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文字D

頭文字D》(日语:)是一部以山道競速為題材的日本青年漫畫,以及以漫畫改編的動畫系列(包含電視版、OVA電影版)。漫畫作者為重野秀一,自1995年起開始在講談社漫畫雜誌週刊Young Magazine》連載,連載至2013年7月結束,單行本全48卷,還有多本探討汽車駕駛技巧的周邊專書。

頭文字D

假名
類型 賽車競技
漫画
作者 重野秀一
出版社 講談社
尖端出版
玉皇朝
接力出版社(仅发行前32卷)
創藝出版社
連載雜誌 週刊Young Magazine
叢書 Young Magazine Comics
SPP青年館
連載期間 1995年30號-2013年35號
冊數 全48冊
話數 全719話+外傳3話
电影:新劇場版 頭文字D
Legend1 -覺醒-
Legend2 -闘走-
Legend3 -夢現-
導演 日高政光
製作 LIDENFILMSSANZIGEN
代理發行 群英社
上映日期 2014年8月23日(Legend1)
2015年5月23日(Legend2)
2016年2月6日(Legend3)
影片長度 62分鐘(Legend1)
61分鐘(Legend2)
65分鐘(Legend3)
動漫主題-電子遊戲主題-ACG專題-模板說明

重野秀一決定結束在《周刊Young Magazine》上的連載,于2014年5月17日推出最後一話,為這部經典作品劃上句點。截至2013年,全系列漫畫單行本累積發行量約為4800萬本,相關CD為700,000張,DVD為500,000片[1]

其續集《MF GHOST》為重野秀一在2013年《頭文字D》完結時隔4年後於《周刊Young Magazine》上再度連載的新賽車作品[2]

概要

頭文字」在日文裡是「字首大寫」的意思,英文是「Initial」,源自歐洲語文中將名詞或專有名詞的第一個字母大寫化的習慣,而「D」這個字雖然沒有很明確的說明,但作者曾在接受採訪時,確認書名中的英文字母「D」是代表「Drift」之意[3]。Drift本意是指漂流、漂泊的意思,但在汽車駕駛技術中是指「甩尾跑法」(亦直譯為「漂移」),與另一種咬地跑法(Grip,亦稱為「抓地」)做出區別,注重的是在汽車過彎時利用重心轉移或瞬間扭力輸出過大的方式,讓後車輪產生暫時性抓地力喪失的情況,再利用後車輪抓地力的恢復與否,來控制車輛的轉向能力。甩尾式駕駛法是一種非常流行日本山路飆車活動場合的技巧,另外一種常見到類似技巧的場合是越野賽車比賽。

隨著故事的演進,也透露了「D」其實也可以是「Dream」。像Project D名稱的由來其實是凉介在接家業前,為了圓一個夢想而創立的。

重野秀一是個車迷,他在《頭文字D》裡使用許多關於汽車的細節考究架構一個虛構但逼真的故事,因此受到許多車迷與汽車專業媒體的討論。除了作者本身的緣故外,他找來日本非常有名、宗師級的甩尾派賽車手土屋圭市擔任該作品的技術顧問。土屋曾代表豐田車隊出賽法國利曼24小時耐久賽獲得亞軍,在日本他則是房車與甩尾賽車界的名人,綽號「甩尾王」(ドリキン),他甚至曾在頭文字D動畫版中客串,替男主角父親昔年在賽車界的老朋友配音(其實就是扮演自己本人),以及在許多週邊討論駕駛技巧的相關商品上講評,包括一張以頭文字D為出發點、講述自己昔年經歷的影音光碟產品《頭文字D 番外編~ドリキン青春グラフティー~》(頭文字D外傳-甩尾王的青春素描)。

除最初的漫畫連載與單行本發行外,頭文字D也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動畫OVA以及動畫電影。此外还推出了以漫畫劇情而衍生的小說、汽車駕駛技巧、故事設定解析專書以及畫冊,还有許多因應而生的動畫配樂原聲帶電腦電視遊樂器軟體、比例模型乃至多美小汽車玩具。

故事簡介

《頭文字D》的男主角藤原拓海是一個剛考上駕照的18歲高中生,平日的他在加油站打工,對於汽車一點概念也沒有,因此常被身邊愛車族的友人取笑。但是私底下,拓海打從13歲時起,就被父親藤原文太要求幫忙每天凌晨時開著車到秋名湖畔的溫泉飯店豆腐,因此擁有非常豐富的駕駛經驗。身為昔日山路賽車手的文太,刻意利用送豆腐作為理由訓練兒子成為一名賽車手,他在車上的置杯架中放了一杯水,要求拓海在不讓杯中水溢出的前提下,安然將車開上山,藉此訓練出拓海對於汽車重心轉移與運動特性的絕佳敏銳觸感。

在一次陰錯陽差下,拓海的高超駕駛技巧終於被周圍的人們發現,從此以後他開始遇到許多外地來的車手挑戰並且一一克服,並且與當初的對手高橋涼介和高橋啟介組成一支縣外遠征車隊,名為Project D(D計畫),一同征戰關東境內群馬縣以外各地山路。

