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砲兵訓練指揮部

陸軍砲兵訓練指揮部,簡稱砲訓部,俗稱二王砲校。屬於中華民國陸軍旗下的軍事學校,位於臺灣臺南市永康區二王里,2020年底將遷至關廟區,原址目前興建台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依據2013年12月立法院三讀通過、12月11日總統令公布之《軍事教育條例》修正條文規定,陸軍砲兵訓練指揮部暨飛彈砲兵學校正式更名為「陸軍砲兵訓練指揮部」[1][2],得授予學位或文憑。

陸軍砲兵訓練指揮部
陸軍砲兵訓練指揮部部徽
创建时间1931年12月1日創校
学校类型國立 軍事院校
校长 程詣証 陸軍少將
校址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永康區二王里
(預計2020年底遷至關廟區虎山基地)
網站http://army.mnd.gov.tw/aams/

歷史沿革

抗戰時期

  • 1931年12月1日,陸軍砲兵學校初創於南京三牌楼军政部对面的旧卅三标营房。 [3]炮兵学校是在南京第一个开办的兵科学校。第一期录取116名学员。学制为一年。术科的训练时间占一半以上。校长周斌/邹作华/蒋中正兼(1935年4月1日起),教育长歷任为张亮清少将/周斌中将/邹作华/史文桂/金镇。学校设教育处(少将处长歷任李瑞浩/项致庄/邵百昌/赵以宽/金镜清/王和华/石济儒)、政治部、射击场管理处。教育处内设教育室、军械室、副官室、秘书室、战术组、兵器组、筑城组、射击组、观测组、通信组、马术及驭法组等。
  • 1932年4月,校址迁往丁家橋南洋劝业会房舍。 [4]
  • 1935年7月28日炮校第四期移駐南京城东湯山(故號「湯山部隊」、汤山炮校)。[5]
  • 1937年11月遷湖南零陵县城。1938年1月迁往桂林,不久又回驻零陵,2月下旬开始上课。1938年11月中旬长沙大火后,学校迁往广西鹿寨。1938年11月下旬,炮校经广西柳州、河池南丹等地长途徒步行军,1939年1月学校到贵州都匀,在都匀一中继续办学,因此俗称都匀炮校。 [3]
  • 1946年4月迁返汤山。[6]1948年底南迁贵阳、云南沾益。1949年12月教育长李康庵率领部分人员于云南曲靖投共。[7]

戡亂時期

  • 1949年政府遷臺,陸軍總司令部高雄鳳山衛武營成立砲兵訓練處。 [3]
  • 1952年1月16日,陸軍砲兵學校於臺南四分子復校。 [3]
  • 1969年12月16日實施「陸軍嘉禾案」,將陸軍砲兵訓練指揮部、陸軍砲兵新兵訓練中心與陸軍砲兵學校合併編成「陸軍砲兵訓練指揮部暨砲兵學校」。 [3]
  • 1978年遷駐臺南縣永康市二王里「湯山營區」。 [3]
  • 1984年7月1日空軍防空學校併入砲校。 [3]
  • 1985年奉核定改名為「陸軍砲兵訓練指揮部暨砲兵飛彈學校」。 [3]
  • 1986年飛彈電子訓練中心改隸砲校。 [4]

精進時期

  • 2004年實施精進案,再正名為「陸軍砲兵訓練指揮部暨飛彈砲兵學校」。 [4]

精粹時期

  • 2013年12月13日,依據《軍事教育條例》修正條文規定,改編為「陸軍砲兵訓練指揮部」。[1][2]
  • 2014年4月1日,臺灣臺南關廟虎山基地動工。
  • 2020年底,遷校至臺灣臺南市關廟區虎山基地。
  • 2024年,開始重新招生。

砲兵訓練指揮部校歌

砲聲隆隆,飛彈昇空,這是國軍新砲兵
精研新學術,培育新菁英,我們是勝利的先聲
支援友軍,以火力消滅敵人
重聯戰,講協同,八二三,建奇功
嚴格精實,革新作風
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

外部連結

参考文献

  1. 王烱華; 趙元彬(攝). . 臺北: 臺灣蘋果日報. 2013年10月21日.
  2. 張立臻; 阮正霖. . 軍事新聞通訊社 (臺北: 青年日報). 2014-04-02.
  3. . 中華民國陸軍司令部.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中文(台灣)‎).
  4. 國防部發言人. . Facebook. 2011-12-02 [2012-06-26] (中文(台灣)‎).
  5. “国民党陆军炮兵学校旧址”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作厂社区以南至高庄社区以北及汤山社区以北范围,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6. 裴学度:《南京炮兵学校发展始末》,来源:中国黄埔军校网
  7. 费仲兴:“国民党陆军炮兵学校落户汤山前后”,《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 000(003):58-6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