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I Radeon HD 5000

ATI Radeon HD 5000系列,是AMD(ATI)的顯示核心系列產品,研發代號Evergreen。2007年AMD公司在台灣參加台北國際電腦展覽會,展会结束後,公司工程師到酒吧享樂,並提議利用酒店集團名稱Evergreen作為新顯示核心的代號。Evergreen正是台灣的長榮集團[1]。整個系列的第一款產品是RV870/Cypress顯示核心,採用此晶片的顯示卡名為Radeon HD 5870,於2009年9月23日推出。核心擁有1600個流處理器,數量是上一代的兩倍。它是AMD首個支持DirectX 11的顯示核心系列。同時針對OpenCL而設計,加強顯示核心的通用運算能力。此外,其ATI Eyefinity技術,可以使顯示卡支援多屏幕輸出。數量最多可以支持六個屏幕輸出。

Radeon HD 5000 系列
发布日期2009年
代号桌上型:Evergreen:
Cypress
Juniper
Redwood
Cedar
Hemlock
显示卡
入门GPUCedar(HD 5400)
Redwood(HD 5500)
中端GPURedwood(HD 5600)
Juniper(HD 5700)
高端GPUCypress(HD 5800)
Hemlock(HD 5900)
API支持
Direct3DDirect3D 11
历史
前代产品ATI Radeon HD 4000
后继产品AMD Radeon HD 6000

DirectX 11

隨著Windows 7作業系統在2009年尾推出,新的DirectX 11亦借勢推出。

Shader Model 5.0

相對於舊有的Shader Model 4.0,新增了五個新的指令集。编程者可以更輕易檢視和操作數據。著色引擎方面,除了4.0版本擁有的頂點着色引擎像素著色引擎几何着色器外,还另外增加了外殼著色器运算着色器域著色器

DirectCompute 11

隨著顯示核心的性能愈來愈強勁,利用顯示卡作非立體計算可以更有效發揮產品性能,使之適用範圍更廣泛。通用計算包括物理加速、人工智慧光线跟踪。利用顯示核心作相關計算,效能比單純用CPU更好。近年,兩大顯示核心製造者-AMDNVIDIA都大力推動通用計算。現時已有三種相關的开发接口的,分別是CUDAFireStreamOpenCL。CUDA是NVIDIA的專屬接口,非NVIDIA顯示核心不能支援。FireStream是ATI所開發,而OpenCL則由Khronos所制定。而DirectCompute 11是DirectX 11的一部分,由微軟制定。

Tessellation

自Radeon HD 2000系列開始,AMD的顯示核心都支援Tessellation技術。到了DirectX 11時,微軟正式將Tessellation技術放到DirectX標準中。而DirectX 10和11的Tessellation技術是不同的。為了配合Tessellation運算,DirectX 11增加了Hull和Domain兩個著色器,所以效率和效果會有所提高[2]

架構

Terascale 2 架構

Cypress推出的時候,Terascale 繪圖引擎架構的流核心數量、紋理單位與ROP跟上一代的 RV770 都二倍成長。此架構的流核心設計幾乎沒有變動,不過新增了支援 DirectX 11/DirectCompute 11 的能力。[3] 與上一代的設計相似,每一個 SIMD 核心集成了 4 個紋理單位與 16 個流核心(每個含有5個處理單元,總共80個單元)。

而跟上一代不同的另一個地方是為了與 DirectX 11 相容,流核心能夠處理單精度與雙精度的 FMA (Fused Multiply Add) 指令運算,它提供的精度比 MAD (Multiply Add) 還要高,而且他也遵循 IEEE 754-2008 標準。[4] Evergreen原生支援SAD (Sum of Absolute Difference) 指令,在類似影音轉檔的應用上,執行性能可以大幅提升。

緩衝記憶體

每個 SIMD 核心也搭載了 32 kiB 的本地資料共享 (Local Data Share) 與 8 kiB 的 L1 快取,[3] 而每個 SIMD 核心都能共享 64 kiB 的全域資料共享 (Global Data Share)。

每一個流核心都有兩組L2緩衝記憶體,每一組的容量是128kb。纹理单元方面,是16k x 16k格式。而DirectX 11中的HDR纹理压缩技术——BC6以及BC7都可以被支持[5]

