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桶
马桶,又称便桶、粪桶、恭桶、虎子、木馬子等,是指承接粪便、尿溺的厕所用具。马桶的使用方式为坐式,与蹲坑式厕所(也稱為蹲式馬桶)相对。尿鑵、尿壶、尿盆等则仅限于承接尿液。


广义上,马桶可以作为各种厕所的别称,如沖水马桶。
来历和意义

承接小便的器皿最先被直称为“溲器”。在汉代,皇帝使用的便器被称为“虎子”。例如《齐职仪》记载:“汉侍中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到了唐代,因为避李渊祖父李虎的名讳而改名“馬子”,后来演变为“马桶”。[1]
马桶是承接秽物的容器。用器物做马桶、尿盆有轻蔑侮辱之意。例如《史记》载“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用贵重材料制造便器也是奢侈的代表。例如《宋史》记载,宋太祖见了孟昶用七宝装饰的溺器,评价为:“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是,不亡何待!”并“摏而碎之”。
古代和近代

古代、近代的马桶一般为桶状,有盖以便隐藏臭气。木制马桶最为常见,但要经过涂漆等防水处理以免渗漏;也有陶瓷、金属等制的。这些马桶都需要不时倾倒和清洗。使用体形轻薄的马桶还要当心,否则会偶尔坐不稳甚至倾倒。
清朝故宫中的皇室成员,入厕使用木衬锡、锡或瓷的有盖马桶,称为官房。使用者坐在开圆口的便凳上,下置官房。在过去的上海,清洁夫(清洁工人)每天早晨拖粪车到各个街巷上,供住户清空马桶。[2] 当时“倒马桶”是人们最讨厌的家务活之一。

还有人专门从事清洁马桶的职业,但随着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从事此类职业的工人基本绝迹[3]。
现代

在现代,除了尚未接通上下水管道的地区还使用上述传统马桶之外,马桶一般指坐式的冲水厕所。和旧式马桶一样为坐式,但粪尿通过冲水从下部排空,免去了倾倒和清洗。
另外,因卧床而不能正常如厕者使用的垫在臀下的扁平的坐便器,有时也被称作马桶。
尿盆
尿盆又称尿壶等,功能与马桶类似,但只用来承接尿溺。旧时的尿壶经常在晚间置于臥室内,以便人们不出温暖的臥室就可小便,因此也称夜壶。

欧洲直到19世纪使用的尿盆一般为陶瓷制的有盖碗形,平时置于臥室床下。冲水厕所出现以后被逐渐淘汰。
文化、軼事
参考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馬桶 |
- 《雲麓漫鈔·卷四》:馬子,溲便之器也。本名虎子,唐人諱虎,始改為馬。
- [ 旧上海的“粪大王”和“倒老爷”]
- 南京剩最后一个职业倒马桶人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11-23.
- 餐廳幼兒高腳椅 比公廁馬桶墊還髒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