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地 (東勢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1920年(大正九年)台中州東勢郡設立之初,所管轄之蕃地範圍為今台中市和平區西半部。1927年(昭和二年)1月30日,公告原屬同州能高郡蕃地的カヨ社(佳陽)、カイヤイ社、シカヤウ社(環山)(即今台中市和平區東半部)劃歸本郡管轄,並於同年2月1日實施。[1]自此,東勢郡所管轄之蕃地範圍與今台中市和平區範圍相當。

其後カイヤイ社因火災而遷移。[2]

管轄範圍

轄域內大字分為[3]

  • ナンセイ社(南勢,今和平區治)
  • 埋伏坪社(今雙崎)
  • ローブゴー社(老屋峨/羅布果,今竹林)
  • 雪山坑社(桃山)
  • リレイ社(裡冷)
  • サウライ社(稍來,今大雪山區)
  • クラス社(久良/古拉斯,今松鶴)
  • 八仙山
  • ウライ社(烏來,今青山)
  • カヨウ社或カヨ社(佳陽)
  • サラマオ社(撒拉茅,今梨山
  • シカヤウ社(希卡堯、志佳陽,今環山


參考來源

  1. 府令第五號「大正九年府令第四十七號中左通改正」,臺灣總督府府報第26號,昭和2年1月30日
  2. 《理蕃誌稿》第四集,第389-390頁
  3. 《臺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