記憶體控制器

每個記憶體控制器連結著 8 組 ROP 單元,每組提供 32bit 的通道,每一單元使用 128kiB 的 L2 快取。[3] Redwood 則是有 4 組 64bit 通道的 ROP 單元。另外,增加了EDC效验功能。可以支援循環冗餘校驗,增加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ROP 單元

用作畫面的後期處理,例如反鋸齒功能。Evergreen核心新加了回读路径,改善抗锯齿性能。

Eyefinity多螢幕顯示技術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上採用AMD Eyefinity技術實作的SimCraft仿真賽車遊戲機

顯示核心的性能已經大幅提升,理論上可以支援已更高的解像度玩遊戲。但受顯示器技術所限,解像度提升亦有限。另外,高解像度顯示器價錢高,效能卻不一定好。例如顯示器的更新率可能只有30Hz。所以,利用多個顯示器組合成一個大顯示器,可以成為一個解決方案。以往的顯示卡已經可以支援雙顯示器輸出。但是,兩個顯示器中間的黑邊,可能阻礙進行遊戲。如果可以使用三個顯示器的話,就可以營造一個比較理想的視野。如果使用多於一張顯示卡,去達致多顯示器輸出的話,就會失去立體加速。2002年的時候,Matrox就推出了幻日顯示卡,可以支援三個顯示器輸出。不過,它的立體加速性能有限。另外,Matrox曾經推出過DualHead2Go的後續產品——TripleHead2Go。它可以將顯示接口分享給三個顯示器。系統誤以為只一個顯示器,從而解決立體加速的問題。不過,這個產品只支援單一接口輸入,採用VGA輸出,解像度有限。在專業顯示卡方面,某些產品在一張顯示卡上採用兩個顯示核心,從而支援四個影像輸出。所以實際效果與同時插入兩張顯示卡無異[6]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AMD在這一代顯示卡引進了ATI Eyefinity Technology的新型顯示技術。每一個RV870顯示核心都集成了六個顯示輸出控制器。每一個輸出的影像解像度是2560x1600,每一個顏色通道的位元深度是10-bit。一張顯示卡能夠提供到最高6組螢幕同步顯示,這些螢幕進一步組合成一片大型畫面,讓作業系統認為有一個超高解析度的單螢幕。HD 5000全系列都能夠支援 Eyefinity技術,除了擁有六個DisplayPort輸出介面的 Radeon HD 5870 Eyefinity Edition 以外都只支援三螢幕輸出。[7]

如果有超過兩個沒有提供 DisplayPort 介面的螢幕就可以使用 DisplayPort 的轉接器,它能夠將 DisplayPort 的訊號轉換成 VGA、單路/雙路 DVI 或是 HDMI,以便使用 Eyefinity 技術。[7] 下面的表格表明了 HD 5800/5700 系列能夠使用的最大組態。

Radeon HD 5800/5700 系列允許最大輸出的設定
DVI-I/VGA DVI-I/VGA HDMI DisplayPort
選項一 運作 運作 非運作 運作
選項二 運作 非運作 運作 運作

不過有些沒被 ATI 驗證過的其他配置 (DVI + HDMI + VGA) 組合有時也是可行的。.[8]

多媒體能力

在影片處理能力上,AVIVO HD通用視訊解碼器的搭配下這一代的顯示卡還是具備著播放藍光影片的硬體解碼功能,而搭配 Catalyst 9.11 以後的驅動程式更能夠讓像是 Youtube HDH.264 為壓縮基礎之 Flash 影片更流暢的播放。此外,顯示管線支援 xvYCC 色域以及在 HDMI 介面上擁有 12-bit 的單路色彩輸出,且 AVIVO HD 也支援 Windows VistaWindows 7DXVA 2.0 API 標準。

而在這代的另一項重要里程就是開始支援 HDMI 1.3a 標準。上一代的 Radeon R700 系列 顯示晶片只支援到 LPCM 7.1 聲道的音訊及無法讓外部解碼器位元流提供 Dolby TrueHDDTS-HD Master Audio 輸出支援,在這一代已經提供這些輸出支援。

