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少年 通往幻夢界之門

風之少年 通往幻夢界之門(日版名:,英文版名:)是一款由南夢宮和Pao開發並由南夢宮發行的平台游戲,屬於風之少年系列。游戲於1997年在PlayStation平套上發行,重製版則於2008年在Wii平台上推出。時隔兩年後,在PlayStation商店上架。[2]

風之少年 通往幻夢界之門
    日文Wii版遊戲封面
    类型平台動作冒險
    平台PlayStationWii
    开发商
    • 南夢宮(PlayStation)
    • Paon(Wii)
    发行商南夢宮
    设计师Yoshihiko Arai
    系列風之少年系列
    模式單人
    发行日PlayStation
    • 日本:1997年12月11日
    • 北美:1998年3月13日[1]
    • 欧洲:1998年6月5日
    Wii
    • 日本:2008年12月4日
    • 北美:2009年5月5日
    • PAL:2009年5月22日

    游戲玩法

    遊戲《風之少年 通往幻夢界之門》是一款平台動作冒險遊戲。遊戲中玩家將扮演居住在幻夢界的少年克羅諾亞(Klonoa),與來自月之國精靈修波(Huepow)一同冒險,使用風之環(Wind Bullet)發射風球捕捉敵人,用來攻擊與跳躍或是解開看似簡單但卻深奧的動作解謎要素。[3]

    由於遊戲採用 3D 繪圖搭配 2D 橫向捲軸玩法,玩家可以透過彎曲的路徑,前往不同的路徑或是將手中所抓住的物體丟向位於另一平面。[4][5][6]

    主要角色

    克羅諾亞(╱ )
    (配音:渡邊久美子
    主角。
    在「風之村」貝斯基路住的少年,由好奇心很強變成正義感很強,由拯救夢之世界變成追求英雄之名;具有控制風的能力,並可以短時間利用長耳滑翔。珞珞和畢波的好友,甘茲和彭高的戰友。不懂游泳,喜歡漢堡包但不喜歡番茄……
    服飾在「夢幻帝國」開始由「幼年」變成「少年」,一直不變的是帽子上 NamcoPac-Man
    畢波(╱ )
    (配音:瀧本富士子
    克羅諾亞的「風之環」中的精靈,原來身分為「月之國」王子。雖然系列後期克羅諾亞都有使用「風之環」,但畢波的出現次數漸減。
    克羅諾亞的爺爺
    如題,慈祥及隨和。
    巴魯(╱ )
    (配音:川津泰彥)
    石礦場的礦工,於克羅諾亞長輩般的存在。
    (╱ )
    (配音:木川繪裡子
    聲如其名的小型幻獸,擁有多種體型上和裝備上的變化,本系列的指定小卒,簡直與克羅諾亞「一起成長」。
    加狄烏斯(╱ )
    (配音:大友龍三郎)
    有「闇之王」之稱,帶面具、穿鬥蓬的反派。網上流傳他是個很有魅力和對部下不錯的上司。
    小丑(╱ )
    (配音:古川登志夫→島田敏)
    原本是加狄烏斯囂張又膽小的部下,後來與卡雷和傑卡三人合作,成為了系列中最有組織旳反派三人組。懂得說西班牙文的「再見」 "Adios" 。
    那哈托(╱ )
    (配音:郷里大輔)
    惡夢的化身,霸王般的絕對敵人。在「傳說的星之章」中交代過他曾經是月亮上的「英雄」。

    開發

    負責設計游戲主角的新井義彥(Yoshihiko Arai)表示在最初計劃設計一個名爲Shady陰面角色,但因角色缺少色彩而放棄。[7]之後,新井義彥(Yoshihiko Arai)重新設計出一個具有具有貓眼和長耳朵特徵的正面角色,並爲它設計了吃豆人圖案的帽子和手環,將它定位為童趣和調皮的少年性格,取名爲:克羅諾亞(Klonoa)。[8][5]在完成主角的設計後,新井義彥(Yoshihiko Arai)圍繞主角自身設計游戲場景和其餘角色,並採用了夢境主題。[9]

    游戲主角克羅諾亞(Klonoa)和它的拍檔修波(Huepow)使用「動態捕捉」(Motion capture)技術進行設計,影片使用「LightWave 3D」進行繪製。[10][11]

