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文字D Arcade Stage

头文字D Arcade Stage》系列是由 SEGA 以漫画《头文字D》的主题为基础开发,由 SEGA Interactive 负责发行的街机赛车游戏系列。

頭文字D Arcade Stage
    开发商SEGA
    发行商SEGA Interactive
    主创新井健二
    编剧しげの秀一
    美术しげの秀一
    平台街机, PlayStation 2, PSP, PlayStation 3
    首作頭文字D Arcade Stage
    2002年
    最新作頭文字D Arcade Stage Zero
    2017年3月7日

    系列列表

    • 頭文字D Arcade Stage Ver.1(街機遊戲
    • 頭文字D Arcade Stage Ver.2 (街機遊戲)
    • 頭文字D Special Stage (PlayStation 2
    • 頭文字D Arcade Stage Ver.3 (街機遊戲)
    • 頭文字D Street Stage (PlayStation Portable
    • 頭文字D Arcade Stage 4 (街機遊戲)
    • 頭文字D Arcade Stage 4 改(街機遊戲)※4代強化版
    • 頭文字D Extreme Stage (PlayStation 3
    • 頭文字D Arcade Stage 5 (街機遊戲)
    • 頭文字D Arcade Stage 6 AA(街機遊戲)
    • 頭文字D Arcade Stage 7 AAX(街機遊戲)
    • 頭文字D Arcade Stage 8 インフィニティ(街機遊戲)
    • 頭文字D Arcade Stage Zero(街機遊戲)[1] ※目前仍支援線上模式
    • 頭文字D The Arcade(街機遊戲)※即將場測

    筐體介紹

    Arcade Stage Ver.1~Ver.3

    • 筐體廠商:SEGA(方向盘由 namco 生产)
    • 遊戲基板:NAOMI2
    • 遊玩人數:1人~2人
    • 輸入設備:方向盤・序列式半自动变速器・油門・煞車・Start按鈕・View Change按鈕
    • 磁卡插槽
    • Ver.1~Ver.3由於組件採購困難,已於2017年3月31日停止維修支援[2]

    Arcade Stage 4~Arcade Stage 8 インフィニティ

    • 筐體廠商:SEGA
    • 遊戲基板:LINDBERGH(4~5)、RINGEDGE(6 AA~8 インフィニティ)
    • 遊玩人數:1人~2人(店内Tag對戰可到4人)
    • 輸入設備:方向盤・序列式半自动变速器・油門・煞車・Start按鈕・View Change按鈕・上下左右按鈕
    • IC卡插槽(接觸式)
    • 4~8由於組件採購困難,已於2020年2月28日停止維修支援[3]

    Arcade Stage Zero

    • 筐體廠商:SEGA
    • 遊戲基板:Nu2
    • 遊玩人數:1人~2人
    • 輸入設備:方向盤・6段變速器・油門・煞車・Start按鈕・View Change按鈕・上下左右按鈕[4]
    • Aime卡感應器(感應)

    游戏介绍

    以傳說中的賽車手・藤原文太的兒子藤原拓海在群馬的秋名山與各路車手對戰的漫畫頭文字D》的故事為背景,其街機遊戲於2002年春開始稼動。 機器筐體以藤原豆腐店的熊貓色Trueno(黑白色的AE86型 SPRINTER TRUENO)為原型打造,用於保存遊戲資料的磁卡和遊戲載入畫面則使用了部分原作插畫(部分含有卷數來源)。

    使用記錄了自己的名稱與愛車的“頭文字D免許証”(初代至三代為磁式軟卡,從四代到八代更改為IC卡。《ZERO》(九代)則使用SEGA Interactive 的 Aime 卡,相容萬代南夢宮娛樂 的BANAPASSPORT與科樂美數位娛樂的e-amusement pass),即可使用在遊戲內取得的 D Point 改裝車輛和遊玩各個遊戲模式。 與原作中的角色在各個山路對戰的“公道最速伝説(故事模式)”、挑戰線上排行榜的“タイムアタック(計時賽)”。從Ver.2開始加入了“文太に挑戦!!(挑戰文太)”,贏的次數越多藤原文太將變得越來越快。 其次,還有各個模式中都可以進行“ 店內対戦 ”,五代則增加了可與全國玩家對戰的“全國対戦(全國對戰)”模式,從六代開始大為發展的海外市場使得世嘉開啟了亞太地區伺服器的海外" 世界對戰 ",更有機會遭遇日本頂級選手的模式,大大增加了遊戲的樂趣。

    主要遊戲模式

    無論玩家選擇哪一種多人模式,當無其他玩家可對戰或合作,將會在等待時先進行[公道最速伝説/公道列伝]或是[タイムアタック],直到該局結束為止

    公道最速伝説/公道列伝(故事模式)

