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

马友友(,1955年10月7日),祖籍浙江鄞县,生于法國巴黎美籍华裔大提琴演奏家,曾獲得多座葛萊美獎

馬友友
演奏者
国籍 法國,  美國
出生 (1955-10-07) 1955年10月7日
 法國巴黎
职业大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教師
语言法语英语汉语
音乐类型古典音樂
演奏乐器鋼琴中提琴小提琴大提琴
活跃年代1961年—至今
唱片公司CBS、RCA、Sony
网站www.yo-yoma.com
相关团体絲綢之路樂團

家庭背景

馬友友祖籍浙江省宁波鄞县。祖父是地主[1];父亲马孝骏為音樂教育學博士[1],同時也是作曲家指挥家,曾任國立中央大学教授;母亲卢雅文则是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的聲樂女歌手[1]國共內戰時二人從中國移民法國。

生平

早期

馬友友出生於法國巴黎。4歲開始學鋼琴大提琴,6歲開始在觀眾面前演出。7歲與家人遷往美國紐約定居,並曾在白宮艾森豪威尔總統、約翰·甘迺迪總統夫婦演出。8歲结识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乌·卡萨尔斯,並且其与倫納德·伯恩斯坦帮助下,在美国的卡耐基音乐厅与姐姐马友乘参加了第一次公开演出。這場演奏會是由倫納德·伯恩斯所指揮,並且在美國的電視節目上播出。

馬友友14歲中學畢業,並且以獨奏者的身分,與哈佛雷蒂克里夫樂團(Harvard Radcliffe Orchestra)共同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後來馬友友進入茱莉亞學院,在大提琴家雷奧納多·羅斯(Leonard Rose)門下學習。讀了7年之後,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他卻在尚未畢業之前便退學,並前往哈佛大學就讀[1]。他在這個時候逐漸成名,與許多重要的交響樂團一起演奏。這段期間馬友友錄製並演奏了巴赫的《大提琴組曲》(Cello Suites)。同時也經常與他在音樂學院時期所結交的好友鋼琴家伊曼纽尔·艾克斯,合作演出一些室內樂

馬友友與康多莉扎·萊絲共同演出二重奏(照片拍攝於演出後)

1976年馬友友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並取得人類學学士学位[2]。1991年,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3]

近年的職業生涯

1977年,馬友友與長期交往的女友吉兒·哈諾爾(Jill Hornor)結婚,他們育有兩個小孩,分別叫做尼可拉斯(Nicholas)與艾蜜莉(Emily)。馬友友的姊姊马友乘也是小提琴家,她與吉他手麥可·達德普(Michael Dadap)結婚。兩個家庭在紐約長島經營兒童交響樂團協會(Children's Orchestra Society)。

馬友友近年來從事絲綢之路計畫,目標是結合來自歷史上由絲綢之路所連結的各國音樂家,唱片的發行者是新力古典(Sony Classical)[4]

2009年1月20日,马友友在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的就职仪式上領銜表演四重奏,四重奏由馬友友、小提琴家伊扎克·帕爾曼鋼琴家蓋布莉葉拉·蒙泰羅(Gabriela Montero)與單簧管家安東尼·麥吉爾(Anthony McGill)共同擔綱。

馬友友最主要演奏樂器是Domenico Montagnana,這是一把在威尼斯組裝的大提琴,要價250萬美元,擁有270年以上的歷史,暱稱為Petunia,馬友友曾有一次將它遺留在紐約的計程車[5]。後來找回且並未受損。馬友友的另有一把原屬傑奎琳·杜普蕾的大提琴,名為大卫朵夫Davidov Stradivarius,杜普蕾死後將其傳給馬友友,但是實際的擁有者仍然未知。除此之外,他還擁有一把碳纖維製成的大提琴,製作公司為波士頓的Luis and Clark[6]

馬友友爲多部电影音乐配樂,其中包括布萊德·彼特主演的電影《西藏七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等。

1999年2月,美國紐約市曼哈頓東46街與第五大道交叉口的路牌,暫時性地換成「馬友友路」(Yo-Yo Ma Way)[7]

