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留守兵团

陝甘寧留守兵團八路軍留守在陕甘宁边区的部隊。机关驻地延安北关云梯山和云梦山之间的山沟(今称延中沟)。

陝甘寧留守兵團历史

1937年成立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蕭勁光为主任,參謀長曹里懷。部队初期有9000多人,下轄警备第1、第2、第3、第4、第5、第6团、第385旅旅直大部、129师第770團,其中警备第一團由120師輜重營、炮兵營改編成,警备第二團由129師特務營改編成,警备第三團由129師炮兵營改編成,警备第四團由115師輜重營、炮兵營改編成,警备第5团由120師特務營改编、警备第6团由120师工兵營(前身为陕北神府红军)改編,警备第7團由129師工兵營改編成,警备第八團由120師359旅718團改編成,而原本的平山獨立團則改為718團去填359旅原718團的缺。下辖:

  • 东地区留守处:神木、府谷、靖边、安定县、志丹、肤施、甘泉、鄜县、洛川。主任陈伯钧,副主任陈先瑞。
  • 西地区留守处:定边、盐池、环县、庆阳、合水、正宁、旬邑、淳化县。主任王宏坤,副主任王维舟。各留守部队的政治工作由八路军后方政治部领导。留守兵团与八路军后方政治部都设在延安北门外山腰窑洞,只属于军委领导。
1942年,肖劲光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前排左三起:贺龙、谭政、肖劲光、王震、张经武、甘泗淇、苏进。

1937年10月,军委决定后方总留守处对内改称留守兵团。司令员蕭勁光。1937年12月召开留守兵团成立大会。

1938年3月,边区保安司令部(高岗为司令员)及所属地方部队划归留守兵团指挥。

1939年秋,八路军后方政治部改称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军委任命肖劲光兼任留守兵团政委。

  • 主任莫文骅(1938.2.28-1942.9)/方强(1942.9.15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 组织部长吴光远,副部长苏启胜
  • 宣传教育部长李兆炳/张正光,副部长张正光
  • 民运指导部长马豫章,副部长李芳远
  • 锄奸部部长丁荣昌
  • 联络部部长徐彬如
  • 总务处处长沈盛发
  • 军法处处长莫文骅兼,副处长沈盛发
  • 巡视团主任丁荣昌(兼)
  • 机关政治协理员:宋文
  • 烽火剧团团长:翟强
  • 部队艺术学校:校长莫文骅兼,政委萧元礼/刘禄长,副校长兼教务主任王震之
  • 文艺工作团(1942.11.19部队艺术学校与剧团合编):团长王震之,副团长翟强
  • 直属政治处主任刘禄长
  • 军政研究班主任萧元礼

1939年9月,国民政府突然停发八路军军饷。1939年10月,第359旅调回陕甘宁边区,隶属于留守兵团。至1940年,留守兵团共有3.1万人。

1941年5月至8月,边区保安司令部的10个保安大队整编为5个保安团。1941年底,留守兵团有31777人。

边区留守部队学习委员会(1942年5月29日成立):

1942年10月19日至1943年1月14日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对留守兵团与西北局边区政府、群众的军党关系、军政关系、军民关系做了整肃[1]。1943年春节,留守兵团首创了拥政爱民活动,地方政府也开展了热烈的拥军活动,这一传统沿袭至今。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历史

1942年5月15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立,贺龙为司令员,关向应为政治委员(病休,由西北局书记高岗代理),徐向前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晋绥区委书记林枫为副政治委员,參謀長曹里懷。联防军辖第120师、留守兵团、晋西北新军、第359旅、陕甘宁边区保安部队和炮兵团。

1942年9月15日为贯彻精兵简政,撤销了留守兵团机关,保留联防军司令部,对外称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部。肖劲光任联防军副司令,张经武任参谋长,方强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改为警备第三旅,旅长贺晋年,政治委员王世泰、副旅长吴岱峰、黄罗斌,副政治委员吕振球,参谋长张文舟,政治部主任陈仁麒,下辖警备第七团,团长黄罗斌(兼),政治委员左爱;警备第八团,团长郭宝珊,政治委员高维嵩;警备第九团,团长罗源新,政治委员刘昌汉,1942年12月开赴三边防区。

1943年1月16日成立联防军政治部,留守兵团政治部并入,对外称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兼联防军副政委、政治部主任,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兼任联防军政治部第一副主任,甘泗淇任第二副主任。

