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漫画

黑馬漫畫英語:)是美國的一家獨立漫畫出版商,總部位在俄勒冈州密尔沃基,由麥克·理察森於1986年成立。理察森原本是一家連鎖漫畫專賣店的老闆,因為觀察到獨立漫畫出版界有利可圖而創辦了黑馬漫畫,並在副手蘭迪·史特拉德利的幫助下擴展版圖。

黑馬漫畫
成立1986年
创办人麥克·理察森
总部美國俄勒冈州密尔沃基東南大街10956號[1]
发行范围鑽石漫畫分銷商[2]
企鵝蘭登書屋出版服務[3]
出版类型漫画
收入2340萬美元[1]
No. 僱員20人(總部)[1]
100人(總計)[1]
官方网站www.darkhorse.com
黑馬漫畫的總部

成立初期,黑馬漫畫推出了漫畫選集《黑馬鉅獻》以及根據電影改編的漫畫作品,並從事日本漫畫的代理業務。黑馬漫畫也投入作者所有漫畫的發行,成功吸引許多自由作家,甚至連當時漫畫界兩大龍頭漫威漫畫DC漫畫的漫畫家也前來投稿。黑馬漫畫的優異表現使其一度成為漫畫界僅次於漫威和DC的第三大出版商,也是最大的獨立漫畫出版商和日本漫畫代理商之一。

黑馬漫畫於1992年成立了電影公司黑馬娛樂,推出改編自自家漫畫的電影。曾被搬上大螢幕的漫畫包含《面具》、麥克·米紐拉的《地狱男爵》、法蘭克·米勒的《萬惡城市》和《300》等。

歷史

成立初期

黑馬漫畫的創辦人麥克·理察森

黑馬漫畫的創辦人麥克·理察森原本是俄勒冈州波特兰一家連鎖漫畫專賣店「飛馬圖書」(Pegasus Books)的老闆[4][5],事業還算成功[6]。1980年代中期,漫畫產業經歷了數十年的經濟停滯後迎來了轉機[4],當時漫畫《忍者龜》的熱銷讓他認為獨立漫畫出版界有利可圖[7],於是懷抱著要提升漫畫水準的想法,在1986年創辦了黑馬漫畫[6]。1986年7月,理察森出版了首兩套漫畫《黑馬鉅獻》和《小熊鮑里斯》,前者是一套黑白漫畫選集,首期收錄有保羅·查德維克的《石化人》和克里斯·華納的《黑十字》(Black Cross[8][9][10];後者則是戲仿和暴力風格的漫畫,內容諷刺了其他家的漫畫角色和漫畫產業的運作。兩本漫畫走的都是非傳統的路線[10],理察森原本期望《黑馬鉅獻》賣出個1萬冊,最後兩套漫畫加起來一共賣了5萬冊,遠超出他的預期,並堅定了他繼續經營的念頭[7]。1987年9月發行的《黑馬鉅獻》第10期刊出的漫畫《面具》介紹了黑馬漫畫原創的第一位超級英雄[10]

黑馬漫畫成立之後,理察森在二當家蘭迪·史特拉德利的幫助下擴展事業範圍,開始出版改編自影視作品的漫畫[10],內容包含更多延伸的劇情、角色和世界觀[5]。1988年,黑馬漫畫推出了電影《異形》的改編漫畫,隨後是隔年的《鐵血戰士》、1990年的《魔鬼終結者[11]和1991年的《星際大戰》漫畫[12]。這些改編漫畫原本仍是在《黑馬鉅獻》上發表,是後來才轉而與電影進行商業搭配、出版單行本[13]。因為吸引了不少讀者,黑馬漫畫將之發展成自家的系列作,並推出結合不同系列的跨界作品,例如讓異形鐵血戰士大戰一場的漫畫《异形大战铁血战士》,這個點子日後也促成了電影《异形大战铁血战士》(2004年)[5]

黑馬漫畫也從1987年左右開始經營日本漫畫的代理業務,出版了岩田和久的《哥吉拉[14]。1994年8月,黑馬漫畫成立了專門出版日本漫畫的部門「黑馬日本漫畫」(Dark Horse Manga),發行的首部作品是《幸運女神[15],再加上之後代理的《攻殼機動隊》和《無限之住人》等作品,奠定了公司在業界的地位;小池一夫小島剛夕的名作《帶子狼》也是由黑馬漫畫引進美國[16]。黑馬漫畫曾在2000年至2005年間出版過一本日本漫畫雜誌《Super Manga Blast!》[17]

