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華

頌華(英語:Chung Wah,代號M25)是香港元朗區議會下轄的選區,2003年設立,現任區議員為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陳詩雅

頌華 Chung Wah
元朗區議會選區
代號M25(2019年-)
M17(2015年-2019年)
M15(2003年-2015年)
範圍天頌苑部分樓宇以及天華邨部分樓宇
人口16,867 [1]
選民人數9,143 [2]
區議員陳詩雅
政黨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
投票站賽馬會毅智書院
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

範圍

現時選區範圍包含天頌苑頌海閣、頌映閣、頌月閣、頌恩閣、頌波閣、頌浩閣、頌澤閣、頌琴閣及服務設施大樓以及天華邨華彩樓、華朗樓、華逸樓、華悅樓及服務設施大樓,與其相連的選區有屏山北瑞華悅恩嘉湖南頌栢選區。投票站因應人口分佈而設有兩個,分別位於賽馬會萬鈞毅智書院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

沿革

2000年由於八萬五建屋計劃的關係,大量公共屋邨居屋屋苑在天水圍落成,導致大量人口遷入,選舉事務處因而在2003年開始將嘉湖南選區部分範圍分拆,並且設立多個選區,頌華就是其中之一。

2003年區議會選舉,選區人口估算約20,428人[3],其中有7,522位是選民[4],投票站設於賽馬會毅智書院[5],議席由無黨派人士謝巨誠民建聯成員蕭浪鳴元朗天水圍民主陣線成員廖任爭奪[6],最終廖任以1,218票勝出[7]

2007年區議會選舉,當時選區估算約18,784人[8],其中有8,685位是選民[9],尋求連任的廖任再度參選,對手分別是自由黨成員羅國洋、民建聯委任議員馮彩玉和無黨派人士陳志悔,最終馮彩玉以1,164票擊敗取得1,000票的廖任勝出[10][11][12][13]

2008年栢慧豪園落成,大量人口相繼遷入,選舉事務處在2011年將部分頌華選區與原本屬於嘉湖南選區的栢慧豪園合併組成頌栢選區[14][15][16][17]

2011年區議會選舉,人口估算約14,236人[18],其中有5,264位是選民[19],雖然賽馬會毅智書院被劃分至頌栢選區的範圍之內[14],但是仍然是頌華選區的投票站[20],廖任以人民力量成員身份再次參選,務求重奪議席,民建聯則改派黃煒鈴出選[21][22],最終黃以1,349票擊敗取得446票的廖,為民建聯保住議席[23]

2015年區議會選舉黃煒鈴以六成半得票打敗對手陳家駒

2019年區議會選舉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所派出的陳詩雅以五成八得票打敗對手黃煒鈴

歷屆議員

屆別議員政治聯繫
2004年-2007年廖任元朗天水圍民主陣線
2008年-2011年馮彩玉 民建聯
2012年-2015年黃煒鈴
2016年-2019年
2020年-2023年陳詩雅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

歷屆選舉結果

2019年元朗區議會頌華選區選舉結果
政党 候选人 票数 % ±
民建聯/新社聯 ①. 黃煒鈴 2,680 42.28 -22.5
民主派區選聯盟 ②. 陳詩雅 3,659 57.72 不適用
多数票 979 15.44 不適用
2015年元朗區議會頌華選區選舉結果
政党 候选人 票数 % ±
民建聯 ①. 黃煒鈴 1,775 64.78 -10.37
無黨派 ②. 陳家駒 965 35.22 不適用
多数票 810 29.56 不適用
2011年元朗區議會頌華選區選舉結果
政党 候选人 票数 % ±
人民力量 ①. 廖任 446 24.85 不適用
民建聯 ②. 黃煒鈴 1,349 75.15 不適用
多数票 903 50.31 不適用
2007年元朗區議會頌華選區選舉結果
政党 候选人 票数 % ±
自由黨 ①. 羅國洋 220 7.52 不適用
民建聯 ②. 馮彩玉 1,164 39.77 不適用
無黨派 ③. 陳志悔 543 18.55 不適用
民主陣線 ④. 廖任 1,000 34.16 -6.86
多数票 164 5.60 不適用
2003年元朗區議會頌華選區選舉結果
政党 候选人 票数 % ±
無黨派 ①. 謝巨誠 643 21.66 不適用
民建聯 ②. 蕭浪鳴 1,108 37.32 不適用
民主陣線 ③. 廖任 1,218 41.02 不適用
多数票 110 3.70 不適用

參考資料

  1. (PDF). [2019-12-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2-05).
  2. (PDF). [2019-12-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20).
  3. (繁體中文). 香港區議會.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8).
  4. (繁體中文). 香港區議會.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5).
  5. (繁體中文) (PDF). 香港區議會.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7-14).
  6. (繁體中文) (PDF). 香港區議會. [2011-11-14].
  7. (繁體中文). 香港區議會.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8. (繁體中文). 香港區議會.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9. (繁體中文). 香港區議會.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5).
  10. (繁體中文) (PDF). 香港區議會. [2011-11-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09).
  11. (繁體中文) (PDF). 香港區議會. [2011-11-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09).
  12. (繁體中文) (PDF). 香港區議會. [2011-11-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09).
  13. (繁體中文). 香港區議會.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3).
  14. (繁體中文) (PDF). 香港區議會. 2011-10-06 [2011-11-14].
  15. (繁體中文) (PDF). 香港區議會. 2011-10-06 [2011-11-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4-11-23).
  16. (繁體中文) (PDF). 香港區議會. 2011-10-06 [2011-11-14].
  17. (繁體中文) (PDF). 香港區議會. 2011-10-06 [2011-11-14].
  18. (繁體中文). 香港區議會. 2011-10-06 [2011-11-14].
  19. (繁體中文). 香港區議會. [2011-11-14].
  20. (繁體中文). 香港區議會. 2011-10-06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4).
  21. (繁體中文) (PDF). 香港區議會. [2011-11-14].
  22. (繁體中文) (PDF). 香港區議會. [2011-11-14].
  23. (繁體中文). 香港區議會.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