值得一提,藤原拓海由首次接觸山路賽車比賽(即與RED SUNS高橋啟介的交流戰)至跟Project D(D計畫)完全征服栃木縣以及埼玉縣,都只是花了剛好一年時間。然後又立刻向茨城縣進發,挑戰筑波Purple Shadow(紫色闇影)。

舞台

故事最初的舞台發生在日本群馬縣某A町(實際上是影射伊香保町)境內一個叫“秋名山”()的山區道路上。秋名山是以群馬縣的榛名山(,是榛名山東北連接山頂和伊香保町的33號縣道)為原型繪製的,與榛名山一同合稱為“上毛三山”的赤城山()與妙義山()則以原名在漫畫中出現,作為故事劇情發生地點。當地政府為防止飆車族慕名利用這幾條山路危險駕駛,而影響一般用路人的安全,在這些山路敷設了跳動路面等裝置防止飆車。同時亦在2018年起,該段山路全部改為單行路。

登場人物角色

頭文字D的劇情是以主角人物藤原拓海為中心,除了他周遭的家人與朋友外,曾在作品中登場的人物大都是四處征戰進行山路賽車活動時,所遇到的競爭對手或相關人物。

登場車輛

真實中的AE86

在《頭文字D》故事的主線劇情中出現的車輛,清一色全都是日本車廠所出產的車型,其中不乏許多1980年代生產的經典車型,如主角藤原拓海駕駛的豐田Sprinter Trueno GT-Apex三門版(AE86、Corolla GT-S)、高橋涼介駕駛的馬自達RX-7 FC3S等。因為是競速漫畫,因此漫畫內的登場車種受到重視的程度,往往不輸給漫畫人物本身。此外,由於連載時間較長的關係,后期故事虽然設定為1990年代末期,但是却出現了21世紀出現的车型,诸如第七代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 、Nissan Fairlady Z33(日产350Z),在電視版的動畫中,第六季的最後一集片尾亦出現了2012年的TOYOTA 86。

用語

比賽方式

由於頭文字D是一部賽車競速漫畫,主題環繞主角拓海四處征戰進行山路賽車活動,而比賽時的方式也略有不同。

  • 普通計時賽:最普遍的比賽方式,兩輛比賽車輛在起點並排,經過倒數計時後同時起跑,最快或成功到達終點者為勝,一次定勝負。
  • 膠帶殊死戰:比賽方式一樣,但要把右手綁在方向盤上進行比賽,由於多數的車款為了安全都採用轉向不足的設定,一旦右手綁在方向盤上,就會限制轉彎的程度,弄不好就會失控撞車,是種越想安全就越危險的地獄遊戲。
  • 得分淘汰殊死戰:比賽方式不同,兩車是採用先行後追的方式,前後排列同時出發,但出發並不代表比賽開始,而是等前車開始加速才算開始比賽。決勝負的方式也不同,先行的車要盡量擺脫後追的車,先行的車手成功擺脫後車並維持到終點則為勝出,若後行的車成功超越前車而保持到終點也為勝出,如前車不能擺脫後車或沒有被後車超車則進行第二回合,第二回合的先行和後行的位置對掉,如此類推,直至分出勝負為止,是循環式定勝負。方法主要用於在狹窄的山路(例如碓冰崖),因為山路峽窄,先行車過佔優勢,所以兩輛車不宜並排比賽。
  • 對稱條件比賽:一樣是並排起跑,但不進行倒數計時,是採取引擎马力較低的那一方,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時間出發,而另一台則配合隨後跟上,當然,後出發者會比較慢,這是對馬力有相差距的比賽法。分勝負的方式和普通計時賽一樣。
  • 追逐耐力賽:和得分淘汰殊死戰幾乎一樣採用先行後追的方式,只是出發點固定而已,分勝負的方式一樣是看後車能否在終點前超車或被甩開,採循環式比賽定勝負。追逐耐力賽特重耐久力和集中力,所以比賽中是不會中場休息,一直到分出勝負為止。
  • 追逐計時賽:一樣採用先行後追的方式,但起跑時要經過倒數計時後同時起跑,分勝負的方式一樣是看後車能否在終點前超車或被甩開,採循環式比賽定勝負。Project D 遠征時多用此比賽方法。

駕駛技術

頭文字D是屬於偏重技術的競速漫畫,自然而然駕駛技術成了比賽勝負的關鍵更勝於車的性能。下列列出的是劇中常出現的駕駛技術(包含過彎和超車技巧)。

過彎技術

  • 手煞車甩尾(原文:) :

很基本的技巧,只要在轉動方向盤時拉起手煞車便可。劇中最早是池谷在S13剛修好後開始練習的技術。在沒安全考量下,應該任何人都會,只是控制優劣而已,不過這招很難控制甩的幅度,名為甩尾實質是失控,幾乎都是轉180度左右,所以多用來過髮夾彎或折返用。後來其他的車手(如拓海和館智幸)在進行折返時也都用這招。

  • 煞車甩尾(原文:)(Braking Drift):