抗战胜利后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为适应抗日战争大反攻的需要,1945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成立晋绥野战军贺龙为司令员,关向应兼政治委员(因病未到职,后李井泉),张宗逊任副司令员,李井泉任副政治委员,张经武任参谋长(后许光达代),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后孙志远), 副参谋长李夫克,政治部副主任冼恒汉。下辖第358旅、独立第l、第2、第3旅和以后成立的独立第4、第5旅。1945年8月21日,晋绥军区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内调出,由贺龙、李井泉统一指挥,直属中央军委领导。驻陕甘宁边区部队仍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建制,司令员贺龙在晋绥前线,由王世泰代联防军司令员;政委关向应因病不能坚持工作,由高岗兼代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副司令员,谭政任副政治委员。不久,高岗、谭政先后调赴东北工作,徐向前调晋冀鲁豫军区,联防军代司令员王世泰,政治委员习仲勋兼,副司令员王维舟阎揆要,参谋长张文舟。联防军下辖:

  • 教导第一旅:旅长罗元发
  • 新编第四旅:旅长张贤约,政治委员徐立清
  • 关中军分区兼警备第一旅:旅长高锦纯,政治委员张德生
  • 三边军分区兼警备第三旅:旅长贺晋年
  • 陇东军分区兼第三八五旅:旅长王维舟兼,政治委员马文瑞
  • 延属军分区兼教导第二旅:旅长黄永胜,政治委员邓华
  • 绥德军分区(警备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季龙
  • 新编第十一旅:旅长曹又参(1945年10月25日安边起义部队)

1946年4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在和平民主新时期的裁军潮流下,裁减了两个旅部、十个团、十二个营、六十七个连,复员干部战士2700余人。其中教导第一、第二旅合编为教导旅,部队由五个团缩编为二个团;将三八五旅留在边区的部队并入警备第三旅,部队由五个团缩编为三个团,新编第四旅为二个团。警一旅为二个团(实际只有半个团)。整编后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王世泰(代),政治委员习仲勋(代),副司令员王维舟、阎揆要,副政治委员张仲良,参谋长张文舟,政治部主任徐立清,下辖五个旅、五个军分区。

  • 警一旅 两个团(4251人)旅长兼政委高锦纯
  • 警三旅 三个团(8216人)旅长黄罗斌,政委 李鹤邦
  • 新四旅 两个团(3441人)旅长张贤约,政委 徐立清
  • 教导旅 两个团(5236人)旅长兼政委罗元发
  • 新编第十一旅两个团(2222人)旅长曹又参,政委 高峰
  • 直属山炮营(442人)

1946年10月,横山起义部队改编为西北民主联军骑兵第六师,师长胡景铎,列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序列。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于1948年2月6日改称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

  • 司令员贺龙
  • 政治委员习仲勋
  • 副司令员王维舟阎揆要
  • 副政治委员王维舟、张仲良
  • 参谋长张经武
  • 副参谋长朱早观
  • 政治部主任李卓然
  • 第1(延属)军分区:郭宝珊任司令员,李景膺任政治委员;
  • 第2(绥德)军分区:张达志任司令员,张邦英任政治委员;
  • 第3(三边)军分区:曹又参任司令员,郭炳坤任政治委员;
  • 第4(陇东)军分区:徐国珍代司令员,李合邦任政治委员;
  • 第5(关中)军分区:陈国栋任司令员,赵伯平任政治委员;
  • 第6(黄龙)军分区:牛书申任司令员,张自修任政治委员;
  • 第7(西府)军分区:1948年4月23日,以西府游击队为基础成立。赵伯经任司令员,李景膺任政治委员。
  • 晋绥军区:陈漫远任司令员,张子意任政治委员(辖第1、第2、第3、第6军分区)
  • 吕梁军区:彭绍辉任司令员,罗贵波任政治委员(辖第8、第9、第10军分区)
  • 绥蒙军区:姚喆任司令员,高克林任政治委员(辖骑兵旅)。
  • 警备第4旅:1948年4月16日组建。郭宝珊任旅长,牛书申任政治委员。
  • 骑兵第2旅:1948年6月30日绥蒙军区骑兵旅第2团、晋绥11分区骑兵团等调陕北组建。王智任旅长,王再兴任政治委员。

1949年2月1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

序列

抗战初期

1937年12月,留守兵团召开了第一次兵团首长会议。这次会议,颁布命令取消过去各单位杂乱的番号,实行新的编制序列,配齐了政治委员,将留守部队编为:

