协定,停战结盟,共同抗日反蒋。11月20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福建事变爆发。驻闽海军陆战队拒绝听从新政府命令,海军各舰也云集闽浙沿海进行封锁。12月中旬,效忠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队开始从陆地上发起进攻。12月月底陈季良南下三都,指挥海军各舰、陆战队等向福建人民革命军进攻。[12]
1935年9月,晋升为海军中将[1]。同年6月15日,已投粤的海圻号、海琛号两舰官兵因不满陈济棠,再次发生哗变,扣压了舰上粤籍官兵,前往香港。各方纷纷派出代表进行游说,甚至连日本驻广州领事也赶到香港试图游说两舰投奔满洲国。蒋中正也派出邢森洲进行游说,说服两舰前往南京。6月21日两舰北上,而身为闽系的中央海军派出第一舰队的宁海号、應瑞號、海容号、海籌號、逸仙号,由陈季良率领进行阻拦。宁海号对两舰进行了一轮威吓射击,迫使两舰退回香港。7月4日海军军令处处长陳策前往香港进行调停,事件方告一段落[13]。
1937年8月11日,以平海号为旗舰,在江阴指挥封锁长江的行动[14]。淞沪会战爆发后,指挥舰队在江阴要塞处进行防空作战。9月22、23两日,日军对江阴中国舰队发动大规模空袭,陈季良下令死战,各舰不得后退,旗舰平海号不得降下将旗。但日机轮番轰炸对中国军舰造成重创,8月23日14:40陈季良被迫下令各舰后撤[15]。23日晚平海号搁浅,官兵撤离弃舰,陈季良改逸仙號为旗舰。25日,日军再度发动空袭,击沉逸仙号,陈季良亦在該戰役中遭彈片貫穿腰部受傷。
傷癒後,轉任海軍第一校閱組組長,任務為對各江防要塞進行巡查。1944年升任行政院海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兼中華民國海軍第一艦隊司令。1945年4月14日因舊傷復發病逝于四川万县天生城,享年62歲,国民政府追晋为海军上将。[1]
荣勋
- 1920或1921年 文虎勋章
- 1923年
- 1月 三等宝光嘉禾章
- 11月 三狮军刀
- 1930年1月 三等宝鼎章
- 1936年
- 2月 三等云麾勋章
- 7月 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
- 1937年1月 二等云麾勋章
注释
参考文献
- 海军司令部《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 (编). . 海潮出版社. 1994. ISBN 978-7-80054-589-4.
- 章骞. .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36-8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