藉由煞車控制速度並讓後輪抓地力失效,再以反轉方向盤控制車身的幅度(Oversteer)。實為手煞車甩尾的進階版,話雖如此但其技巧與難度卻截然不同。煞車甩尾在車手的世界是基本的技術,然而對一般沒練習過的駕駛人卻難如登天,因為速度和方向盤的控制是需要適應和經驗培養。劇中所有的車手幾乎都會這個技術。

  • 慣性甩尾(原文:):

入彎時不大幅減速並提前滑動車身入彎,藉由車身慣性力和輪胎抓地力互相控制達到減速的特性過彎,在運用測滑使車身滑向出口出彎,此技術有個缺陷就是較耗損輪胎。劇中最早是在拓海送貨完巧遇啟介時用來超車時使出,後來第四部出現的車手末次徹最擅長的技術也是這招。

  • 逆向甩尾(原文:) :

フェイントモーション是類似的技巧,不同的是它是直接運用上回甩尾過彎後的車頭餘重和速度來反轉車身進行第二次但方向相反的甩尾技術。劇中最早是由碓冰崖的最快拍檔-真子和沙雪使出,由於碓冰崖的山路多彎且窄,直線加速道少又短,全線可全說是連續彎道,因此逆向甩尾正是最好發揮的技巧。

  • 重視整體速度水溝跑法(原文:):

為了不在彎道的入口減速,把單邊的輪胎全懸在路旁的水溝上,把水溝當軌道,以路軌的牽引力對抗離心力並產生比抓地力更大的向心力藉此高速過彎。該技術會受地區限制,如果水溝的設計不理想便無法施展,在劇中也只有秋名和伊呂波兩條山道可施展,其中伊呂波還是季節性的(僅在秋冬且尚未下雪之際)。劇中最早是由拓海在比賽中為了超車施展出來,此技術是在一次下雪送貨時意外發現的,但據劇情得知,拓海的父親文太在年輕時就已找到這個技術,而目前也僅他們父子倆會施展這個絕招。

  • 重視起步再加速水溝跑法(原文:):

類似重視整體速度水溝跑法,都是運用水溝當軌道產生向心力過彎的技巧,但減速和加速起跑的時機都不同,為了要讓車子在出彎的加速上能更快以追過對手而非利用入彎。一樣受地區限制,劇中最早是拓海在和涼介比賽時為了超車而施展,不過這個技巧他既沒練習過而且也不是他自己發現,而是由父親文太告訴他,故此絕招也只有藤原父子會。

  • 變形水溝跑法(In-wheel lift) :

在入彎時踩油門加速,藉由慣性力將車重心後移,同時車在過彎時也受慣性力而使車重心向外側移動,兩者變成車重心向外側後輪移動,而內側前輪相對的變輕,藉此順勢將內側前輪跨過水溝到對岸,此招不但能利用路肩造成的內輪差過彎,還能縮短過彎距離,表面像水溝跑法卻是完全相反的技術,故稱變形水溝跑法。劇中最早是拓海在與末次徹對決時使出,後來啟介、星野好造和城島俊也亦會用這招。此技術最重要的是擁有優秀的重心控制技術。

  • 超速過彎

過彎動作反向操作,用快進慢出的的方式轉彎。劇中最早是拓海和庄司慎吾比膠帶殊死戰時,發怒狂追而施展出來,並兩度搭配邊坡跑法。後來拓海到伊呂波與須藤京一再戰時,在橋上為了反制反擊超車而施展。在動畫裡,涼介與死神的生死決戰中,被涼介找到超速過彎其實是撞擊超車的反制術,用它可以避免撞擊超車造成的失控,但限制是那個彎的角度需較小。

  • 邊坡跑法

直接利用外側的邊坡來轉彎,該招必須有地形上的優勢才可施展。劇中最初是拓海在和庄司慎吾進行膠帶殊死戰時,被撞激怒後,情緒失控狂追而使出兩次,第四期中啟介和酒井決戰時,為了超車而使用。在漫畫裡,涼介與死神北條凜的生死之戰中第二次被撞擊時為了穩住車身而施展。該招對車身多少會有損傷,非不得已不宜施展。

  • 催油過彎

在過彎前先踏刹車,後踏離合器,然後不放,之後過彎時使用一般起步時使用的催油技術,最後岀彎時放開離合器,此技術利用車輪的慣性製造離心力,較重的車輛也可以做出輕盈的過彎動作,在啟介和星野好造比賽時星野好造經常使用,此技術也是星野好造獨有的技術。

超車及入彎技術

  • 佯攻動作(フェイントモーション):

運用煞車增加車頭的重量再利用方向盤反轉使車身轉向的技術。劇中最早使出是在第一部涼介載啟介於後方觀看86和GT-R的比賽時,為了閃避因撞車而失控的GT-R而使出。後來第二部啟介在赤城被阿涉挑釁追逐時,為了閃開突然出現的事故車也使用這招。

  • 左腳煞車(左足ブレーキ):

用左腳踩煞車右腳踩油門,由兩腳分工達到敏捷控制的技術(如是手排車則是由左腳同時橫踏在煞車和離合器上)。劇中最早是駕駛Civic的庄司慎吾常用的技巧,因為像Civic這類的前驅車加速性較差,必須更敏捷的控制煞車和油門才行。左腳煞車這個技巧表面上只是煞車技巧,實際上也是讓駕駛人能更快踩油門的招數。在漫畫裡,拓海和啟介在遠征的後半段也開始運用這招。

