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4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 | |
---|---|
![]() 氣旋季總結圖 | |
氣旋季長度 | |
首個系統形成 | 1945年4月19日(熱帶風暴安恩) |
末個系統消散 | 1945年11月29日(颱風娜拉) |
最強風暴 | |
名稱 | 颱風海倫 Helen |
• 最高風速 | 195 km/h(120 mph) (1分鐘平均風速) |
• 最低氣壓 | 965 hPa(mbar) |
氣旋季統計 | |
風暴數 | 26 |
颱風數 | 13 |
死亡人數 | 不明 |
財產損失 | 不明 |
![]() |
主題頁 - 專題 - 編輯指南 |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45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45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等級 | |||||
---|---|---|---|---|---|
等級 | 風速 | ||||
超級颱風 | ≥130節 ≥240公里每小時 | ||||
颱風 | 63–129節 118–239公里每小時 | ||||
熱帶風暴 | 34–62節 63–117公里每小時 | ||||
熱帶低氣壓 | 22–33節 41–62公里每小時 |
熱帶氣旋
在1945年,有?個熱帶低氣壓形成,其中26個成為了熱帶風暴,13個成為了颱風。
颱風海倫 (Helen)
3級 颱風(SSHWS) | |
![]() | |
持續日期 | 1945年8月29日-1945年9月4日 |
---|---|
強度 | 195 km/h(120 mph) (一分鐘) 965 hPa(mbar) |
台风海伦形成于8月23日,向西北加强成三级台风。9月2日,颱風海倫橫過台灣北部,减弱为二级台风,外圍雨帶為澳門帶來雷雨[8],港澳兩地並無懸掛風球。后继续向西北移动并减弱为热带风暴,随后在中國福建省登陆。9月4日消散。
颱風俄蘇拉 (Ursula)
2級 颱風(SSHWS) | |
![]() | |
持續日期 | 1945年9月7日-1945年9月14日 |
---|---|
強度 | 165 km/h(105 mph) (一分鐘) 968 hPa(mbar) |
该台风由于导致30架在冲绳和马尼拉之间的飞机坠落而载入史册。这些飞机上载有被释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俘,共计超过300名军人死亡,为和平时期死亡人数最多的单起空难。
熱帶氣旋名單
|
|
|
參考資料
參見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 |
- 1945年大西洋颶風季
- 1945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45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1944-1945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 1944-1945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1944-1945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1945-1946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 1945-1946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1945-1946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外部連結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央氣象台-颱風實時路徑顯示
- 中國中央氣象台
- 日本氣象廳熱帶氣旋資訊Archived 2017-07-01 at WebCite
- 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熱帶氣旋資訊
-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
- 香港天文台熱帶氣旋資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熱帶氣旋資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熱帶氣旋衛星影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數位颱風—熱帶氣旋資料及圖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