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182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庇護七世在1823年8月20日離世[3][4]後而召集舉行。會議從1823年9月2日開始,經過26天的投票後,樞機團於1823年9月28日選出漢尼拔·德拉·真加樞機為新教宗,並取名號為「良十二世」。

1823年
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代表宗座從缺的紋章
日期
1823年9月2日 - 1823年9月28日[1]
地點
教宗國奎里納萊宮
樞機團主要人員
樞機團團長朱利奧·瑪麗亞·德拉·薩默吉利亞樞機[1]
樞機團副團長巴洛繆奧·帕卡樞機
總務樞機巴洛繆奧·帕卡樞機[2]
首席司鐸朱塞佩·費羅樞機
首席助祭朱塞佩·阿爾巴尼樞機
秘書拉菲爾·馬齊奧蒙席[2](非樞機而無投票權)
選舉情況
被禁止出任教宗安東尼奧·加布里埃爾·斯法羅里樞機
選情經過26天的投票後選出新教宗
當選者
漢尼拔·德拉·真加樞機
(取名号為良十二世
 1799年 - 1800年

背景

庇護七世離世後,樞機團召開選舉秘密會議選出新教宗。批評庇護七世任內提出政治現實主義的保守派樞機主導整場會議,他們要求新教宗必須是一個立場保守和不追求權力的教宗。[5][6]

樞機選舉人

儘管當時共有53位樞機,但由於有4位樞機因種種原因而無法出席,故此只有49位樞機能夠參與該次秘密會議。[1]

1823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樞機選舉人分布[1]
歐洲 53
北美洲 0
拉丁美洲 0
非洲 0
亞洲 0
大洋洲 0
出席選舉人 49
缺席 4
前任教宗 庇護七世(1800年至1823年)
新任教宗 良十二世(1823年至1829年)
否決權 奧地利皇帝法蘭茲一世提出否決
安東尼奧·加布里埃爾·斯法羅里樞機

以下為出席的部分樞機選舉人[1]

以下為缺席的樞機選舉人[1][2]

  • 多梅尼科·斯皮努奇,司鐸級樞機
  • 路易-弗朗索瓦·德博塞-羅克福,司鐸級樞機
  • 魯道夫大公,司鐸級樞機
  • 卡洛斯·達庫尼亞·伊·梅內塞斯,司鐸級樞機

原則上,參加選舉的樞機可以投票給任何已受洗的成年男性天主教徒(即樞機可以投票給非樞機者)。然而,自1378年以來都是樞機當選教宗。[lower-alpha 1]

選情

選舉過程

9月3日,樞機團進行首輪投票。安東尼奧·加布里埃爾·斯法羅里樞機弗朗西斯·卡斯蒂格尼樞機[lower-alpha 2]巴洛繆奧·帕卡樞機分別得到8票、5票和兩票。15日,選舉開始變得明朗,除了斯法羅里樞機外和卡斯蒂格尼樞機外,樞機團團長朱利奧·瑪麗亞·德拉·薩默吉利亞樞機亦跟他們一樣最少得到15票支持,而漢尼拔·德拉·真加樞機仍未得到樞機團支持。21日,斯法羅里樞機得到26票;如果他再多獲幾張支持票便會當選教宗。法國那不勒斯的樞機決定要否決斯法羅里樞機。朱塞佩·阿爾巴尼代表奧地利皇帝法蘭茲一世向樞機團團長寫信提出否決。28日,保守派的漢尼拔·德拉·真加樞機得到34位樞機的支持而當選教宗。[2]

樞機團選出新教宗後,首席助祭朱塞佩·阿爾巴尼樞機登上奎里納萊宮露台並向信眾以拉丁語宣布新教宗的姓名及名號。該拉丁語宣布[8]如下:

中文翻譯如下:

未經官方證實的各輪投票結果

一些網站中有記載投票結果[2]。然而,這些選舉結果並沒有得到官方證實。樞機如要成功當選教宗,他必須要最少得到33票。以下為26天裏的部分投票結果。

樞機 第1輪投票 9月15日早上 9月15日下午 9月16日早上 9月16日下午 9月17日早上 9月17日下午 9月28日的投票
朱利奧·瑪麗亞·德拉·薩默吉利亞 不詳151516161616不詳
巴洛繆奧·帕卡 2不詳不詳不詳不詳不詳不詳不詳
埃馬紐埃爾·德格雷戈里奧 不詳7不詳不詳4不詳2不詳
弗朗西斯·卡斯蒂格尼[lower-alpha 2] 5不詳20910910不詳
安東尼奧·加布里埃爾·斯法羅里 8181916182020不詳
漢尼拔·德拉·真加 不詳不詳不詳7不詳4不詳34
皮特羅·弗朗切斯科·加萊菲 不詳4不詳不詳不詳不詳不詳不詳
科爾·康索爾維 1不詳不詳不詳不詳不詳不詳不詳
投票結果 失敗 失敗 失敗 失敗 失敗 失敗 失敗 成功

後續

教宗良十二世加冕禮於10月5日舉行,正式成為天主教第252任教宗[2][9]選舉秘密會議亦於加冕禮後正式完結。

註釋

  1. 教宗烏爾巴諾六世於1378年當選教宗時並非樞機
  2. 未來的教宗庇護八世

資料來源

  1. . The Hierarch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2017-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7) (英语).
  2. John Paul Adams. .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2017-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6) (英语).
  3. Editors of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7-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2) (英语).
  4. . The Holy See. [2017-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7) (英语).
  5. Sheridan Gilley, Brian Stanle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第234頁 [2017-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4) (英语).
  6. Frank J. Coppa. . Routledge. 2016-07-01: 第234頁 [2017-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英语).
  7. . Catholic Hierachy. [2017-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8. Alexis-François Artaud de Montor. . A. Le Clere et c. 1843: 第79頁 [2017-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4) (法语).
  9. . The Holy See. [2017-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7) (英语).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