  • 撞擊超車

在彎道上撞開對手的車子強迫其讓道超車。撞車在職業賽車界裡是違規的做法,一旦發生事故將會被判禁賽,就算無出事被撞的一方亦可提告,但有種狀況例外,就是沒將對方撞到打轉,只是稍微偏移路線,如此便無證據證明而不算,因此這招也是職業賽車界裡的家常便飯。劇中最早是由專比膠帶殊死戰的庄司慎吾在和拓海比賽時為了超車而施展,直接撞翻拓海的86,但卻因拓海技術過人導致86打轉後仍回覆路線繼續比賽,由於山道飆車無公制規定,所以此犯規的行為無法制裁。在動畫第四部中,啟介和笑口虎酒井比賽時,為了超車亦使用相同的技巧,但並無撞翻對方,也沒立刻成功超車,兩車並駕齊驅一段路後啟介才成功超過去,而職業車手館智幸在拓海比賽時,為了第二次超車也使用這招,但畢竟是職業車手,有重視賽車倫理,所以並無將86撞翻,只是碰一下偏移路線,藉此取得最佳路線。第五部中死神北條凜經常使用這招,在和涼介的生死決戰中,死神亦不斷使用該招,但目的非超車,而是真要把涼介撞死,但隨後卻被涼介找出該招的反制術:邊坡跑法超速過彎

  • 反擊超車

先緊咬住對方,等到適當的時機再開始進攻,先進入彎道的外側,用高速與對方並行,在下個彎道時內外側對調,利用內側的優勢成功超車,該招需要兩個條件,一就是需要先高速後低速的S形彎道,二就是自己的過彎速度絕對要比對方快,如果缺一就會失敗。該招是帝王隊隊長須藤京一的絕招,他用該招成功在赤城山道分別對拓海的86與涼介的FC超車。後來拓海修好86到伊呂波向須藤再挑戰,須藤在最後路段一樣發動該招企圖超車,結果沒想到拓海在第三座橋上超速過彎,才讓須藤超車失敗。動畫第四部裡,拓海和坂本的崎玉第二戰中拓海因誤解涼介的指示,兩度施展該招,卻因坂本的過彎速度過快,導致屢次失敗。反擊超車的反制術是超速過彎。

  • 跳躍超車

利用內側有獨特高低落差的急髮夾彎,在入彎瞬間直接轉向出口然後全踩油門衝過去,運用落差來彈跳起飛,再藉由慣性力和重力使車以拋物線飛躍至下個直線加速道,再運用慣性力讓車落地後加速衝刺,該技術是運用比內彎更入內的彎角-空中路線。空中路線不但能省略過彎並更快到下個直線加速道,還能在對方無法防禦的情況下超車(除非對方會一樣的招數)。該技術一樣受地區限制,劇中僅伊呂波這條山路可施展。跳躍超車不但困難還需要過人的膽識與經驗,劇中最早是在第三部劇場版由小柏魁(又譯小柏海)在和拓海比賽時施展,後來拓海為了避免距離被拉開也即時學起這招,除了他們兩人之外,文太、小柏健(小柏海的父親)、京一和涼介可能也都會這招。

  • 煞車欺敵

在兩車剛出彎道而後車尚未穩定加速時,前車輕踏煞車踏板使煞車燈亮起但制動器未起作用,藉此欺騙後車減速,而拉開兩車間距。該招最早是由東堂塾的笑口虎酒井和啟介比賽時發動,也因此激怒啟介在後半段狂追,最後被啟介以撞擊超車而落敗。在漫畫裡Project D在神奈川帶三戰,啟介與駕駛Supra的皆川英雄比上坡賽時,啟介亦發動該招成功拉開距離,卻一樣刺激皆川狂追,雖然皆川成功追上啟介卻因車重不同,導致輪胎負荷過量而自動認輸。

  • 消失路線

躲進對方倒後鏡的盲點,在對方驚慌失措之際插入對方的路線進行超車。劇中最早是館智幸在和拓海對戰時使出,結果反而讓拓海引用發展出盲目追擊。消失路線是職業賽車界裡常用的技術。

  • 盲目追擊(原文:):

在比賽期間關掉車頭燈,讓對手看不到自己從而在對手不為意的情況下,在對手車旁超車,劇中第四部東堂塾的館智幸在比賽期間利用倒後鏡的盲點在拓海不為意的情況下超車,拓海從而得到啟發自創。該技術高度要求車手對賽道的記憶,因為關掉車頭燈後只能依靠前車的車頭燈和對賽道的記憶下駕駛。在涼介發現後亦要求啟介在這方面的訓練。劇中拓海經常在落後的情況下使用該技術。此外這招對隱藏式頭燈的車款有額外幫助,因為關閉車頭燈可降低風阻係數(CD值),讓速度可稍微更快點。

