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0年大彗星

1680年大彗星(C/1680 V1),也稱為基爾希的彗星牛頓的彗星,因為是第一顆由望遠鏡所發現的彗星而聲名大噪。它是德國天文學家哥德弗里德·基爾希在1680年11月14日發現的,特別的是,它成為17世紀最明亮的彗星,一度即使在白天也能看見,並有著壯觀的彗尾[2]

C/1680 V1
1680年大彗星
發現
發現者Gottfried Kirch
發現日1680年11月14日
臨時編號Great Comet of 1680, 1680 V1
軌道特性
曆元2335000.5
遠日點889 AU
近日點0.00622 AU[1]
半長軸444 AU
離心率0.999986[1]
週期~9356 儒略年
軌道傾角60.7°
歷次近日點
日期
1680年12月18日[1]
下次近日點
日期
~11037年

1680年大彗星在11月30日從距離地球0.4天文單位之處通過,並且在1680年12月18日以令人難以置信的近距離,0.006天文單位(898,000公里),通過近日點,而在再度返回外太陽系的途中,於12月29日達到最大亮度[1][3],最後的觀測日期是1681年3月19日[4],在2010年12月,這顆彗星距離太陽大約252.1天文單位[5][6]

1680年大彗星在1680年至1681年被發現,後來被稱為Gottfried Kirch彗星,傳教士尤西比奧·基諾(Eusebio Francisco Kino)繪製了這顆彗星的路徑,並用來讚美耶穌。當基諾延遲從墨西哥離職時,他於1680年晚期在Cadíz開始觀測這顆彗星。當他抵達墨西哥城時,他發表了它的《Exposisión astronómica de el [sic] cometa》(Mexico City, 1681),提出他的觀測結果。基諾的《Exposisión astronómica》是歐洲人在新世界最早發表的科學論文[7]

雖然1680年大彗星無可否認是一顆掠日彗星,但它可能不屬於克魯茲家族[8]。除了它的亮度,它還因為被艾薩克·牛頓用來測試和驗證克卜勒定律而受到矚目。

參考資料

  1. . [2010-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6). Num Name ... q ... Tp ... C/1680 V1 (1680 V1) ... 0.00622200 ... 16801218.48760
  2. James W. Werner. . [2006-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4).
  3. Donald Yeomans. . [200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8).
  4. NASA JPL小天體瀏覽器上的1680年大彗星. Retrieved 2008-04-16.
  5. NASA.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approximate orbit plot.(needs Java)
  6. NASA. JPL HORIZONS current ephemer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more accurate position, no plot.
  7. H. E. BOLTON. Kino’s Historical Memoir of the Pimería Alta. Cleveland, OH (USA): Arthur H. Clark, 1919. Reprint 1949.
  8. Tony Hoffman. . [2006-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