风格

馬友友和音樂愛好者交流

評論家認為馬友友「無所不奏」(omnivorous),比一般的古典音樂家更為兼容並蓄[8]。马友友非常重视与小听众的接触,经常参与各种音乐教育的活动,并鼓励青少年多多接触音乐,思考音乐和创作音乐。

唱片列表


1978年 FINZI:大提琴和乐队的协奏曲作品。 40(补发2007)
1979年 罗伯特·怀特唱贝多芬
1980年 圣桑:动物狂欢节|贝多芬,OP主题的变化。 35 |波兰舞曲,OP。 77
圣桑,拉罗:大提琴协奏曲
1981年 海顿:大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完整的奏鸣曲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卷。 1
1982年 克莱斯勒,帕格尼尼
1983年 巴赫:古大提琴和大键琴奏鸣曲
巴赫:六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肖斯塔科维奇和卡巴列夫斯基:大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作品五,第1号和2
克莱斯勒,帕格尼尼作品
1984年 博林:为大提琴和爵士钢琴三重奏套房
贝多芬:完整的奏鸣曲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卷。 2Schubert:弦乐五重奏
海顿:最喜欢的三个协奏曲 - 大提琴,小提琴和小号协奏曲
贝多芬奏鸣曲,第2卷,第3期,作品。 69,第5号作品。 102,第2号
1985年 日本的旋律
埃尔加,沃尔顿:大提琴协奏曲
莫扎特:嬉游曲,K.563
布拉姆斯: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舒伯特:C大调五重奏
1986年 施特劳斯:堂吉诃德勋伯格:协奏曲
贝多芬:完整的奏鸣曲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卷。 3
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4;变化
1987年 博凯里尼协奏曲JC巴赫:交响协奏曲和大序曲
莫扎特:C小调|舒伯特慢板与赋格曲:弦乐四重奏第15号
完整的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
1988年 舒曼:大提琴协奏曲“幻想曲,作品。 73 |慢板与快板作品。 70 |的FünfStucke IM Volkston作品。 102
德沃夏克:钢琴三重奏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钢琴四重奏
肖斯塔科维奇:大提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
1989年 巴伯:大提琴协奏曲“布里顿:为大提琴与管弦乐交响曲
施特劳斯和布里顿:大提琴奏鸣曲
肖斯塔科维奇:四方15号|古拜杜丽娜:欢呼吧!
乜都:史蒂芬格拉佩利马友友播放科尔·波特(大部分)
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埃尔加,海顿,圣桑,舒曼
日文专辑
马友友的肖像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大提琴协奏曲
1990年:
莫札特:小夜曲第10号|巴松管和大提琴奏鸣曲
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
一个鸡尾酒会
施特劳斯:堂吉诃德模具Liebe DER达那厄
1991年 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大提琴奏鸣曲
在列宁格勒的柴可夫斯基音乐晚会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伯格:商会协奏曲
圣桑:大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第三
1992年 “嘘”与鲍比·麦克菲林
普罗科菲耶夫:交响协奏曲柴可夫斯基:变奏曲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主题与变奏钢琴
布拉姆斯: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圣桑:管风琴交响曲,Bacchanale,马尔凯军校狂欢节DES ANIMAUX探戈群魔乱舞
1993年 勋伯格:Verklarte夜弦乐三重奏
美国制造
马友友在檀格坞(VHS)
福雷钢琴四重奏
1994年 不朽的“宠儿”
肖邦:室内乐
纽约相册
点击数:格什温
点击数:柴可夫斯基
贝多芬,舒曼:钢琴四重奏
德沃夏克在布拉格的庆祝
1995年 协奏曲由新世界
点击数:圣桑
打击怪物:马萨利斯的实践(VHS)
勃拉姆斯,贝多芬,莫扎特:单簧管三重奏
基本马友友
1996年 首映:大提琴协奏曲丹尼波尔,基什内尔和劳斯
舒伯特和博凯里尼弦乐五重奏
Lieberson:“格萨尔”
阿巴拉契亚的华尔兹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奏鸣曲Arpeggione
1997年 皮亚佐拉的探戈,音乐灵魂
自由!
探戈课
西藏七年
交响曲1997
莫扎特:钢琴四重奏
从普通的东西
施密特:协奏曲
1998年 约翰Tavener:保护面纱
埃里希·沃尔夫冈·科恩戈尔德/施密特:音乐的弦乐和钢琴左手
巴赫的启发:“摔倒的楼梯” - 大提琴组曲第三号
巴赫的启发
巴赫的启发:“斗争的希望” - 大提琴组曲第5号
巴赫的启发:“音乐花园” - 大提琴组曲第一号
巴赫的启发:“萨拉班德” - 大提琴组曲第4号
巴赫的启发:“卡瑟利”的声音 - 大提琴组曲2号
巴赫的启发:“六手势” - 大提琴组曲第6号
1999年 约翰·威廉斯精选1969-1999
我的第一个79年
独奏
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大提琴奏鸣曲Op.78
Lulie冰山
歌曲和舞蹈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简单的巴洛克与库普曼和阿姆斯特丹巴洛克乐团
2000年 灵感来自巴赫,第2卷(DVD)
灵感来自巴赫,第3卷(DVD)
谭盾:“卧虎藏龙,卧虎藏龙
灵感来自巴赫,第1卷(DVD)
科里利亚诺:幻觉效应(幻想相簿)
简单的巴洛克II与库普曼和阿姆斯特丹巴洛克乐团
阿帕拉契之旅演唱会(VHS和DVD)
埃德加·迈耶和马克·奥康纳阿帕拉契之旅:第二钢琴四重奏,德沃夏克小奏鸣曲G,浪漫乐曲
2001年 经典溜溜球
古典点击
中心地带的阿巴拉契亚文集
2002年 Naqoyqatsi:电影原声带
马友友的音乐播放的约翰·威廉斯
丝路合奏团:丝绸之路之旅:当陌生人见面
2003年 巴黎 - La Belle Epoque的
怒海争锋:电影原声带
奥布里加多巴西
2004年 德沃夏克专辑
维瓦尔第的大提琴
奥布里加多巴西直播
2005年 马友友播放埃尼奥·莫里康内,安排和进行埃尼奥·莫里康内
“回忆录”艺伎(配乐)“,与伊扎克·帕尔曼(由约翰·威廉斯创作,并进行)
2007年 Appassionato
2008年 歌曲的喜悦与和平
2009年 马友友30年 90CD 大全
在波士顿的Chris Botti的“天堂电影院”
2011年 山羊圈地会议
2018年 Six Evolutions - Bach: Cello Suites