1990年代

黑馬漫畫的編輯黛安娜·舒爾茨,任職於1990年至2015年

黑馬漫畫以作者保有版權的「作者所有」模式發行原創漫畫,逐漸吸引到許多漫畫家前來投稿[10][18]。黑馬漫畫於1990年任用黛安娜·舒爾茨擔任編輯,他在公司任職至2015年,25年間幫公司出版了威爾·艾斯納法蘭克·米勒尼爾·蓋曼等名家的作品。[19]另一名資深編輯則是史考特·艾利,他於1994年加入黑馬漫畫,2017年離職[20],後於2020年因爆出性醜聞而被黑馬漫畫斷絕關係[21]。與其他許多出版商不同的是,黑馬漫畫會主動招募和發掘新人才[22]

許多自由作家轉而將稿子投給黑馬漫畫,像是鮑勃·博登(《火焰胡蘿蔔俠》)、麥克·艾瑞德(《瘋俠》)、史蒂夫·魯德麥克·巴隆(《納克瑟斯》)、麥特·華格納(《格倫戴爾》)等等[10]。除了自由作家外,為漫威漫畫DC漫畫兩大品牌效力的漫畫家也會透過黑馬漫畫發表新作品。1990年6月,法蘭克·米勒與戴夫·吉本斯瑪莎·華盛頓系列漫畫首作《給我自由》交給黑馬漫畫出版[23]。米勒的作品《萬惡城市》隨後也在《黑馬鉅獻》1991年4月號上首次亮相[24]。1998年,米勒的漫畫《300》出版[25]

1993年,黑馬漫畫推出了一套超級英雄漫畫選集《最偉大的漫畫世界》(縮寫CGW)[26],嘗試建構自己的漫畫世界觀[10],選集發行首四個月內每周出一本新刊。漫畫中出現了四個地區:阿卡迪亞(Arcadia)、鋼港辰沙平原和黃金城(Golden City),每個地區都會有四個超級英雄或團隊登場,一期登場一個。[26]接續在這之後的包含幾個系列:《X》、《未來帝國》、《》和《衝出漩渦》(Out of the Vortex[26],但除了《鬼》以外的系列都因為1990年代的漫畫產業崩潰而結束,這套選集也隨之在1995年[27]畫下句點[10]

1994年,米勒和以參與《X战警》和《超人》聞名的漫畫家約翰·拜恩合作在黑馬漫畫旗下開設了一個漫畫品牌「傳奇」(Legend),集結並出版多位漫畫家的作品[28],出現在陣容當中的新進成員包含拜恩自己(《進化人》)、麥克·米紐拉(《地狱男爵》)[6][5]亞瑟·亞當斯(《猴子俠與歐布萊恩》)等人。米勒和吉本斯透過「傳奇」繼續發表瑪莎·華盛頓系列漫畫,和米勒合作過《冷硬派》的高夫·達龍貢獻了一篇《大個子與男孩機器人羅斯提》,而查德維克則在「傳奇」底下繼續畫他的《石化人》[29]。「傳奇」於1998年[30]結束經營後,其理念由舒爾茨成立的「獨行俠」承接下去[31][32]。「獨行俠」於1999年開始出書[33],其中P·克雷格·羅素根據歌劇《尼伯龙根的指环》改編的同名2000年漫畫拿下了艾斯納獎[34]。不過「獨行俠」自2002年後就沒有再推出新作[32][33]

1998年,黑馬漫畫與喬斯·溫登合作將他的電視劇《吸血鬼猎人巴菲》漫畫化,電視劇播畢後,黑馬漫畫在溫登的監修下繼續創作延伸漫畫[35],溫登後來的作品《螢火蟲》也是如此[5]。《大英百科全書》網站稱,黑馬漫畫在1990年代推出的成功作品包含:改編自《吸血鬼猎人巴菲》的作品、代理發行的日本漫畫如《攻殼機動隊》、《帶子狼》,以及法蘭克·米勒的原創作品如《萬惡城市》和《300[10]