技術理論

原作者為D計畫和前赤城Red SUNS紅蠍隊 隊長高橋涼介。公路最速理論是高橋涼介自出道以來不斷由比賽的經驗加以分析而做出的理論。

    • 涼介在和拓海比賽前曾以為徹底完成該理論了,當時的內容如下:
      • 不論有多高程度的技巧,就是沒有辦法與熟悉當地路線的車手相抗衡。
      • 技術等級可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
        • 初級者:能在直線上快跑的車手。
        • 中級者:能高速過彎者。
        • 高級者:除了在直線和彎道上之外,還會有第三個重點的差別。
    • 敗給拓海之後,涼介便知道這套理論尚未完備,於是又增加了以下種種的新內容:
      • 培育公路賽車技術的車手可分為兩種途徑(同種途徑較量的話就單看技術高低來斷輸贏,不同種途徑較量的話就可能出現技術程度外獲勝的機會):
        • 正統路線派:把賽車場上培育的技術應用在公路賽上。
        • 變通路線派:純粹跑慣公路而培育出來的公路專家。
      • 藤原狀態(藤原ゾーン,Fujiwara Zone):駕駛對自己的賽車已能操控到如同手腳般,達到人車合一的境界,跑起來的動態和速度,有如4WD(四輪驅動)般。
      • 不可拋棄鬥爭心,除此之外要順從車的本性駕駛。
  • ZERO理論

原作者為迴旋車隊隊長池田龍次。ZERO理論內容簡單,但言簡意賅,內容就是要完全拋開自我意識來開車,心無雜念來駕駛,要與車對話,照車的本性來開,連鬥心都要拋開。這是依據迴旋車隊的隊長池田龍次所開發的ZERO理論而生的駕駛技術,ZERO理論不僅為了快,更為了安全,只要順從車的本性開,絕不會發生任何事故。但因為連鬥爭心都拋開,面對某些特殊的狀況,會有所不利。池田在敗於啟介後,證明ZERO理論確實在賽車上會出現瑕疵,於是承認這還是套未完備的理論,如果要用在賽車還需要再更正才行。

  • 單手駕駛

以右駕車為例,只用右手操控方向盤,左手長期放在排檔桿上,該技術能提升換檔的靈敏度,但非正規的駕駛技術,而且車手需要在有限的方向盤移動下完全過彎。劇中最早是因拓海和庄司慎吾進行膠帶殊死戰而強迫使出,在第四部中人稱「神之手」的城島俊也擅長使用該技術,更特地讓拓海坐在副駕駛座,親眼觀摩他的操控技術。