獲獎紀錄

  • 丹·大卫奖:2006年。
  • 最佳室內樂演奏:1996年、1993年、1992年、1987年、1986年。
  • 最佳樂器獨奏獎(與交響樂團合奏):1998年、1995年、1993年、1990年。
  • 最佳樂器獨奏獎(無交響樂團):1985年。
  • 最佳古典音樂當代作曲獎:1995年。
  • 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獎:1998年。
  • 最佳古典混合音樂專輯獎:2004年、2001年、1999年。
  • 最佳古典跨界音樂專輯獎:2010年。
  • 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與絲綢之路樂團合奏):2017年。
  • 顧爾德獎(Glenn Gould Prize):1999年
  • 保拉音樂獎(Polar Music Prize):2012年

廣告代言

參考資料

  1. 特写:“音乐天才”马友友的传奇故事
  2. Associated Press. . USA Today. 2006-01-14 [2007-04-10].
  3.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07-04-08].
  4. . The Silk Road Project. [2007-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16).
  5. Katherine E. Finkelstein. . New York Times. 17 October 1999 [2007-01-15].
  6. . Luis and Clark. [2007-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29).
  7. . [2007-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1).
  8. Andrew L. Pincus. . Berkshires Week. 20 June 2002 [2007-01-15].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馬友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