其他技術

GDDR5

Evergreen的顯示記憶體控制器,新增支援循環冗餘校驗。GDDR5的Link Retraining技術,可以即時將記憶體的頻率和電壓轉換。在2D模式時轉換到立體計算模式時,此技術可以減低之間的出錯機會[9]

集成音效卡

相對於上一代產品只支援HDMI 1.1輸出,新的顯示核心支援HDMI 1.3輸出。後者的頻寬更高,可以傳輸更高質素的影像。又或者可以傳輸更多訊息,包括音頻訊息。而自Radeon R600開始,顯示核心都集成了音效晶片。這樣顯示卡上的HDMI輸出,可以直接包含音頻和視頻數據。而不需要額外的音效卡處理相關訊號,然後透過接線將音頻訊息傳到顯示卡,再由顯示核心將音效和視頻訊號結合,作HDMI輸出。舊有的AMD顯示核心內建的音頻晶片,只支援5.1聲道輸出。而新的Evergreen顯示核心,內建音頻晶片新增7.1聲道輸出。音頻解决方案方面,Evergreen顯示核心新增支援Dolby HDDTS-HD Master Audio。數字功放可以直接將HDMI中的音頻訊號解碼。另外,電腦再不需要使用額外的音效卡,去輸出此等音頻格式訊號。

立體顯示技術

為了回應對手NVIDIA的3D Vision技術,AMD也推出了自家的立體顯示技術。不過,此技術並非AMD獨家研發,而是和iZ3D公司合作。而相關技術的電路並不是集成在顯示核心中,而是在顯示器裡[10]

通用計算技術

Evergreen支援自家的Stream標準。另外,同樣支援開放的Direct Compute和OpenCL標準。浮点运算能力方面,Radeon HD 5870的理论值是2.7 TFLOPS。上一代的產品應用到天河一号的時候,產品的性能是理論值的70%左右[11]

物理加速技術

利用DirectX 11的Direct Compute和Tessellation技術,可以造到物理加速的效果。例如遊戲《科林麦克雷:尘埃2》中,旗帜的飄揚和灰尘的飞扬。Havok物理引擎方面,AMD將會利用多核心中央處理器作運算。

產品

Radeon HD 5900

ATI Radeon HD 5970顯示卡

Radeon HD5970於2009年11月19日正式發佈,產品數日後已開始上市銷售。

與上兩代Radeon HD3800/4800 X2系列類似,Radeon HD5970也是在一塊PCB上安裝兩顆GPU,並通過一顆PLX PCI-E 2.1橋接芯片組建內部CrossFire,也支持雙卡組建四路CrossFire。與上代Radeon HD 4800 X2不同的是,由於PCI-E 2.1頻寬和電源管理已經非常完善,故沒有採用在Radeon HD4800X2上使用過的CrossFire Sideport,而使用了類似Radeon HD3870X2的PCI-E內部橋接[12]。PCI-E 2.1相比2.0,雖然頻寬沒有上升,但就加入了大量的管理技術。

Radeon HD5970由兩顆RV870組成,共集成達43億電晶體,內含高達3200個流處理器,預設頻率為725MHz,相比Radeon HD5870為低,但幾乎每一片Radeon HD5970都能使用原廠的超頻工具返回900MHz以上的水平。預設頻率下運算能力高達4.64TeraFLOPS,比上一代的HD4870X2高出70%。記憶體方面依然保持256位元總線,每顆核心皆擁有頻率為4.0GHz的1GB GDDR5記憶體(即總共2GB),兩顆核心共提供總共高達256GB/s的頻寬。

得益於40nm製程及新電源管制技術,功耗仍能保持上代的水平,滿載功耗為294W,閒置功耗相比HD4870還低,只有42W。散熱器的方面,AMD在本系列首次均熱板設計,配合鼓風機式風扇,最高能帶走400W熱量。

Radeon HD 5800

Radeon HD5870是首款Radeon HD5000系列的產品,於2009年9月23日發佈,擁有1600個流處理器,預設頻率為850MHz,記憶體方面擁有256bit頻寬和4.8GHz的1GB GDDR5記憶體。公版卡全長達28cm,比Radeon HD4870X2更長。