  • 惰性駕駛

在下坡時,盡不踩油門煞車,靠重力加速。這是響尾蛇車隊的年輕天才車手乾信司獨特的駕駛技術。

出版書籍

卷數 講談社 尖端出版社 玉皇朝
發售日期ISBN發售日期ISBN / EAN發售日期ISBN
1 1995年11月2日ISBN 4-06-323567-X 1998年1月1日ISBN 957-10-1595-4 ISBN 962-985-298-5
2 1996年2月3日ISBN 4-06-323583-1 1998年2月1日ISBN 957-10-1596-2 ISBN 962-985-286-1
3 1996年5月2日ISBN 4-06-323598-1 1998年3月1日ISBN 957-10-1597-0 ISBN 962-985-287-X
4 1996年8月3日ISBN 4-06-336613-8 1998年4月1日ISBN 957-10-1598-9 ISBN 962-985-288-8
5 1996年12月4日ISBN 4-06-336637-5 1998年5月1日ISBN 957-10-1599-7 ISBN 962-985-289-6
6 1997年2月4日ISBN 4-06-336650-2 1998年6月1日ISBN 957-10-1600-4 ISBN 962-985-290-X
7 1997年6月4日ISBN 4-06-336670-7 1998年7月1日ISBN 957-10-1706-X ISBN 962-985-291-8
8 1997年9月3日ISBN 4-06-336686-3 1998年8月1日ISBN 957-10-1707-8 ISBN 962-985-292-6
9 1997年12月3日ISBN 4-06-336706-1 1998年9月1日ISBN 957-10-1708-6 ISBN 962-985-293-4
10 1998年2月4日ISBN 4-06-336718-5 1998年10月1日ISBN 957-10-1709-4 ISBN 962-985-294-2
11 1998年4月30日ISBN 4-06-336736-3 1998年11月1日ISBN 957-10-1715-9 ISBN 962-985-295-0
12 1998年8月4日ISBN 4-06-336751-7 1998年12月1日ISBN 957-10-1716-7 ISBN 962-985-296-9
13 1998年11月4日ISBN 4-06-336765-7 1999年2月1日ISBN 957-10-1896-1 ISBN 962-985-297-7
14 1999年3月3日ISBN 4-06-336786-X 1999年5月1日ISBN 957-10-1956-9 ISBN 962-985-285-3
15 1999年5月1日ISBN 4-06-336799-1 1999年7月1日ISBN 957-10-1983-6 ISBN 962-985-299-3
16 1999年8月4日ISBN 4-06-336818-1 1999年12月15日ISBN 957-10-2081-8
17 1999年12月17日ISBN 4-06-336840-8 2000年5月10日ISBN 957-10-2212-8
18 2000年4月4日ISBN 4-06-336860-2 2000年9月10日ISBN 986-30-4112-2
19 2000年8月2日ISBN 4-06-336887-4 2000年11月15日EAN 471-9863-04170-4
20 2000年12月22日ISBN 4-06-336919-6 2001年3月22日EAN 471-9863-04313-5
21 2001年4月25日ISBN 4-06-336948-X 2001年6月27日EAN 471-9863-04380-7 ISBN 962-997-385-5
22 2001年9月3日ISBN 4-06-336969-2 2001年11月9日EAN 471-9863-04519-1 ISBN 962-997-660-9
23 2001年12月26日ISBN 4-06-361012-8 2002年2月18日EAN 471-9863-04662-4
24 2002年6月3日ISBN 4-06-361043-8 2002年8月2日EAN 471-9863-04819-2 ISBN 962-997-887-3
25 2002年10月31日ISBN 4-06-361073-X 2002年12月26日EAN 471-9863-05124-6 ISBN 962-997-759-1
26 2003年3月3日ISBN 4-06-361118-3 2003年4月25日EAN 471-0614-36167-6 ISBN 962-8821-45-8
27 2003年9月4日ISBN 4-06-361145-0 2003年9月26日EAN 471-0614-36350-2 ISBN 962-8842-65-X
28 2004年3月4日ISBN 4-06-361209-0 2004年4月9日EAN 471-0614-36723-4 2004年3月ISBN 962-8856-89-8
29 2004年8月5日ISBN 4-06-361253-8 2004年9月16日EAN 471-0614-37124-8
30 2004年11月27日ISBN 4-06-361283-X 2005年1月4日EAN 471-0614-37344-0 2004年12月ISBN 962-8865-97-8
31 2005年6月4日ISBN 4-06-361327-5 2005年6月6日EAN 471-0614-37769-1 2005年6月ISBN 962-8887-09-2
32 2005年11月20日ISBN 4-06-361381-X 2006年1月21日EAN 471-7702-20134-0 ISBN 962-8923-37-4
33 2006年8月4日ISBN 4-06-361462-X 2006年10月21日EAN 471-7702-20703-8 ISBN 962-8950-05-3
34 2006年11月27日ISBN 4-06-361488-3 2007年3月20日EAN 471-7702-20982-7 2006年12月ISBN 978-962-8950-99-7
35 2007年5月2日ISBN 978-4-06-361552-4 2007年8月13日EAN 471-7702-21391-6 2007年5月ISBN 978-962-8951-72-7
36 2007年10月5日ISBN 978-4-06-361598-2 2007年12月18日EAN 471-7702-21632-0 2007年11月13日ISBN 978-962-8977-41-3
37 2008年4月28日ISBN 978-4-06-361664-4 2008年5月28日EAN 471-7702-21773-0 2008年6月1日ISBN 978-988-8002-03-0
38 2008年12月26日ISBN 978-4-06-361723-8 2009年1月21日EAN 471-7702-22339-7 2009年2月11日ISBN 978-988-8013-21-0
39 2009年7月6日ISBN 978-4-06-361822-8 2009年8月21日EAN 471-7702-22798-2 2009年7月ISBN 978-988-8034-00-0
40 2009年12月26日ISBN 978-4-06-361854-9 2010年2月12日EAN 471-7702-23080-7 2010年2月4日ISBN 978-988-8047-43-7
41 2010年8月6日ISBN 978-4-06-361918-8 2010年9月15日EAN 471-7702-23563-5 ISBN 978-988-8088-46-1
42 2011年1月6日ISBN 978-4-06-361980-5 2011年2月18日EAN 471-7702-23937-4 2011年2月23日ISBN 978-988-8089-43-7
43 2011年7月6日ISBN 978-4-06-382048-5 2011年9月9日EAN 471-7702-24379-1 2011年7月22日ISBN 978-988-8127-44-3
44 2012年1月6日ISBN 978-4-06-382123-9 2012年3月22日EAN 471-7702-24643-3
45 2012年6月6日ISBN 978-4-06-382181-9 2012年8月4日EAN 471-7702-25108-6 2012年7月12日ISBN 978-988-8168-30-9
46 2013年1月4日ISBN 978-4-06-382256-4 2013年3月7日EAN 471-7702-25412-4 2013年2月ISBN 978-988-8169-37-5
47 2013年8月6日ISBN 978-4-06-382344-8 2013年9月24日EAN 471-7702-25688-3 2013年9月19日ISBN 978-988-8251-47-6
48 2013年11月6日ISBN 978-4-06-382377-6 2014年1月16日EAN 471-7702-25899-3 2013年12月10日ISBN 978-988-8251-90-2
新装版
卷數 講談社
發售日期ISBN
1 2020年11月6日ISBN 978-4-06-521738-2
2 ISBN 978-4-06-521740-5
3 ISBN 978-4-06-521739-9
4 2020年12月4日ISBN 978-4-06-521810-5
5 ISBN 978-4-06-521812-9
6 ISBN 978-4-06-521811-2
7 2021年1月6日ISBN 978-4-06-522005-4
8 ISBN 978-4-06-522006-1
9 ISBN 978-4-06-522007-8
10 2021年2月5日ISBN 978-4-06-522283-6
11 ISBN 978-4-06-522282-9
12 ISBN 978-4-06-522284-3

