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

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英語:),是第四代攻击型核潜艇,當初興建此潛艇的目的是為了要取代長尾鯊級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後來又被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取代。

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
SSN-686 L·門德爾·李華斯号
概观
舰种 核動力攻擊潜艇
拥有国  美國
前型 長尾鯊級攻擊型核潛艇
次型 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
同型 37艘
技术数据
水上排水量 4250吨,4460吨(标准)
潜航排水量 4780吨,4960吨

SSN683艇 7800吨

潜航深度 400米
全长 92.1米
动力系统 1座S5W压水堆
2台11.2MW(15000马力)汽轮机,单轴
潜行极速 30节
乘员 12名军官95名船员

礁蝴蝶魚号 179人(其中22名军官)

武器装备
鱼雷 4具533毫米Mk 63型鱼雷发射管、Mk 48型反潛魚雷
导弹 战斧巡航导弹
鱼叉反舰导弹

服役情况

自1961年至1975年共建成服役了37艘鱘魚級核潛艇。60年代,美國長尾鯊級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失事沉沒後,為了補足其數量,並為當時的小鷹级航空母艦護航因而衍生。

武器装备

导弹

  • 通用动力公司的战斧巡航导弹,地形匹配家惯性导航系统,射程可达2500km,飞行速度可达0.7Ma,飞行高度为15-100m,核装药当量200ktTNT,圆概率误差为80m。 [1]
  • 麦道公司的鱼叉反舰导弹,主动雷达寻的,射程可达130km,速度为0.9Ma。[2]

鱼雷

4具533mm MK 63型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MK 48型线导鱼雷。[2]

水雷

  • MK 67型“机动”水雷[1]
  • M 60型“捕手”水雷[2]

对抗装置

  • MK 2型鱼雷诱饵发射装置[1]
  • WLQ-4型雷达预警装置[2]

火控系统

MK117型鱼雷火控雷达[2]

雷达

斯佩里公司的BPS 15或雷声公司的BPS 14型水面搜索/导航/火控雷达,I/J波段。[2]

声呐

威廉·H·貝茨號以后的潜艇使用IBM公司的BQQ-5型或雷声公司的BQQ-2型声呐。[2]

同級艇列表

舷號艇名服役日期退役日期
SSN-637鱘魚號1967年3月3日1994年8月1日
SSN-638鯨魚號1968年10月12日1996年6月25日
SSN-639裸首梳唇隆頭魚號1968年8月17日1997年3月31日
SSN-646茴魚號1969年10月11日1997年7月18日
SSN-647大西洋油鯡號1971年5月15日1999年6月11日
SSN-648金吉鱸號1969年2月20日1995年3月31日
SSN-649太陽魚號1969年3月151997年3月31日
SSN-650紫身笛鯛號1968年1月5日1995年4月14日
SSN-651皇后石首魚號1966年12月6日1992年4月14日
SSN-652四齒魨號1969年8月9日1996年7月12日
SSN-653魟魚號1967年4月12日1993年3月16日
SSN-660玉筋魚號1971年9月25日1998年8月7日
SSN-661鮋魚號1967年12月14日1992年8月8日
SSN-662角魚號1968年12月6日1995年4月28日
SSN-663雙髻鯊號1968年6月28日1995年4月5日
SSN-664鬼蝠魟號1969年1月30日1991年10月16日
SSN-665犁頭鰩號1972年9月9日1992年5月29日
SSN-666玳瑁號1971年2月4日2000年3月15日
SSN-667珠光擬梳唇隆頭魚號1969年6月13日1996年6月6日
SSN-668白鯧號1969年8月14日1997年4月11日
SSN-669海馬號1969年9月19日1995年8月17日
SSN-670長鬚鯨號1970年2月4日1997年3月28日
SSN-672條斑馬鮫號1971年9月11日1998年2月26日
SSN-673飛魚號1970年4月29日1996年5月16日
SSN-674海參號1970年8月14日1999年6月1日
SSN-675藍魚號1971年1月8日1996年5月31日
SSN-676尖嘴魚號1971年3月12日1999年7月1日
SSN-677鼓魚號1972年4月15日1995年10月30日
SSN-678射水魚號1971年12月17日1998年3月31日
SSN-679銀漢魚號1972年5月5日1994年7月21日
SSN-680威廉·H·貝茨號1973年5月5日2000年2月11日
SSN-681蝙蝠魚號1972年9月1日1999年3月17日
SSN-682金槍魚號1974年1月26日1998年3月13日
SSN-683礁蝴蝶魚號1974年8月17日2005年7月18日
SSN-684竹莢魚號1973年2月9日1998年3月30日
SSN-686L·門德爾·李華斯號1975年2月1日2001年5月10日
SSN-687理查·B·拉塞爾號1975年8月16日1994年6月24日

备注说明

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建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冷战期间与苏联争夺北冰洋。为了使该级潜艇能够从北极冰层下顺利通过,设计者做了精心的设计,使得为围壳的水平舵可以转成垂直状态。1982年,竹莢魚号在珍珠港被改装成为蛙人运输艇以便于执行两栖攻击任务。此后,射水鱼号、银汉鱼号、金枪鱼号以及L·門德爾·李華斯号也都进行了类似的改装。威廉·H·貝茨号、玳瑁号、珠光擬梳唇隆頭魚号、理查·B·拉塞爾号则改装成为海军深海救生艇的母艇,用以支援深海救生工作。该级艇设计寿命为30年,但是许多艇都提前退役了。1990年,弃用了萨布洛克反潜火箭,也不再装载核弹头。1987-1991年,礁蝴蝶魚号进行了大规模改装,艇身加长了约30米,用于安装海底作战所需的设备。[2]

退役

80年代後,美國建造了大批的洛杉磯級,鱘魚級潛艇已成為落後又多餘的潛艦,2000年代前後,鱘魚級都全數退役。

图集

参考资料

  1. Sturgeon class
  2. 《简明世界舰船年鉴》.海军出版社.第110-111页.ISBN 978-7-5027-5692-2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