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特別鍊成所

青年特別鍊成所,自設立1944年5月,為台灣日治末期為因應徵兵制實施所設的軍事訓練機構,以鍛鍊身心及為將來軍務的準備。在戰敗前,臺灣共設有27處青年特別鍊成所[1]

介紹

1944年4月發布《臺灣青年特別鍊成令》,公告相關入所事宜與設置規範。青年特別鍊成所招收台灣18至21歲的男性,訓練期間為四個月,一年有三梯次,而各鍊成所每梯次收容500人[1]。同年4月19日公布台灣實施徵兵,9月1日施行。

青年特別鍊成所內設所長、中隊長、小隊長。教授內容為修身公民科、內務教育、普通學科、教練、和勤勞作業。在四個月的訓練結束後,授予鍊成證[2]

位置

最初於1944年5月3日公告的《青年特別鍊成所名稱位置》中,有19處鍊成所[2],後來陸續增設,:

台北州

新竹州

台中州

台南州

  • 台南第一青年特別鍊成所(斗六郡斗六街
  • 台南第二青年特別鍊成所(斗六郡莿桐庄
  • 台南第三青年特別鍊成所(新營郡番社庄
  • 台南第四青年特別鍊成所(台南市桶盤淺)(1944年10月設立)
  • 台南第五青年特別鍊成所(新營郡番社庄南寮)(1945年6月設立)

高雄州

  • 高雄第一青年特別鍊成所(鳳山郡鳳山街
  • 高雄第二青年特別鍊成所(屏東郡蕃地サモハイ社)
  • 高雄第三青年特別鍊成所(恆春郡恆春街)(1944年11月設立)
  • 高雄第四青年特別鍊成所(鳳山郡鳳山街)(1945年6月設立)

台東廳

花蓮港廳

  • 花蓮港第一青年特別鍊成所(花蓮郡蕃地南バトラン社)
  • 花蓮港第二青年特別鍊成所(花蓮郡吉野庄

參考資料

  1. . 臺灣總督府. 1945.
  2. . 臺灣敎育會. 1944-10-1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