    以原作角色為對手,在各個賽道上與NPC對戰。
    每個對手有兩種天氣的對戰情況,首戰為晴天,勝利則會在角色的頭像上畫上「/」。二回戰為雨天,勝利後角色頭像上的「/」則變為「×」。
    另外,哪怕不戰勝所有山道的所有對手,二回戰也會變成雨戰。在「公道最速伝説」中 全峠制覇(全山道制霸) 後角色頭像右下角會追加星星。全峠制覇是不需要進行雨戰也可以達成的。
    該模式主劇情前3版過場動畫皆以漫畫方式呈現。第4版調整成原創動畫,並增加電腦角色的語音。『6 AA』調整成章回小說,必須完成前一節,才繼續下一節。『8 インフィニティ』將追逐賽移到第4回才登場,同時簡化結果的劇情。
    『Zero』更名為「公道列伝」,同時刪去了電腦角色的語音,重新設計角色外貌,簡化過場動畫
    英文版為[Legend of the Street]。

    タイムアタック(計時賽)

    單人玩家進行計時賽的模式。遊戲畫面的右上會顯示筐體內記錄(如有店內伺服器黑盒則為店內記錄)綜合排名第一・車種排名第一・個人最佳的時間記錄,且各個時間記錄的下面會顯示目前成績與最佳成績的時間差(從Ver.3開始顯示)・個人最佳的時間差(Diffタイム)還有各種資訊。達到筐體內(店內)記錄(綜合榜十名以內・車種時間榜第一),又或者打破了個人最佳紀錄時,用於登記線上時間排行榜的專用密碼會在 GAME OVER 時提示發行(框體需連上網路)。
    此密碼可在遊戲開始時的 Status 畫面確認。(Street Stage則無該項功能)。
    從四代開始實裝線上排行榜機制,只要筐體連接了ALL.Net,個人最佳時間將會被自動發送到排行榜上,排行也會即時更新。
    從6代開始增加了基於時間標準的時間評價,分別為BRONZE・SILVER・GOLD・PLATINUM,七代則增加了第五個評價 SPECIALIST, Zero則增加了第六個評價 PROFESSIONAL。八代則為全系列中評價最嚴格的一代,哪怕是高手根據使用的車種不同也有可能出現拿不到 SPECIALIST 評價的情況。根據這個情況『Zero』降低了各個評價的時間標準,這個問題也隨之消失了。
    八代中使用 D Coin 可以在計時賽中開啟鬼車模式(個人最佳錄影);『Zero』則將此功能完全免費化了。
    英文版為[Time Attack]

    店內対戦(店內對戰)

    經典對戰模式,為了維持漫畫的劇情模式,只能2人對戰,而且必須是A1對A2,或B1對B2 [5]
    第1代為通信対戦(通信對戰),第2、3代為乱入対戦(亂入對戰),第4代更改為現名
    前3代在進入遊戲時,就要先選擇[接受對戰],再選車輛。第4代起,調整成選完車輛,再選擇模式,避免等候過久
    在第7、8代必須選擇[二人對戰]
    對戰獲勝者,可以繼續以[店內對戰受付中]的方式進行故事模式或計時賽
    在Zero的[Ver.2]改為獲勝者必須是使用車卡進行遊戲才可以再玩一局,如果已經連贏2次,則皆需再投幣。
    在Zero的[Ver.2.2]除了[通常對戰]外,另外加入[愛心]以及[水杯]考驗,獲得較多的喜好感(愛心越大顆),或是灑出教少的水即可獲勝,無視名次
    目前在測試中的[The Arcade]準備將此模式對戰人數調整為4人,並設定加入時間限制[6]
    英文版為[In-store Battle]

    全國対戦(線上對戰)

    直接搜尋線上的玩家進行對戰,從第4代至今
    對手可能來自日本,或是其它亞洲國家
    由於只能1個人進行遊戲,在第7、8代必須選擇[一人遊戲]
    在Zero顯示為[Online Battle],同時在同一代的[Ver.2]新增[Revenge Request],只要玩家都是玩第1場,落敗者可以提出[再次對戰]

    タッグバトル/タッグ対戦 (Tag對戰)

    與店內另外一位玩家合作來進行各項對戰,只有出現在第6代至8代,一樣必須是A1對A2,或B1對B2
    系統會自動指定兩位玩家中的一位可以決定行駛方向,分為下坡及上坡,如果是循環線[7],則為逆行與順行,挑戰成立後,路線由4位挑戰者中的1位可進行選擇
    在第7、8代必須先選擇[二人合作]
    分為[店內Tag對戰]和[線上Tag對戰]。要進行[店內Tag對戰](4人,2對2),必須要有選擇權的2位玩家都選擇[店內Tag對戰]後,才可以遊玩。
    第7、8代獲勝的組別可以[Tag對戰受付中]的方式,進行[關東Project]。