Radeon HD 5870 Eyefinity6 Edition於2010年3月11日發佈。顯然卡擁有六個mini DisplayPort輸出接口。核心方面仍然使用Cypress核心,擁有1600個流處理器。由於顯示卡擁有六個TMDS通道,所以支援六個顯示器的輸出,每個顯示器最高的分辨率是1080p[13]

Radeon HD5850同樣使用RV870核心和1GB GDDR5記憶體,但只擁有1440個流處理器,而且預設頻率較低。

Radeon HD5830於2010年2月25日發佈。它只有1120個流處理器,核心頻率是800MHz,顯示記憶體方面,將會採用4.0GHz的GDDR5,頻寬有256-bit。由於核心頻率較HD5850為高,所以功耗較上線的HD5850更高。

Radeon HD 5700

ATI Radeon HD 5770顯示卡

Radeon HD 5700系列於2009年10月13日發佈。Radeon HD5770擁有800個流處理器、128bit記憶體頻寬和1GB GDDR5記憶體,而Radeon HD5750只有720個流處理器。

Radeon HD 5600

Radeon HD5670於2010年1月14日發佈,擁有400個流處理器、128bit記憶體頻寬和1GB GDDR5記憶體。

Radeon HD 5500

Radeon HD 5570在2010年2月推出。規格上與Radeon HD 5670接近,擁有400個流處理器,只是核心頻率較低,而且顯示記憶體的規格亦較差,只支援DDR3顯示記憶體。而高一級的Radeon HD 5670則支援GDDR5顯示記憶體[14]。Radeon HD 5570正式发布的核心製程是40nm,頻寬是128-bit[15]。直接對手是NVIDIA的GeForce GT 220。

Radeon HD 5550 為320個流處理器,支援DDR2顯示記憶體,核心頻率為550MHz。

Radeon HD 5400

藍寶科技製造的ATI Radeon HD 5450顯示卡

Radeon HD 5450於2010年2月4日發佈,屬於入門級產品。它擁有80個流處理器,核心製程是40nm。顯示記憶體方面,可以支援DDR3或者DDR2以區分價格,而其頻寬只有64-bit。由於核心發熱量比較低,顯示卡可以採用被動式散熱器。集成聲效卡可以支援7.1聲道效果。與同系列比較高階的核心不同,Radeon HD 5450的SIMD所擁有的流處理器數量比較少,並即是每流處理器可分享到更多的L1緩衝記憶體[16]