  • 警备一团:陕北红二十七军红十五军团八十一师。团长贺晋年、政委钟汉华
  • 警备二团:陕北红二十九军。团长周球保、政委甘谓汉
  • 警备三团:陕北黄河游击师、红三十军。团长阎红彦,政委杜平
  • 警备四团:陕南红七十四师。团长陈先瑞,政委刘国桢
  • 警备五团:陕北红军独立一师、八路军一二〇师特务营。团长白志文、政委李宗贵
  • 警备六团:陕北红军独立二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工兵营。团长王兆相、政委张达志
  • 警备七团:1936年7月在环县曲子镇成立陕甘宁独立师,师长姚喆,政委黎林,参谋长尹国赤,政治部主任周志刚,下辖一、三、四团,一团由红二十九军二五七团改编,三团由陕甘军事部独立第三团改编,四团由东华池独立营改编。后编为第一二九师工兵营。团长尹国赤、政委刘随春
  • 警备八团:红九军团。团长文年生、政委帅荣
  • 七七〇团:团长张才千、政委肖元礼
  • 绥德警备区:司令员陈奇涵,参谋长毕占云
  • 鄜甘独立营:第129师辎重营。营长郭宝珊,政委慕生忠
  • 骑兵营:营长孔令甫,教导员刘永源

1939年10月,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与鄜甘独立营合编为军委特务团,团长匡裕民

1941年底序列

共3.4万余人

  • 第三八五旅(辖第七七0团、警备第二团、第七团)
  • 第三五九旅(辖第七一七团、第七一八团、第七一九团、特务团、补训团)
  • 警备第一旅(辖警备第三团、第四团、第八团、特务团)
  • 警备第一团
  • 警备第五团
  • 骑兵团
  • 关中警备司令部(辖保安第一团、保安第三团)
  • 保安司令部(辖保安第二团、第四团、骑兵团)

延属军分区

教导第二旅兼延属军分区。旅长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元发,副旅长邱蔚,副政治委员李景膺、饶正锡;

绥德军分区

司令员吴岱峰,政治委员白治民,副政治委员高朗亭,参谋长李治洲,政治部主任高朗亭(兼)。1939年10月,第三五九旅率第七一七团、第七一八团(平山独立团改称)由晋察冀边区返回陕甘宁边区,接替绥德警备区防务;1939年12月,以绥德警备司令部为基础成立警备第一旅,辖警备第三团、警备第八团,调防关中地区;

三边军分区

1945年10月27日发动“安边起义”,新编第11旅旅直五百多人、第一团官兵一千五百多人投奔八路军三边军分区。曹又参担任旅长,牛化东为副旅长,赵级三为第一团团长,李树林(李友竹)为第二团团长。

1946年4月新编第十一旅兼三边军分区,旅长司令员曹又参,政治委员高峰,副旅长副司令员郭宝珊、牛化东,参谋长白寿康,政治部主任杨林;

1947年3月,宁马马鸿逵配合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出兵14000多人进攻三边。三边分区辖新十一旅的一团、二团、以及警八团共有4000多人。3月21日,宁马侵占盐池县,驻盐池的新十一旅一团退回定边。4月3日警八团在定边县南滩上下暗门战斗,副团长王正川和重伤员七十多人被俘;团政治处主任李晓初、二营教导员李腾辉、三营教导员张树元及连、排、班干部与战士一百二十余人阵亡;一营营长孙长富、三营营长刘玉珠等三百余人负伤;近百人失踪。武器损失有八二迫击炮三门,机步枪二百余支,无线电发报机一台,最后尚存四五百人。三边分区党政军退到定边南山。1947年4月中旬在吴旗县三区姚家坬,新十一旅第一团(4个连)在团长赵级三带领叛变,团政委高波、三边文工团团长丁光明被扣押移交给马鸿逵、押送南京。新十一旅副旅长柴明堂和旅部副官屈满满、二团一营营长许万海以及该营高连、李连等亦欲伺机反叛,被发觉后第二团团长李友竹、三边军分区副司令员牛化东果断处置,柴明堂、屈满满逃走,许万海及高、李两个连长被击毙。1947年4月底,警八团并入新十一旅第二团,撤销了新十一旅和一团的番号,二团团长李友竹、政委惠世恭/王世杰,一营营长高宜之,二营营长王金章、教导员袁生忠,三营营长刘玉珠。 1948年夏,又将合并后的二团分编为二团和八团。二团后调入张达志的警二旅,改为五团,因为原来的第五团部入王世泰的四纵。