2000年代至今

進入21世紀後,黑馬漫畫持續推出原創作品。2000年9月,《黑馬鉅獻》在發行第157期後結束[13],後於2007年改推出網路版《Myspace黑馬鉅獻》(MySpace Dark Horse Presents,縮寫MDHP)[36]。2003年,黑馬漫畫將艾瑞克·鮑威爾的熱門漫畫《愚笨者》納入旗下[5][37]。2007年,傑洛德·威創作的漫畫《雨傘軍團》由黑馬漫畫首度發行[38],獲得了艾斯納獎[39]。黑馬漫畫也出版了電子遊戲的衍生漫畫,其中像是2010年首發的《質量效應》漫畫就獲得了不錯的評價[10][40]

黑馬漫畫也逐漸收購版權,於2000年代開始推出舊系列的再版,像是泰山小露露[13],以及一些其他漫畫品牌發行的影視改編漫畫,例如《野蛮柯南[41]和《星際大戰》[42]這些原本版權歸屬於漫威漫畫的作品。數年後,因為迪士尼收購了漫威漫畫和《星際大戰》的版權,而且二十世紀福斯也決定收走《吸血鬼猎人巴菲》之版權,使黑馬漫畫不得再版這些作品[35]。2018年,黑馬漫畫與Netflix合作推出電視劇《怪奇物語》的漫畫版[43]

2018年11月,黑馬漫畫被上海世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旗下香港子公司Visionary Vanguard Associates Limited收購,創辦人理察森留任執行長一職[44][45]

經營策略

黑馬漫畫成立初期,創辦人理察森選擇出版的漫畫書明顯偏離了由DC漫畫漫威漫畫主導的市場主流,同時也相當多樣。也因為這樣,黑馬漫畫得以在1990年代的漫畫產業危機許多中存活下來。[46][47]另一點與傳統出版社不同的是,黑馬漫畫採用作者擁有漫畫所有權的作者所有漫畫機制。一般來說,作者在將稿子交給出版社後版權就歸出版社所有,不過黑馬漫畫讓作者保有一切權利,因此吸引到很多作家前來效力,像是法蘭克·米勒[47]

相關事業

1991年,黑馬漫畫成立了一間專門開發玩具的部門,並於隔年創辦黑馬娛樂,跨足影視製作[9][26]。2005年,黑馬娛樂旗下子公司——黑馬獨立電影(Dark Horse Indie)成立,主要經營獨立電影的製作業務[5]。黑馬漫畫也有一個專門發行周邊商品的部門「黑馬精品」(Dark Horse Deluxe)[48]

黑馬漫畫的官方網站Dark Horse.com於1995年設立[5]。2004年,黑馬漫畫旗下的M出版社(M Press)和DH出版社(DH Press)成立,專門發行非漫畫出版品[5],像是小說與文章[49]。2011年黑馬漫畫發布自家的線上平台「黑馬數位」(Dark Horse Digital)[48]。2013年,黑馬漫畫與丹尼斯·基欽和約翰·林德(John Lind)合作開設了獨立品牌「廚房水槽圖書」(Kitchen Sink Books)[50],專門出版美術書和收藏版書籍和漫畫[51][52]。2017年,暈眩漫畫前編輯凱倫·貝格在黑馬漫畫旗下成立了出版品牌「貝格圖書」(Berger Books)[53]

出版物

以下列出黑馬漫畫出版的部分知名原創作品:

  • 石化人》(1986年起)[13]
  • 小熊鮑里斯》(1986年起)[13]
  • 萬惡城市[54][6](1991年-2000年)
  • 格倫戴爾[5](1992年至今)
  • 地狱男爵》(1994年起)[5][6]
  • 兔用心棒[6][55](1997年-2019年[56]
  • 流浪者格魯[6](1998年起)
  • 愚笨者[5](2003年-2016年[57]

旗下漫畫改編

《地獄怪客》電影版的導演吉勒摩·戴托羅

黑馬漫畫的影視部門黑馬娛樂創辦於1992年[9][26],致力於將旗下的作者所有漫畫搬上大銀幕[10],當中包含賣座強片,如改編自漫畫《300》的《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2006年),但也不乏失敗經驗,如同名漫畫改編的《未來帝國》(1996年)[58]。黑馬娛樂推出的首部電影是低預算電影《恐怖医生》(1992年),表現普通[58]。1994年,黑馬娛樂推出了熱銷漫畫《面具》的改編電影《摩登大聖》,全球票房達到3.51億美元,並催生了同名熱門動畫[10],同年的《時空特警》成績也相當亮眼[48]。之後漫畫《地狱男爵》先後被改編成三部電影,前兩部《地獄怪客》(2004年)和《地獄怪客2:金甲軍團》(2008年)由吉勒摩·戴托羅導演[10][59],2019年上映的重啟作《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則由尼爾·馬歇爾執導[60]。漫畫《萬惡城市》也有兩部改編電影問世,原作者弗兰克·米勒兼任導演之一[58]。2019年,黑馬娛樂與Netflix簽下合作契約,授權對方製作黑馬漫畫改編的影視作品,在這之前雙方就已經合作過影集《雨傘學院》和電影《極地[61]