規格表

桌上型圖形處理器

ATI Radeon HD 5000系列,開發代號『Evergreen』,是最後一個以『ATI』冠名的AMD顯示核心系列產品。

  • Radeon HD 5000系列是AMD圖形處理器系列中最後一個單卡支援雙類比式CRT熒幕(即內建兩個RAM-DAC)特性的系列
型號 發布日期 開發代號 製程 (nm) 電晶體數量 (百萬) 晶片面積 (mm2) 匯流排介面 顯示記憶體容量 (MiB) 時鐘頻率 核心佈置 填充率 顯示記憶體類型 運算效能
GFLOPS
熱設計功耗 (W) GFLOPS/W
單精度浮點
運算能效
API支援 (版本) 發售價格 (美元)
核心 (MHz) 記憶體 (MHz) 像素 (GP/s) 材質 (GT/s) 記憶體頻寬 (GB/s) 匯流排類型 記憶體位寬 (位元) 單精度浮點數 雙精度浮點數 空載 滿載 DirectX OpenGL OpenCL
Radeon HD 5450 2010年2月4日 Cedar PRO 40 292 59 PCIe 2.1 x16
PCIe 2.1 x1
512
1024
2048
650
650
650
400
800
800
80:8:4 2.6 5.2 6.4
12.8
DDR2
DDR3
64 104 6.4 19.1 5.45 11.0 4.3 1.2 ?
Radeon HD 5550 2010年2月9日 Redwood LE 40 627 104 PCIe 2.1 x16 512
1024
2048
550
550
550
400
800
800
320:16:8 4.4 8.8 12.8
25.6
51.2
DDR2
GDDR3
GDDR5
128 352 10 39 9.03 11.0 4.3 1.2 ?
Radeon HD 5570 2010年2月9日 Redwood PRO 40 627 104 PCIe 2.1 x16 512
1024
2048
650
650
400
900
400:20:8 5.2 13.0 12.8
28.8
57.6
DDR2
GDDR3
GDDR5
128 520 10 39 13.3 11.0 4.3 1.2 ?
Radeon HD 5670 2010年1月14日 Redwood XT 40 627 104 PCIe 2.1 x16 512
1024
2048
775
775
800
1000
400:20:8 6.2 15.5 25.6
64.0
GDDR3
GDDR5
128 620 15 64 9.69 11.0 4.3 1.2 ?
Radeon HD 5750 2009年10月13日 Juniper PRO 40 1040 166 PCIe 2.1 x16 512
1024
700
700
1150
1150
720:36:16 11.2 25.2 73.6 GDDR5 128 1008 16 86 11.72 11.0 4.3 1.2 ?
Radeon HD 5770 2009年10月13日 Juniper XT 40 1040 166 PCIe 2.1 x16 512
1024
850
850
1200
1200
800:40:16 13.6 34.0 76.8 GDDR5 128 1360 18 108 12.59 11.0 4.3 1.2 ?
Radeon HD 5830 2010年2月25日 Cypress LE 40 2154 334 PCIe 2.1 x16 1024 800 1000 1120:56:16 12.8 44.8 128.0 GDDR5 256 1792 358.4 25 175 10.24 11.0 4.3 1.2 ?
Radeon HD 5850 2009年9月30日 Cypress PRO 40 2154 334 PCIe 2.1 x16 1024
2048
725
725
1000
1000
1440:72:32 23.2 52.2 128.0 GDDR5 256 2088 417.6 27 151 13.83 11.0 4.3 1.2 ?
Radeon HD 5870 2009年9月23日 Cypress XT 40 2154 334 PCIe 2.1 x16 1024
2048
850
850
1200
1200
1600:80:32 27.2 68.0 153.6 GDDR5 256 2720 544 27 188
228
14.47
11.93
11.0 4.3 1.2 ?
Radeon HD 5870
Eyefinity Edition
2010年3月11日 Cypress XT 40 2154 334 PCIe 2.1 x16 2048 850 1200 1600:80:32 27.2 68.0 153.6 GDDR5 256 2720 544 27 228 11.93 11.0 4.3 1.2 ?
Radeon HD 5970 2009年11月18日 Hemlock XT 40 2154x2 334x2 PCIe 2.1 x16 1024x2
2048x2
725
725
1000
1000
1600:80:32 ×2 46.4 116.0 128x2 GDDR5 256x2 4640 928 51 294 15.78 11.0 4.3 1.2 ?
型號 發布日期 開發代號 製程 (nm) 電晶體數量 (百萬) 晶片面積 (mm2) 匯流排介面 顯示記憶體容量 (MiB) 時鐘頻率 核心佈置 填充率 顯示記憶體類型 運算效能
GFLOPS
熱設計功耗 (W) GFLOPS/W
單精度浮點
運算能效
API支援 (版本) 發售價格 (美元)
核心 (MHz) 記憶體 (MHz) 像素 (GP/s) 材質 (GT/s) 記憶體頻寬 (GB/s) 匯流排類型 記憶體位寬 (位元) 單精度浮點數 雙精度浮點數 空載 滿載 DirectX OpenGL OpenCL

1 統一渲染單元數量 : 紋理對映單元數量 : 渲染輸出單元數量
2GDDR5顯示記憶體的資料傳送速率是其時鐘頻率的4倍,而非其它DDR記憶體的兩倍
3熱設計功耗(TDP)數值來源於超微官方資料。不同廠商的非公版顯示卡電路板設計會使得實際TDP數值和官方資料的有所不同。
4全部顯示核心支援『角度無關各向異性過濾』和『Eyefinity』特性,其中『Eyefinity』使得一塊顯示卡支援三熒幕顯示輸出,部分型號更可以支援更多的熒幕顯示輸出
6Radeon HD 5870 Eyefinity Edition顯示卡支援最多6個mini DisplayPort顯示訊號輸出。[7]