1949年三边军分区辖主力二团、(伊克昭盟)回汉支队、安边游击一大队、定边游击二大队、靖边游击三大队。1949年年底,三边军分区奉命改编为宁夏军区。

陇东军分区

第三八五旅兼陇东军分区。1946年4月警备第三旅(兼陇东军分区),旅长司令员黄罗斌,政治委员李合邦,副政治委员郭炳坤,政治部主任高维嵩。一1947年年底,警三旅编入西野第四纵队,陇东军分区改为陕甘宁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由徐国珍代理。辖第十三团,其骨干是原警三旅留下的警七团第一营,在这个营的基础上,编入庆阳、镇原、曲子、环县四个县的警卫队和在镇原、合水招募的约五百名新兵以及四个地方游击队而成,团长陈应堂。第十四团是华池、曲子两县独立营及华池、曲子各县的独立游击队于1949年2月合编而成。骑兵团是1941年西海固回民起义军残部编成的骑兵独立团,原来的两个连扩编为四个连。

关中军分区

1937年10月,关中分区司令员张仲良,政委习仲勋(兼),参谋长先是唐焕亭,后是齐渭川,政工科(即政治部)科长谢兴发。辖三个保安大队。

  • 保安第一大队大队长何立保,政委桂生芳。
  • 保安第二大队:驻杨坡头,大队长张占云,政委是杨大有,下属四、五、六个中队。
  • 保安第三大队:吴堡独立团带下来一个营,驻东店头,大队长贺吉祥/李起贤,副大队长是李起贤/吴志升,政委陈克功
  • 陕西省委警卫队改编为独立五营

1938年6月三个保安大队合编为关中保安第一团,团长刘懋功,副团长张占云,政委杨重行,参谋长李起贤,政治部主任王四海。

1939年12月,以绥德警备司令部为基础成立警备第一旅,辖警备第三团、警备第八团,调防关中地区;

1941年8月,陈先瑞的警四团和特务团一起划入文年生的警一旅建制。陈先瑞任副旅长兼警四团团长。关中分区司令员是张仲良,政治部主任牛书申,参谋长李治周。1941年10月成立关中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文年生,政委习仲勋。辖保安第一团、保安第三团。关中保第一团由关中军分区3个保安大队合编,刘懋功任团长,参谋长李起贤,政委杨忠行,政治部主任王四海。副团长张占云。关中保安第三团是1940年冬成立的青年营和陕西省委特务连和淳耀游击队合编,团长陈国栋,政委汪宏清,副团长罗春生,参谋长孟浩,政治部主任秋宏。

1943年1月精兵简政时,将关中警备司令部改编为警备第一旅兼关中军分区,司令员兼旅长文年生,政委张德生(地委书记),专员张仲良,副专员张鹏图,副司令员汪锋、陈先瑞,副政委晏福生,参谋长欧阳家祥,政治部主任杜平,副主任牛书申。。全旅共6389人(含保安纵队583人)。下辖:

  • 警备第一团:关中保安司令部保一团改为关中警备区第一团(简称关警一团)。这个团是刚由关中三个独立营整编组建的,都是红军的老底子。团长刘懋功,政委杨中行是红四方面军的老红军,从神府调延安后和刘懋功一起调来,参谋长是李启贤,政治处主任是刘懋功的老战友王四海,后勤处长是冯茂青。1943年1月警八团(红九军团)与保四团以及警三团两个营为新的警一团
  • 警备第二团:1943年1月警四团(陕南红七十四师)与警三团一部合编为新的警二团。
  • 警备第三团:保一、三团合编为关中警三团,团部仍驻阳坡头。原保一团团长刘懋功任团长,牛书申、李赤然、陈发宏先后任政委,孙光为副团长,参谋长李起贤,政治部主任惠世恭
  • 保安纵队:原保三团团长陈国栋任纵队长,杨伯伦为政委,1945年6月调于占彪为副纵队长,参谋长牛岗,政治部主任王四海。赤水、淳耀、新宁、新正四个保安大队及中宜保安中队

驻守关中分区的警备一团、二团先后由陈先瑞和文年生率领,组成豫西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和八路军游击第三支队,分别于1945年5月以后开赴豫西和河南新安地区。关中分区司令部实际上只留下警备三团,另外就是保安纵队。之后,保安纵队和各县保安中队分别改编为警备第一、第二团。

