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剛

霍剛
Ho Kan
出生 (1932-07-23) 1932年7月23日
 中華民國南京市
職業畫家
國籍 中華民國
體裁觀念藝術
主題抽象
代表作《寂弦激韻》
獎項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成就獎

霍剛1932年),現代畫家

生平

霍剛1932年7月23日生於中華民國南京市,本名霍學剛,字柔存;父親霍道成,母親桑玉華。抗日戰爭時,霍家移居重慶。小學時的勞作與圖畫,是霍剛最好的兩門課。1949年,霍剛隻身與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台灣,成長養成教育於台灣。1951年,霍剛向李仲生學習現代藝術,其思想畫藝受影響至為深遠。1957年,霍剛與其他七位畫友李元佳、吳昊、歐陽文苑、夏陽、蕭勤、陳道明、蕭明賢組成「東方畫會」,[1] 當時被報紙媒體稱之為「八大響馬」,這稱號十足表露出這些年輕人的衝勁、叛逆性和創造力並馳騁藝壇迄今。[2][3].

1964年霍剛搭法國油輪「越南號」前往歐洲。經法國與住巴黎的夏陽蕭明賢會面,後轉往義大利定居米蘭至2014年8月。在歐洲期間,霍剛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會員,帶著東方的精神投入西方藝壇的瀚海中,三十餘年來不曾放棄或改變。霍剛初到義大利,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克萊恩(Kline)、保羅·克利(Paul Klee)對東方文字藝術的挪用,不免給了他無限的衝擊;他對書法、金石的研究,以及文化圖騰和器皿的分析之後,除去物象的感官功能性,探討其精神內質,重新用物理性的思維來解構圖像。[4]

博物馆

獲獎

  • 1965年獲義大利古比奧市國際藝術發展獎。
  • 1966年獲義大利諾瓦拉市國際繪畫金牌獎。
  • 1967年獲義大利孟扎市國家繪畫首獎。
  • 1969年獲義大利萊科市久賽彼•莫利首獎。
  • 1997年獲台灣第五屆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成就獎。

評價

霍剛評價自己 : 「我現在的作品比較緊湊、比較單純、比較內斂、比較有自己。」 [5]

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蕭瓊瑞評介其作品 : 霍剛在繪畫技巧的表現上,頗有乃師李仲生的真味。李仲生心象式的抽象,其實技巧相當多樣且機智,印、刮、畫、流……,產生一種緊密、天成的效果。霍剛的作品,初看極其幾何,但一點都不機械,即使是一條線,很可能是畫出來的,也可能是刮出來的,但更多的是留出來的。所謂的留,就是用其他的色面加以敷蓋,色面與色面之間,就留出了原來的底色,而形成了線。這種多樣的技巧,也就形成畫面豐富的視覺內涵,給人玩味無窮的空間。在個人的觀察中,霍剛的作品「手感」十足,似乎他很少使用「膠帶遮掩」一類的手法;所謂的面、線、形,似乎都是以手繪的方式達成,因此沒有尖銳、冰冷的感覺,反而是充滿了溫情與深沈的內涵。[6]


参考

  1. . [201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2. . [201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3. . [2017-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4. . [201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5. . [201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5).
  6. . [201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