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美國債務上限危機
2011年美國債務上限危機涵指美國國會就美國債務上限(debt ceiling)提升的一場激烈爭辯。這場爭議由民主和共和兩黨把持,兩黨在應否加稅、削減開支、提高債務上限問題上存在尖銳矛盾。由於美債已達14兆美元,事件可能導致美國聯邦政府产生主权违约,多項公共服務亦有可能因缺乏營運資金而受到影響,令美國經濟進一步受到打擊,因此被廣泛視為經濟危機。[1][2][3]除了美國關注此危機以外,所有持有大量美元的國家亦關注其在此危機中可能的損失[4]。在激辯當中,共和黨近乎一致反對加稅,認為解決赤字問題只能透過大刀闊斧削減開支,但大部分民主黨員認為必須加稅。兩黨亦就美國憲法應否修定聯邦政府開支上限、平衡預算案等議題上爭持不下[5][6]。共和黨主導的美國眾議院在8月1日以269票對161票通過議案調高舉債上限及減少赤字,未來10年將減少赤字2.5兆美元,而且提高政府的舉債上限至少2.1兆美元[7],議案中沒有民主黨要求的加稅和平衡預算。民主黨主導的美國參議院在2日以74票對26票通過議案,奧巴馬總統簽署議案,結束債務上限危機[8]。
背景
美國政府替收支帳目制定預算案,一旦出現入不敷出,財政部會經國會授權舉債,填補赤字。在美國立國近兩百年中,國會每年都要商議和授權財政部舉債,但1917年後因應美國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國會制定出一套「債務上限」框架。在該架構下,只要美國債務不超過債務上限,財政部有權自行舉債。一旦債務上限不敷應用,須由國會通過特別法令提高上限,再由總統簽字確認。
美國公债的历史追溯到它的建国。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首個財政收支報告(1791年1月1日)已列出$75,463,476.52美元債務。而自1962年起,美國債務上限已提升了74次,其中18次是在雷根任內進行,8次是在克林頓任內,7次在喬治布希任內,而迄至2011年債務危機前,奧巴馬任內亦已提升上限達3次。[9]截至2011年5月,美國40%政府開支均由借貸支撐。[10]
2011年債務危機發生時,美國財政部形容,要是債務上限不能提升,聯邦政府將要劇減40%開支,影響政府日常運作[10],屆時財政部將要決定如何運用手上有限的資金,美國債權國亦深恐美國到時不會支付美國國債的利息。由於過去美國債券被不同財經機構視為零風險的投資,美國一旦違約,其國債評級將會迅速調低,重組金融機構的投資組合。財政部指「要是未能提升債務上限,將導致政府違約,這是美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事件。」[11]
類似的爭論過去亦曾發生。2006年3月,當時擔任民主黨參議員的奧巴馬曾批評小布希政府增加債務上限,「是領導失敗的徵兆,那是美國政府無力結帳的徵兆。」(具有讽刺意味)最後參議員以52票贊成、48票反對,通過提升債務上限,其中民主黨人一致反對當時的議案。[12]
參考
- . Grant Thornton. July 26, 2011 [July 30,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1-12).
- Miller, Zeke. . Business Insider. July 13, 2011 [July 30,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3).
- . CNN Money. July 14, 2011 [2011-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 Cookon, John. . Global Public Square -. CNN.com Blogs. July 29, 2011 [July 31,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 Stephanie Condon. . CBS News. 2011-07-27 [201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1).
- The Associated Press. . Fox News. 2011-07-25 [2011-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今日傳媒. 2011-08-02.
- . ABC. 2011-08-02 [2011-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 Sahadi, Jeanne. . CNN Money. May 18, 2011 [August 1,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 Timothy Geitner. (PDF). Secretary of Treasury. June 28, 2011 [July 29, 2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8).
- .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July 20, 2011 [August 1,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 . [2011-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