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
襄阳古隆中位于中国湖北省襄阳市西郊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关于隆中的得名,《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但也有众山之中隆起最高者的说法。
襄阳古隆中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所在 | 湖北省襄阳市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清 |
编号 | 4-149 |
登录 | 1996年 |
很多历史学者认为此地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1],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发生地与《隆中对》的出典之地。
历史地图中的标示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东汉荆州刺史部地图显示南阳郡与南郡的边界犬牙交错,南郡东北部分在汉水以北,与南阳郡南部以绿林山为界,隶属南阳的邓县有一块在汉水以南,深入南郡襄阳境内[2]。在该地图集的三国魏荆州地图里,隆中位于南阳郡邓县以南的襄阳郡境内,其东南部为南阳郡的樊城和襄阳郡的襄阳[3]。
沿革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大计,诸葛亮分析了当时形势,提出应首先夺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等待时机,出兵北伐,进而达成统一之战略,这次谈话即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策”。诸葛亮离开隆中后,其居住的竹篱草庐保存了下来。
晋
晋永兴年间(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并命参军李兴作《祭诸葛丞相文》,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并作《诸葛武侯故宅铭》。此时,隆中已有纪念诸葛之祠堂。
明
成化年间(1465年-1467年)“隆中十景”形成。弘治二年(1489年),袭封襄阳王的简王朱见淑毁掉诸葛草庐,并迁走隆中书院,原有的土木建筑,碑刻石铭遭到极大破坏。嘉靖十九年(1540年)立草庐碑。万历二十年(1529年),中宪大夫,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祯重修祠,并立《重修碑记》,碑阴刻有诸葛亮画像,为现存最早之诸葛亮画像。
中华民国
民国21年,蒋中正到访隆中,举行祭祀仪式,并拔款维修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于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对祠、三顾堂、野云庵、三义殿进行维修,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1965年,董必武为隆中题词:“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1987年,重建隆中书院,修复诸葛草庐。1994年1月10日,国务院“国函〔1994〕4号”文件公布隆中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国发〔1996〕47号”文件,公布隆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实景
- 三义殿
- 三顾堂
- “草庐”碑刻
参考文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隆中 |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1992年7月5日):“……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1989年12月6日联合邀请北京地区各历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史学专家共27人,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论证会。……在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文件中,亦明确指出襄阳为“隆中诸葛亮故居”,而南阳则为“武侯祠”,这对两处名胜地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表述。鉴于以上理由,论证会一致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而决不可能在今南阳市区卧龙冈……”。
- 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二册》东汉时期 第49-50页 荆州刺史部
- 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三册》三国时期 魏 第19页 荆州
- 张其昀; 程光裕 徐圣谟. . 台北: 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 1980.
- 《隆中历史沿革与名人》,丁宝斋、袁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