相關書籍

  • 《》 1996年8月3日、ISBN 978-4-06-319723-5
  • 《》 1997年6月27日、ISBN 978-4-06-319820-1
  • 《》1997年8月5日、ISBN 978-4-06-319834-8
  • 《》 1998年11月20日、ISBN 978-4-06-333996-3
  • 《》1999年7月19日、ISBN 978-4-06-334230-7
  • 《》1999年8月20日、ISBN 978-4-06-334219-2
  • 《》2000年4月19日、ISBN 978-4-06-334292-5
  • 《》2001年7月25日、ISBN 4-06-330120-6
  • 《》2004年3月5日、ISBN 978-4-06-334847-7
  • 《》2005年9月12日、ISBN 978-4-06-346534-1
  • 《》 2006年8月4日、ISBN 978-4-06-372165-2
  • 《》2009年7月6日、ISBN 978-4-06-375742-2
拾遺集
  • 《》2014年8月6日、ISBN 978-4-06-377066-7
    • 卷頭和單行本未收錄番外篇,一併收錄在《Young Magazine》2000年第5・6合併號〈〉的短篇。
  • 《》2015年5月23日、ISBN 978-4-06-377186-2
    • 卷頭和單行本未收錄番外篇,一併收錄在《Young Magazine》2001年第7號、8號、9號〈〉的短篇。

電視動畫

主題曲

《頭文字D》畢竟屬於飆車漫畫,在競速過程中為了讓畫面更熱血沸騰,配樂是不可少的,因此頭文字D的動畫小組對於主題曲和插曲的選擇也相當謹慎,許多影迷也會特地找收錄的歌,為此還出了數張專輯。頭文字D的主題曲和插曲的歌手樂團甚多,其中主題曲部分多取自AVEX唱片公司旗下的日本樂團m.o.v.e,大約佔有七成左右之多,而插曲部分多取自於Super Eurobeat的舞曲系列,大約佔有九成左右之多,還有特別推出專輯,但Super Eurobeat的頭文字D專輯由於容量上限制,所以多少刪減少許的音樂片段。

  • 《頭文字D First Stage》(第一部)
    • 「Around The World」(片頭曲,1話~19話):演唱 - m.o.v.e
    • 「Break In2 The Nite」(片頭曲,20話~26話):演唱 - m.o.v.e
    • 「Rage Your Dream」(片尾曲,1話~14話):演唱 - m.o.v.e
    • 「奇蹟的薔薇」(片尾曲,15話~26話):演唱 - Galla
  • 《頭文字D Second Stage》(第二部)
    • 「Blazin' Beat」(片頭曲):演唱 - m.o.v.e
    • 「有妳存在」(片尾曲):演唱 - Galla
  • 《頭文字D Fourth Stage》(第四部)
    • 「Dogfight」(片頭曲,1話~10話):演唱 - m.o.v.e
    • 「Noizy Tribe」(片頭曲,11話~24話):演唱 - m.o.v.e
    • 「Blast My Desire」(片尾曲,1話~10話):演唱 - m.o.v.e
    • 「Nobody Reason ~ 諾亞方舟」(片尾曲,11話~24話):演唱 - m.o.v.e
  • 《頭文字D Fifth Stage》 (第五部)
    • 「Raise Up」(片頭曲,1話~14話):演唱 - m.o.v.e
    • 「Flyleaf」(片尾曲,1話~6話):演唱 - CLUTCHO
    • 「夕愁想花」(片尾曲,7話~14話):演唱 - m.o.v.e
  • 《頭文字D Final Stage》 (第六部)
    • 「Outsoar The Rainbow」(片頭曲,1話~4話):演唱 - m.o.v.e
    • 「Gamble Rumble」(片尾曲,1話~3話):演唱 - m.o.v.e
    • 「Rage Your Dream」(片尾曲,4話):演唱 - m.o.v.e

插入曲

各話列表

劇場版

頭文字D劇場版 Third Stage

第三部,劇場版全1集,片長約1小時44分,東映出版,2001年1月13日上映。動畫製作由STUDIO DEEN製作。
工作人員
劇本分鏡演出作畫監督首映日期
戸田博史、岸間信明影山楙倫渡邊浩香月邦夫、河南正昭、外崎春雄2001年1月13日 (2001-01-13)
主題曲
    • 「Gamble Rumble」(主題曲):演唱 - m.o.v.e
    • 「Jirenma」(片尾曲):演唱 - Every Little Thing
    • 「The Race Is Over」(謝幕曲):演唱 - Dave Rodgers

頭文字D新劇場版

配合所屬講談社雜誌「週刊ヤングマガジン」創刊35週年紀念計畫做成三部曲長篇作。
  • 首部曲《頭文字D Legend1 -覺醒-》:2014年8月23日上映,片長62分鐘。
  • 二部曲《頭文字D Legend2 -闘走-》:2015年5月23日上映,片長62分鐘。
  • 三部曲《頭文字D Legend3 -夢現-》:2016年2月6日上映,片長65分鐘。

