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五类

黑五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文革时对政治身份为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等五类人的统稱,合稱地富反壞右,與「紅五類」相對。是中國共產黨前三十年統治下的政治贱民階層[1]。至後期持續增加至九種「黑九類」,依序為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叛徒、特务、走资派、知识分子。

依据血统论,「黑五類」及家庭成員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至文革結束,受到約三十年的不平等待遇。

沿革

「黑五類」人群在文革期间多首先遭遇迫害。文革后有研究者鉴于这一分类名单变动不居的特性,为适应它的不确定性,用了一个生造词“黑类”来涵盖“黑五类”、“黑六类”、“黑七类”、“黑八类”、“黑九类”的不同称谓,以避免名实间的时空错位。知识分子在文革前夕非正式加入黑九类。

1950年代初的镇反运动,毛泽东宣布共杀“反革命分子”71万。加上127万“反革命分子”中后来枪毙的以及歼灭240万“土匪”(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躲进山中的贫民)中的相当部分“好人”,错杀总人数在200万人左右[2]

1968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組发布《关于对敌斗争中应掌握政策的通知》,其中划定的阶级敌人为「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现行反革命分子」等9种人。他们的子女被称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据解密后的中央档案,全国划右派总共是3,178,470人,还有1,437,562人被划为‘中右’(中右者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3]

197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除了极少数坚持「反动」立场、至今还没有改造好的以外,凡是多年来遵守政府法令、老实劳动、不做坏事的地主、富家分子以及「反、坏分子」,经过群众评审,县革命委员会批准,一律摘掉帽子,给予农村人民公社社员的待遇。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农村人民公社社员,成分一律定为公社社员,享有同其他社员一样的待遇。今后,他们在入学、招工、参军、入团、入党和分配工作等方面,主要应看本人的政治表现,不得歧视。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社员的子女,他们的家庭出身应一律为社员,不应再作为地主、富农家庭出身。[4]

参见

参考资料

  1. http://www.cnd.org/HXWK/author/SONG-Yongyi/zk0212b-0.gb.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政治贱民”“黑五类”或“黑七类”。
  2. . [2014-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3. . [2014-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党史上的今天,1月11日,UR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5/76621/76633/index.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延伸導讀

由於描述黑五類的書籍在中國大陸大多屬於禁書類,因此在中國大陸罕見。

  • ISBN 9789863260530 《末代貴族浮沉錄:黑五類的苦難、掙扎和抗爭》
  • ISBN 9789862219010 《九死不悔:一個黑五類的回憶錄》
  • ISBN 9789862217924 《走出大涼山的女人:一個經歷文革的黑五類女兒之血淚實錄》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