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臺灣農民運動

1988年台灣農民運動(又稱520事件520農民運動)為台灣發生於1988年5月20日的農民大規模社會群眾運動,也是臺灣解嚴後首次爆發激烈警民衝突的社會群眾運動。[1]

衝突中被民眾拆下的立法院匾額,其中一位是詹益樺。現場留下滿地石塊。

背景

1988年春季,中華民國政府李登輝政府執政下決定擴大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口台灣的數量與種類,引起大多數農民的質疑和恐慌。

社運過程

1988年5月20日林國華蕭裕珍詹朝立等人率領雲林縣農權會,以「農業開放可能導致農民權利受損」為抗議目標,主導台灣南部農民北上台北市請願[2],大批農民聚集於台北車站前的街道,準備前往中正紀念堂,由林國華擔任總指揮,蕭裕珍擔任副總指揮,並且提出全面農民保險、全面農眷保險、肥料自由買賣、增加稻米保證價格與收購面積、廢止農會總幹事遴選、廢止農田水利會會長遴選、成立農業部、農地自由買賣等七項要求,當天爆發民眾與警方的多次衝突。

1988年5月20日下午兩點,民眾在立法院前與警方爆發激烈衝突。次日凌晨,憲兵隊展開驅離行動,介於警民之間要求和平的學生首當其衝,遭到毆傷、逮捕。但被驅散的群眾仍與警方發生零星的衝突,總計130多人被捕、96人被移送法辦。

後續

1988年5月23日,台灣基督教城鄉宣教協會(TURM)發布聲明稿,呼籲:

  1. 立即釋放520事件中被捕的無辜民眾、農民與學生。
  2. 慰問520事件中無辜受傷的民眾、農民、學生與新聞採訪人員,並承擔一切醫療賠償。
  3. 立即追究520事件中採取高壓手段脅迫暴行的憲警單位及其負責人。
  4. 立即停止加諸520事件領導者及無辜農民的歪曲報導。
  5. 無力推動農民政策的政府單位首長應立即下台。
  6. 公開研議合理的農業政策,和平解決農民的生計權益。
  7. 如果政府仍一意孤行、漠視農民權益,該會將繼續投入及支援農民的抗議行動。[3]

1988年5月31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布聲明稿,要求:司法機關公正處理520事件,政府徹底檢討農業政策、以具體方案增進農民權益,讓真正施暴的暴徒、警察與憲兵接受法律制裁[4]

1989年7月,李登輝政府全面實施農民健康保險,農民在520遊行中的七項訴求完成三項:肥料降價、稻穀價格提高、農地釋出。然而,示威後的代價則是1989年5月,包括總指揮林國華等十九人被以《中華民國刑法妨害公務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到三年不等。

2019年1月28日,曾在520遊行中自焚抗議的前民主進步黨黨員江添福持磚塊砸毀台灣新社會智庫大門,貼出「抗議民進黨與新潮流集團」抗議書,自稱曾在1988年5月24日自焚抗議未死,後來一直支持民進黨,如今不滿民進黨與新潮流系吃香喝辣、不知苦民所苦、還以權威欺壓弱勢人民;他向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一分局坦承,他因不滿民進黨及新潮流系的作為而砸毀台灣新社會智庫大門,也已經退黨,現在支持韓國瑜[5][6][7]

影響

520農民運動是戰後臺灣最大規模的農民請願行動,而警民衝突之激烈也前所未見。後來由11名教授組成調查團,提出《520事件調查報告書》,認為林國華等人並無暴力預謀意向,反駁檢調單位有關遊行民眾預藏器具進行暴力行動的指控[8]。時至今日,檢視這場歷年來最嚴重的街頭衝突事件,警察與民眾將近二十小時的激戰、對立,在警棍、石塊、甚至燃燒汽油的情況下不少民眾與員警受傷,某種程度說明了台灣人為民主所付出的代價[9]

1988年6月28日,因520農民運動的契機,全台農運領袖集聚台中縣豐原市,計畫成立全國性農民運動組織。因統獨意識型態,先是名稱發生爭議:蔡建仁、陳秀賢等起草的名稱為「全省農民聯盟」;新潮流系成員戴振耀發言反對,主張台灣主體性,應改為「台灣農民聯盟」,爭議後動用表決獲得支持通過。隨後又因主席人選,雙方爆發嚴重肢體衝突,戴振耀等台派旗幟鮮明的各地農權會代表全部離席、另立「台灣農權總會」,農運團體自此分裂為二。

520農民運動中,原定的和平示威演變成激烈的街頭暴力衝突,起因有諸多說法,包括:軍警派遣奸細挑起事端;新潮流系蓄意挑起暴力衝突,以破壞農運的群眾基礎、遏止農運繼續向左翼發展;「衝組」(民進黨的城市基層支持者,習於和鎮暴警察肢體衝突對抗)挑起衝突以後,農民連帶遭到暴力鎮壓……等。520農民運動導致許多農民不敢再上街抗爭,甚至導致許多農民敵視農盟的地方幹部;當時參與農盟運作的民進黨基層黨工也因此開始敵視新潮流系,農盟在1990年代消沉停擺[10]

參見

參考資料

  1. 王榮霖. . 文化部. 101年02月17日 (最後修正日期) [2014-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31) (繁体中文).
  2. . 中華民國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3. 台灣基督教城鄉宣教協會. . 《台灣人權》第4期 (台灣人權促進會). 1988-06-01 [201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6).
  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台灣人權》第4期 (台灣人權促進會). 1988-06-01 [201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6).
  5. 謝明俊. . 中國時報. 2019-01-29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6. 陳佩君. . 新頭殼. 2019-01-29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7. 丁世傑. . 中時電子報. 2019-01-29 [201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8. .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15-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31).
  9. . 星島日報. 2013-05-20 [2013-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10. 矛盾. .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 2018-05-12 [201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