1946年3月起,警备第一旅旅长兼关中军分区司令员王世泰调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工作,高锦纯接任司令员兼旅长。共6389人

  • 警备第一团:保安纵队的赤水、淳耀两个保安大队改编。团长曹致山,政委郭廷范/王秉祥 辖两个营;撤销了第一团建制。一团被合并到三团作第三营;
  • 警备第二团:保安纵队的新宁、新正两个保安大队改编 团长于占彪、政治委员杨伯伦/刘永培/许尚志,副团长王荣、参谋长曹志山/石中玉、政治处主任胡炳坤/高登明
  • 警备第三团:1943年1月保一、三团合编为关中警三团。团长张占云、政委曹光志。第一营是红军营。九岘西洼战斗中这个两千多人的主力团只剩下两百余人,后来收容了近五百人。1947年1月,三团领导进行更换:葛海洲接任团长,曹光之接任政委,副团长李荣芝,参谋长姚知一,政治处主任陈克功。葛海洲曾经担任九旅二十五团团长、新四旅二十五团团长、七七一团副团长。一营营长贾德全、一营教导员李锡贵;二营营长郭振海、二营教导员秦茂芳;三营营长马成林、三营教导员崔元平。1947年7月,警三团随警一旅部南下关中,在雕灵关战斗中部队伤亡较大,尤其是第二营伤亡更大,故将第二营编散编入第一营和第三营,将关中南线指挥部第一营调补到三团作为第二营。警三团是西野第四纵队的头等主力团队。1952年6月,第十师三十团编入第十一师为十一师三十团,1953年4月,根据总部命令调整部队番号,三十团改称为三十一团。

1946年4月,警备第一旅兼关中军分区,旅长兼司令员高锦纯,政委张德生兼,副旅长陈国栋、副政治委员牛书申,参谋长汪锋/刘懋功,政治部主任左爱/李宗贵,共六千三百八十九人。旅机关驻新正县马栏镇。警一旅三团三营拨归关中南线指挥部。1946年8月警一团被合并到三团作第三营;

1946年8月组建“西府游击支队”,三百多人,赵伯经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副司令员由警一旅参谋长刘懋功担任。配备电台。隐蔽时期进入边区的八十余名西府籍党员组成干部队,随同西府游击支队行动。成立了赵伯经任书记的西府工委随支队行动。1946年8月下旬,西府游击支队离开旬邑县马栏,涉渡泾河,越过国民党部队封锁线,向南急进。游击支队到达麟游县崔木乡时,共产党员、常乐保保长石万钧带领保警班十三人加入西府游击支队,被编为常乐游击队。8月26日,西府游击支队到达麟游南部的火石山。9月底,游击支队在安舒庄与追击三五九旅的敌三十八师遭遇。三十八师以为是寻找多日的三五九旅主力,以三个团追击堵截。10月上旬回撤边区,部队回归建制,西府游击支队番号撤销。西府工委机关和干部队同时撤回。

黄龙军分区

1946年10月调警备一旅老三团史景林(一营副营长兼二连连长)、王怀西、王根发、萧秉公,旅供给部王忠山、教导团张鸣一等军事干部组建黄龙军分区,受中共洛川特委领导,驻富县枣村。1947年2月在黄陵县双龙镇集中中部县宜君县洛川县富县宜川县韩城县合阳县澄城县白水县地方武装组建了雁门支队、黄龙支队、洛川支队、中部大队和宜川大队。1947年5月分区驻富县的大申号村(县城西北)。

  • 司令员王宝珊牛书申马万里
  • 政委强自修黑志德王俊
  • 副司令员王宝珊
  • 参谋长吴子明
  • 政治部主任秦武山
  • 雁门支队
  • 黄龙支队 支队长史景林 副政委田德霖/吉文超,设党总支、作战顾、民运股、后勤股、侦察参谋、通信参谋、警通排。几个月后发展到鼎盛时期,1500人,支队设机炮中队,每个大队有1、2挺重机枪。1948年4月,黄龙支队一千多人在白马滩安河村整编为直属第一(延属)军分区兼警四旅第12团。后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第12师第34团。
    • 三大队:大队长张清杰,教导员史建堂,副大队长王大劲,辖第1、2、3中队共180人
    • 十五大队:大队长姚金山,教导营刘善斌(1947年10月夜袭小寺庄战斗牺牲),副大队长夏建忠(后叛变)。辖第1、2中队共160人。
  • 洛川支队
  • 中部大队
  • 宜川大队

参考文献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