導演為日高政光,動畫製作由LIDENFILMSSANZIGEN共同製作。

主題曲
  • 《新劇場版 頭文字D Legend1 -覺醒-》「Never Fear」:演唱 - 河村隆一
  • 《新劇場版 頭文字D Legend2 -闘走-》「Resurrection」:演唱 - BACK-ON
  • 《新劇場版 頭文字D Legend3 -夢現-》「Chase for Dream」:演唱 - 小林竜之

OVA

頭文字D Extra Stage

番外篇,目前共兩集。動畫製作由A.C.G.T製作。
Extra Stage
Avex trax發售,片長54分鐘。主角包括佐藤真子、沙雪、庄司慎吾和中里毅,時間為第二部第二集和第三部聖誕節之間。
主題曲
各話標題
日文標題中文標題[註 1]劇本分鏡演出作畫監督首映日期
インパクトブルーの彼方に…飛躍之藍戸田博史田中穣
長尾聡浩
安田賢司田中穣2000年2月22日 (2000-02-22)
センチメンタルホワイト白雪中的情人清水恵蔵
小林ゆかり
2000年2月29日 (2000-02-29)
Extra Stage 2
愛貝克思娛樂發售,片長55分鐘。主角包括佐滕真子、沙雪和池谷浩一郎,時間為第四部第二集及第三集之間。
主題曲
  • 蒼穹のflight」:演唱 - m.o.v.e
  • 「Key Ring」:演唱 - m.o.v.e
各話標題
日文標題中文標題[註 1]劇本分鏡演出作畫監督首映日期
旅立ちのグリーン啟程之綠岸間信明冨永恒雄久原謙一
木村寛
羽田浩二、村上直樹
横井秀章
2008年10月3日 (2008-10-03)

頭文字D Battle Stage

競賽畫面總匯,目前共兩集。
Battle Stage
2002年5月15日由愛貝克思娛樂發售,片長73分鐘。
First Stage至Third Stage的競賽畫面總匯,其中First Stage的賽車畫面,在Battle Stage中以Third Stage所使用的軟體重新製作,3D構圖更為精良,而Second Stage和Third Stage部份則是直接剪入,並多出了原作漫畫和動畫皆未提及的啟介與清次於赤城山的賽事,以及漫畫未收錄、動畫未完整呈現的拓海與涼介的賽事。
Battle Stage2
2007年5月30日由愛貝克思娛樂發售,片長78分鐘。
Fourth Stage的競賽畫面總匯,並完整播出動畫略過的啟介與川井淳郎還有微笑酒井的比賽。另外路面表現也有若干異動。

頭文字D to the Next Stage 〜計畫D的猜測〜

Fourth Stage播映前的介紹節目,又稱總集編。2004年發售,片長85分鐘。(另收錄於2007年發售的Fourth Stage DVD BOX)
主要內容為第一季至第三季的劇情節選,另包含土屋圭市、宇佐美廉等幕後人員的訪談及製作片段。

改編電影

主題曲

  • 主題曲
    • 「漂移(Bonus Track)」,主唱:周杰倫,專輯《11月的蕭邦》
  • 插曲
    • 「一路向北(Bonus Track)」,主唱:周杰倫,專輯《11月的蕭邦》
  • 電影原聲帶
    • 頭文字D-電影配樂(香港進口)

遊戲

知名的日本街機廠商世嘉(SEGA)也將頭文字D的人物、故事與車輛搬進遊樂場中,至2018年止,推出了9代的頭文字D主題遊戲。

遊戲中車輛並不會因碰撞欄杆而損壞,但是會因為碰撞欄杆而減速。

  • 頭文字D Arcade Stage
    • 為頭文字D的街機版,全共有9版,皆由SEGA出品。在2016年8月4日至8月7日,在日本特定地區(池袋、新宿及秋葉原)已可玩「頭文字D Arcade Stage Zero」,而不同地區有不同代表車隊(池袋為赤城Red Suns、新宿為秋名Speed Stars及秋葉原為妙義Night Kids)。只要其中一個車隊遠征次數及分數最高,世嘉(SEGA)就會已該車隊為主題製造特別「車卡」以及追加特別車輛及車手頭像(最後統計後,冠軍車隊為新宿的秋名Speed Stars。世嘉(SEGA)已經確定製造已秋名Speed Stars為主題的車卡以及追加特別的AE86和Silvia S13及藤原拓海和池谷浩一郎的車手頭像)。
    • 第9版命名為「頭文字D Arcade Stage Zero」,於2017年3月日本地區推出。
  • 《頭文字D》(PSSS
  • 《頭文字D 外傳》(GB
  • 《頭文字D Special Stage》(PS2
  • 《頭文字D 山口復仇》(PC)
  • 《頭文字D Street Stage》(PSP
    • 本作屬於Arcade Stage Ver.3的攜帶版。
  • 《頭文字D Another Story》(GBA)
  • 《頭文字D Extreme Stage》(Playstation 3
    • 本作屬於Arcade Stage Ver.4的家用版。

參考來源

  1. . mantan web. 2013-07-22 [2019-01-26] (日语).
  2. . bestcar web. 2018-09-06 [2019-01-26] (日语).
  3. 《》,第一章

注釋

  1. 標題依據亞洲影帶發行VCD翻譯。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