影響力

黑馬漫畫創立於1986年,當時漫畫產業已形成當今由DC漫畫漫威漫畫兩大龍頭主導的狀況[62]。雖然並不是第一家提供多樣且優質的作品的出版商,但黑馬漫畫仍在幾年內就成為業界舉足輕重的公司[62],1992年的業績達到500萬美元[63] 根據統計,在1990年代,黑馬漫畫就已成為漫畫界銷量和利潤第三大的公司,僅次於DC和漫威[62]。這一地位後來面臨新加入的勇士漫畫(1989年成立)和映像漫画(1992年成立)的挑戰[62],不過在2006年鑽石漫畫分銷商的統計數據中,漫威的市占率為36.9%,DC占32.9%,黑馬漫畫占5.6%仍保持第三[9]。到了2019年,黑馬漫畫被擠到第五名,第三名和第四名分別被映像漫畫和IDW公司(1999年成立)佔據[64]。黑馬漫畫也被評為最大或最成功的獨立漫畫出版商之一[10][5][7]。《首映》雜誌曾稱黑馬漫畫將DC和漫威主宰的漫畫生意瓜分走了好一大塊,這是其他獨立出版商都未曾做到過的[6]

另一方面,根據Nielsen BookScan的數據,黑馬漫畫在2019年晉升成為美國第三大日本漫畫代理商,僅次於碧日講談社。以下列出黑馬漫畫自2007年以來的日本漫畫銷售成績表:[65]

年份 列入計算的作品數 總銷量 零售總金額
2007 341(——) 249,943(——) $3,329,464(——)
2008 420(23.17%) 248,981(0.38%) $3,176,870(4.58%)
2009 455(8.33%) 226,497(9.03%) $2,915,693(8.22%)
2010 473(3.96%) 194,494(14.13%) $2,633,077(9.69%)
2011 497(5.07%) 189,329(2.66%) $2,602,230(1.17%)
2012 493(0.80%) 112,373(40.65%) $1,631,038(37.32%)
2013 521(5.68%) 103,538(7.86%) $1,678,563(2.91%)
2014 559(7.29%) 100,894(2.60%) $1,617,251(3.65%)
2015 303(45.80%) 135,444(34.24%) $2,238,167(38.39%)
2016 225(25.74%) 174,298(28.69%) $2,291,355(2.38%)
2017 527(234.22%) 238,089(36.60%) $3,795,506(65.64%)
2018 531(0.76%) 224,010(5.91%) $3,579,135(5.70%)
2019 384(27.68%) 329,034(46.88%) $7,280,058(103.40%)

