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攻擊機

A-12伯勞鳥式攻擊機是美國寇蒂斯-萊特在1933年為了取代舊式的A-3和英製DH-4這兩種雙翼機而研製的,此型機在抗戰前也為中華民國空軍採用,當時把Shrike音譯為“許來克”,中國飛行員簡稱其為“許機”。

A-12伯勞鳥式攻擊機
類型攻擊機
生產公司寇蒂斯-萊特
主要用戶美國陸軍航空隊
其它用戶中華民國空軍
生產數量46架

基本資料

美國陸軍航空隊的A-12
  • 機長:9.83米
  • 翼展:13.41米
  • 機高:2.84米
  • 翼面積:26.38平方米
  • 空重:1,768公斤
  • 最大起飛重量:2,611公斤
  • 最快時速:285公里/小時
  • 航程:838公里
  • 昇限:4,620米
  • 發動機:一俱萊特旋風式R-1820風冷式發動機(690匹馬力)
  • 武裝:4支7.62毫米口徑M1919機槍+1支同型後方防衛機槍+4個55公斤炸彈

設計

A-12的機身被分成兩部份,翼根樑柱和發動機架為鋼管焊接而成為一體,翼根下方為固定式起落架,兩機輪之間為人字形可調校式連桿連接,左右翼之上也各有人字形可調校式連桿連接到機身以增加結構強度,後段機身為鋁合金製骨架外加簿鋁蒙皮,機翼為下單翼,機翼前緣裝有滑動式自動開縫翼,翼後部份為襟翼,總的來說,A-12以1930年代來說是先進的設計,但其機身和機翼之間仍如同一戰時的雙翼機一樣有張線

實戰

A-12在抗戰爆發時裝中國空軍第9大隊,初期用於支援華北戰場但不久中日兩軍在上海進行淞滬會戰,第9大隊的A-12進駐浙江曹娥,8月15日正當上彈準備出擊之際,日軍13架九四式俯衝轟炸機突然來襲,結果變成俯衝轟炸機對俯衝轟炸機的空戰,在空戰中日機被擊落4架而國軍的A-12被擊落1架,中國空軍小勝,而在地面上被炸毀4架,另一架在起飛時失事損毀,空襲後國軍完好的A-12原要飛去長興機場,但一架A-12又在起飛時墜毀,其餘在途中又遇上9架敵機而又有一架被擊落,經此一役,國軍的A-12死傷慘重而唯有撤退去河南許昌。

8月25日,國軍的A-12原要用炸彈攻擊沿長江登陸的日軍運兵船,但由於炸彈未能及時運到,唯有祇用機槍掃射日軍但戰果甚差,反而有兩架被日艦的防空炮火擊落,其餘多架受傷。

9月開始,國軍的A-12支援華北戰場,11月炸毀漳州鐵橋以解安陽之危,之後轉戰南京,之後由於A-12使用頻繁而損傷太多,故退出戰線改為飛行訓練用機,1938年8月21日,3架第12中隊的A-12在武漢上空作飛行訓練突然遇上日機來襲而慘被擊落。

使用國家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 天馬蹄痕-我的戰鬥日記,徐華江和翟永華著,ISBN 978-986-6958-18-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