    音樂

    遊戲原聲帶《Klonoa of the Wind: Door to Phantomile》由「Nippon Crown」於1998年2月25日發行,内含68首歌曲和7張插畫。[12][13][14]

    評價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GameRankings87%[15]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电脑与电子游戏[16]
    Edge7/10[17]
    Fami通30/40[18]
    GameFan276/300 [19]
    Game Informer8/10 [20].[21]
    Game Revolution[22]
    GameSpot9.2/10”[6]
    IGN8.0/10[4]
    Strana Igr5/10[23]
    MAN!AC87%[21]

    《風之少年 通往幻夢界之門》獲得優秀評價,主人公克羅諾亞亦被視爲南梦宫的公司吉祥物[22][24]

    GameSpot將游戲評爲 年度橫向捲軸遊戲(one of the best side-scrollers in years)之一。[6]IGN評論家認爲游戲為當時市場上最優秀的平台遊戲,並稱贊道:游戲史上首次在不閹割3D環境多樣性的情況下,採用經典的二維(2D)元素打造出令人滿意2.5維度游戲。[4]

    Game Revolution評論家批評:儘管游戲製作相對精良,但缺乏創新,存在公式化問題。[22]

    Edge》的評論家贊賞道:游戲在使用Platforming mainstays的情況下,創造出令人震驚的游戲體驗。同時贊賞游戲中的畫面和藝術設計,並認為其製作水平可與「電腦成像」(CGI)技術相媲美。[17]雜志《電腦與電子遊戲》的評論家贊賞游戲的關卡設計和謎題元素,並表示:僅採用簡單的控制系統,就創造出了如此有趣的玩法(how the game built upon simple controls and maneuvers to create interesting gameplay)。[16]Game Informer》的評論家將游戲納入經典平台游戲行列。[20]

    1997年,游戲中的主人公:克羅諾亞(Klonoa)獲得日本「計算機娛樂供應商協會」所頒發的「最佳角色」獎(Best Character)。[25]

    1998年,遊戲被videogames.com評為「年度年度最佳平台遊戲」,並獲得「sleeper hit」和「a triumph from an unexpected source」稱號。[26]

    參考資料

    1. . GameSpot. March 13, 1998 [December 25,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3, 2000). Games that have recently shipped to store[s] include...Namco’s Klonoa (PS)...
    2. .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 2008-11-25 (中文).
    3. .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 2008-10-27 (中文).
    4. IGN Staff. . IGN. March 11, 1998.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2, 2014) (美国英语).
    5. Nick. . GameFan. Vol. 5 no. 10. October 1997: 61–63 [September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3, 2018).
    6. Dulin, Ron. . GameSpot. March 12, 1998 [September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 2018) (美国英语).
    7. Arai, Yoshihiko. . Bandai Namco. March 6, 1998 (日语).
    8. Nakazawa, Akiko. . Bandai Namco. [September 3, 2018].
    9. Tanaami, Hideki. . Bandai Namco. March 27, 1998 [September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4, 2016) (日语).
    10. Yoshimizu, Kei. . Bandai Namco. March 13, 1998 [September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4, 2016).
    11. . Bandai Namco. February 27, 1998 [September 3, 2018].
    12. . Bandai Namco. 1998.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4, 2016).
    13. . iTunes.
    14. . Discogs.
    15. . GameRakings. [September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5, 2012).
    16. .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No. 198. May 1998: 67 [September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8, 2016).
    17. (PDF). Edge. No. 55. February 1998: 89 [September 3, 20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August 13, 2018).
    18. . Famitsu. [September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4, 2016) (日语).
    19. . GameFan. Vol. 6 no. 2. January 1998: 16, 52–55 [September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1, 2018).
    20. . Game Informer. April 1998.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9, 1999).
    21. Steppberger, Ulrich. . MAN!AC. No. 57 (Cybermedia). July 1998: 88.
    22. . Game Revolution. 1998 [September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3, 2018) (美国英语).
    23. Борис Романов. . Strana Igr. No. 03 (22). March 1998: 123 [2019-01-14] (俄语).
    24. . GameFan. Vol. 6 no. 2. January 1998: 16, 52–55 [September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1, 2018).
    25. IGN Staff. . IGN. April 6, 1998 [September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3, 2018) (美国英语).
    26. . videogames.com. 1999 [September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8, 1999).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