    參考資料

    1. . buzzfile.com. [202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英语).
    2. . [202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0) (英语).
    3. . [202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4) (英语).
    4. Duncan & Smith 2013, p. 169.
    5. Booker 2010, p. 136.
    6. Rhoades 2008, p. 120.
    7. Duncan & Smith 2013, p. 169.
    8. Lavin, Michael R. . Serials Review. 1998, 24 (3–4): 76–93. ISSN 0098-7913. doi:10.1080/00987913.1998.10764468 (英语).
    9. Gustines, George Gene. . The New York Times. 2006-11-12 [2020-06-26].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2) (美国英语).
    10. Eury, Michael; Sanderson, Peter.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英语).
    11. Overstreet 2006, p. 252.
    12. Duncan & Smith 2009, p. 73.
    13. Booker 2010, p. 137.
    14. Mozzocco, J. Caleb. . ComicsAlliance. 2014-05-16 [2015-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英语).
    15. Horn, Carl Gustav. . Dark Horse Comics. March 2007 (英语).
    16. Duncan & Smith 2013, p. 173.
    17. Alexander, Isaac. . Anime News Network. 2005-11-24 [202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英语).
    18. Duncan & Smith 2013, p. 169-170.
    19. Asselin, Janelle. . ComicsAlliance. 2015-03-11 [2020-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英语).
    20. MacDonald, Heidi. . The Beat. 2020-06-26 [202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美国英语).
    21. Jackson, Matthew. . SYFY WIRE. 2020-06-25 [202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英语).
    22. Manning, Shaun. . CBR. 2009-01-06 [202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美国英语).
    23. Sobel, Marc. . THE COMICS JOURNAL. 2018-10-08 [2020-12-19] (英语).
    24. . Grand Comics Database. [2020-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英语).
    25. Koban, Craig J. . www.craigerscinemacorner.com. [202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英语).
    26. Cronin, Brian. . CBR. 2017-10-01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美国英语).
    27. . Grand Comics Database.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英语).
    28. Khoury & Weathington 2006, p. 54-56.
    29. Lackaff 2013, p. 171.
    30. . Grand Comics Database.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英语).
    31. . Dark Horse. [202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1-08) (英语).
    32. . comicbookdb.com. [202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英语).
    33. . Grand Comics Database.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英语).
    34. . Comic-Con International: San Diego.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1) (英语).
    35. Pinion, Kyle. . The Beat. 2018-08-15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美国英语).
    36. Booker 2010, p. 138.
    37. . Mudsugar.com. [200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9) (英语).
    38. . Dark Horse Comics. 2007 [2007-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8) (英语).
    39. Betancourt, David.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9-02-01 [202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英语).
    40. . Dark Horse Comics. [201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9) (英语).
    41. Booker 2010, p. 205-206.
    42. Booker 2010, p. 10.
    43. Grunenwald, Joe. . The Beat. 2019-10-04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美国英语).
    44. . PR Newswire. 美通社. 2018-11-05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中文(香港)‎).
    45. Notarianni, John. . OPB. 2018-12-10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英语).
    46. Booker 2010, p. 136-137.
    47. Duncan & Smith 2013, p. 170.
    48. Duncan & Smith 2013, p. 174.
    49. . CBR. 2004-05-26 [2020-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美国英语).
    50. . Dark Horse Comics. 2017-07-02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英语).
    51. . CBR. 2015-10-05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美国英语).
    52. . Brutal Gamer. 2014-08-22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美国英语).
    53. Reid, Calvin. . Publishers Weekly. 2017-02-17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31) (英语).
    54. Booker 2010, p. 137-138.
    55. Magnett, Chase. . Comicbook.com. 2017-12-06 [2020-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8) (英语).
    56. . Grand Comics Database.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8) (英语).
    57. . Grand Comics Database.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8) (英语).
    58. Kit, Borys.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7-22 [202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英语).
    59. Roach, David; Sanderson, Peter.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8) (英语).
    60.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7-05-08 [2017-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2).
    61. Ewing, Jeff. . Forbes. 2019-05-09 [2020-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英语).
    62. Duncan & Smith 2013, p. 175.
    63. Lopes 2009, p. 116.
    64. Johnston, Rich. . Bleeding Cool. 2019-09-13 [202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英语).
    65. Staff, Beat. . The Beat. 2020-07-07 [202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美国英语).

    參考書目

    • Khoury, George; Weathington, Eric Nolen. . TwoMorrows Publishing. 2006. ISBN 978-1-893905-54-2 (英语).
    • Booker, M. Keith (编). . Santa Barbara: Greenwood. 2010. ISBN 9780313357466 (英语).
    • Duncan, Randy; Smith, Matthew J. . 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Inc. 2009. ISBN 978-0826429360 (英语).
    • Duncan, Randy; Smith, Matthew J. . 1. ABC-CLIO. 2013. ISBN 9780313399237 (英语).
    • Rhoades, Shirrel. . Peter Lang. 2008. ISBN 1433101076 (英语).
    • Lopes, Paul. .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1592134434 (英语).
    • Overstreet, Robert M. 11. Random House of Canada. 2010. ISBN 0-375-72308-0 (英语).

    外部連結

    訪談連結

    • . From the Editor's Desk. Comic Book Resources. 2009-01-08 (英语).
    • . From the Editor's Desk. Comic Book Resources. 2009-01-14 (英语).
    • . From the Editor's Desk. Comic Book Resources. 2009-01-20 (英语).
      • . From the Editor's Desk. Comic Book Resources. 2009-01-22 (英语).
    • . From the Editor's Desk. Comic Book Resources. 2009-02-25 (英语).
    • . From the Editor's Desk. Comic Book Resources. 2009-03-16 (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