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魎

[1],是源自中國上古傳說中,在山澤間害人的精怪,原意爲「各式各樣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魎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江戸伊勢屋治助著作《百鬼夜講化物語》的圖片。右邊是魑魅、左邊是魍魎。

魑魅:魑同「彲」;魅同「鬽」。魑魅也稱做。為山林異氣所生,木石化成的精怪。特徵是人面獸身四足,好魅惑人。

:通「螭」,像龍的猛獸,無角,也有一說為山神也。(魑常以魑魅做搭配,單字使用時指「螭」,沒有害人妖怪的意思。 如淳注曰:「今左傳作螭魅、乃俗寫之譌。東京賦作魑、亦是俗字。徐鉉於鬼部增魑字。誤矣。」)

:天地間的精靈。

魍魎:別稱「罔兩」、「罔閬」。為水中精怪,外型如三歲小兒,色赤黑,目赤、耳長、髮潤。喜食亡者。此外魍魎可以指「影子外層的淡影」或「渺茫無所依的樣子」,原意爲「山林間交互重疊、晃動不清的影子令人心生懼怕」。

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現指用作形容各种各样坏人的成語。

對聯

古今談概中的唐狀元對有「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此對也曾被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所借用。

出處

  • 《國語·魯語下》:“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兩。
  • 左傳·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 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服虔雲:“魑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
  • 山海經·四次四經》:“剛山多神𩳁(光鬼,該字在多數文字編碼中無法顯示),其狀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其音如欽。”
  • 通典·樂典》:“蚩尤氏帥魑魅與黄帝戰於涿鹿,帝命吹角作龍吟以禦之。”
  • 路史·後紀四》:“蚩尤乃驅罔兩,以肆志於諸侯。”
  • 史記·孔子世家》:“丘聞之︰木石之怪,夔、蝄蛃;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
  • 周禮》:“以夏日至,致地示魅。”鄭玄註:百物之神曰魅。
  • 辭海》:“魑,一種無角的龍。”
  • 說文》:“魑,若龍而黃。”鄭玄註:魑,猛獸也。
  • 《文選.鮑照.蕪城賦》:「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風嗥雨嘯,昏見晨趨。」
  • 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藏之則鬼神遁跡,出之則魑魅潛蹤。」
  • 三国.《漢書·司馬相如傳上》 如淳注曰:「今左傳作螭魅、乃俗寫之譌。東京賦作魑、亦是俗字。徐鉉於鬼部增魑字。誤矣。」

註解

  1. 拼音:,注音:,粤拼:,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