    関東最速プロジェクト(關東最速計劃)

    由[公道最速傳說]額外增加的2人合作模式,只有出現在第7代至8代
    系統會自動指定兩位玩家中的一位可以決定行駛方向,有下坡及上坡,如果是循環線[8],則為逆行與順行
    在第7、8代必須選擇[二人合作]後,選擇[関東最速プロジェクト]
    按字意翻譯英文為[Kanto Fastest Project]或[Operation Kanto]

    2on2

    只在Zero版出現
    進此模式時,必須在同1機台感應另外1個玩家的卡片。如倒數結束仍未感應,該回合無法再進入此模式。
    配對成功後,可選擇[店內對戰]或[線上對戰]
    因開發廠商將此代設定成只能2人對戰[9],[2on2店內對戰]必須是A1對A2,或B1對B2
    以常規對戰方式進行,獲勝的隊伍得1分,2組各對戰1回合。如果1比1平手,由2組的敗部進行第3回合[10]

    文太に挑戦!!(文太的挑戰)

    與原作中的角色「藤原文太」對戰的模式。於『Ver.2』中實裝[11],賽道限制為上級和超上級,『Ver.3』則無限制。
    街機版本中需要點數(以下簡稱pts)才可選擇,Street Stage 中則需要於「公道最速伝説」中 全峠制覇(全山道制霸) (只需一回即可),並查閱所獲得的藤原文太角色卡即可選擇。戰勝文太可獲得 pts ,戰敗則沒收參加所需的 pts 。不過在 Street Stage 中,無論勝敗均可獲得卡片。
    在『Ver.2』中,1 到 10 級需要 1000pts 。11 到 20 級需要 2000pts 。21 到 30 級需要 3000pts 。到了『Ver.3』則全部統一為 4000pts ,文太的難度等級也更改為15個級別。且於秋名的11到15級的對戰則被強制在雪天進行(秋名•雪)
    此外,無論勝敗均不可繼續遊戲,遊戲將強制 GAME OVER 並退出遊戲卡。
    四代及以後版本則移除該模式,並移到[公道最速伝説/公道列伝]的劇情中。

    挑戦状(挑戰狀)

    曾於五代出現過的模式。是基於全國對戰的要素,所以並不算是正式的模式。
    其流程為插入遊戲卡並選擇進入模式選擇畫面後,先前打敗過的遊戲角色將會遞送過來挑戰書。
    接受挑戰後,遊戲則會自動選擇全國對戰,賽道隨機,對手為挑戰書上的角色。勝利後將大幅度增加角色裝扮欄,但對 Rank 則無任何影響。
    勝利後將繼續進入正常的全國對戰,但輸掉的話遊戲將自動結束。
    *未確認該模式下的遊戲角色為COM還是真正的玩家。
    與全國對戰的差異在於搜尋到對手後,會以閃爍的方式切換畫面,而不是向下飛入日本;同時,也不會出現[全國對戰準備中]的提示畫面。

    賽道選擇

    可選擇的賽道

    依目前[頭文字D Arcade Stage Zero Ver.2]為主

    • 妙義
    • 碓氷
    • 秋名
    • 秋名(雪)
    • 秋名湖
    • 赤城
    • 八方ヶ原
    • いろは坂
    • 土坂
    • もみじライン
    • 筑波
    • 長尾
    • 定峰
    • 箱根 [12]
    • 群サイ
    • 小田原
    • 椿ライン

    脚注

    1. 由於劇情與角色設定皆來自Initial D Legend,也可以稱為[Initial D Arcade Stage Legend]
    2. 弊社製品保守対応の終了についてセガ・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セガ・ロジスティクスサービス 2016年11月
    3. https://www2.sls-net.co.jp/cms/sls/pdf/news/201905_Maintenance_response.pdf
    4. 在比賽開始前,只能使用[上下左右]、Start、View Change,無法操作方向盤(扭蛋除外)、其它按鈕、踏板或拉動把手
    5. 第4代起筐體的右上方會標示機台代號
    6. 不同以往版本,可以在回合結束前隨時加入
    7. 例如:秋名湖、碓氷
    8. 例如:秋名湖、碓氷
    9. 請見[筐體介紹]
    10. 3戰2勝制,必須完全勝利
    11. 並沒有收錄於『Special Stage』(基於『Ver.2』)、但在『Street Stage』(基於『Ver.3』)中則有收錄。
    12. 第8代推出,在該版本中唯一一張,車輛不需改裝即可行駛超過時速200公里的路線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