行動型圖形處理器

ATI Mobility Radeon HD 5000系列行動型顯示核心,開發代號『Manhattan』,是最後一個採用『Mobility Radeon HD XXXX』的命名方式顯示核心系列,也是最後一個以『ATI』冠名的行動顯示核心系列。

型號: Mobility Radeon 發布日期 型號代號 開發代號 製程 (nm) 匯流排介面 記憶體容量 (MiB) 時鐘頻率 (MHz) 記憶體時脈 (MHz) 核心佈置1 填充率 記憶體 API相容性 (版本) 運算能力
GFLOPs
GPU熱設計功耗 (瓦)
像素 (GP/s) 材質 (GT/s) 頻寬 (GB/s) 匯流排類型 匯流排位寬 (位元) DirectX OpenGL
Mobility Radeon HD 530v 2010年5月5日 M92 RV710 55 PCIe x16 2.0 1024 500 600 80:8:4 2 4 9.6 DDR2
DDR3
GDDR3
64 10.1 3.3 80 未知
Mobility Radeon HD 545v 2010年5月5日 M92 RV710 55 PCIe x16 2.0 1024 720 800 80:8:4 2.88 5.76 12.8 DDR2
DDR3
GDDR3
64 10.1 3.3 115.2 未知
Mobility Radeon HD 550v 2010年5月5日 M96 RV730 55 PCIe x16 2.0 1024 450 600 320:32:8 3.6 14.4 19.2 DDR2
DDR3
GDDR3
128 10.1 3.3 288 未知
Mobility Radeon HD 560v 2010年5月5日 M96 RV730 55 PCIe x16 2.0 1024 550 800 320:32:8 4.4 17.6 25.6 DDR2
DDR3
GDDR3
128 10.1 3.3 352 未知
Mobility Radeon HD 565v 2010年5月5日 M96-XT RV730 55 PCIe x16 2.0 1024 675 800 320:32:8 5.4 21.6 25.6 DDR2
DDR3
GDDR3
128 10.1 3.3 432 未知
Mobility Radeon HD 5145 2010年1月7日 M92 RV710 55 PCIe x16 2.0 1024 720 900 80:8:4 2.88 5.76 14.4 DDR3
GDDR3
64 10.1 3.3 115.2 15
Mobility Radeon HD 5165 2010年1月7日 M96 RV730 55 PCIe x16 2.0 1024 600 900 320:32:8 4.8 19.2 28.8 DDR3
GDDR3
128 10.1 3.3 384 35
Mobility Radeon HD 5430 2010年1月7日 Park LP Cedar 40 PCIe x16 2.1 1024 500
550
800
800
80:8:4 2.0
2.2
4.0
4.4
12.8 DDR3
GDDR3
64 11 4.0 80
88
7
Mobility Radeon HD 5450 2010年1月7日 Park PRO Cedar 40 PCIe x16 2.1 1024 675 800 80:8:4 2.7 5.4 12.8 DDR3
GDDR3
64 11 4.0 108 11
Mobility Radeon HD 5470 2010年1月7日 Park XT Cedar 40 PCIe x16 2.1 1024
1024
512
750 800 80:8:4 3 6 12.8
12.8
25.6
DDR3
GDDR3
GDDR5
64 11 4.0 120 13
15
Mobility Radeon HD 5650 2010年1月7日 Madison PRO Redwood 40 PCIe x16 2.1 1024 450
650
800
800
400:20:8 3.6
5.2
9.0
13.0
25.6
25.6
DDR3
GDDR3
128 11 4.0 360
520
15
19
Mobility Radeon HD 5730 2010年1月7日 Madison LP Redwood 40 PCIe x16 2.1 1024 650 800 400:20:8 5.2 13 25.6 DDR3
GDDR3
128 11 4.0 520 26
Mobility Radeon HD 5750 2010年1月7日 Madison PRO Redwood 40 PCIe x16 2.1 1024 550 800 400:20:8 4.4 11 51.2 GDDR5 128 11 4.0 440 25
Mobility Radeon HD 5770 2010年1月7日 Madison XT Redwood 40 PCIe x16 2.0/2.1 1024 650 800 400:20:8 5.2 13 51.2 GDDR5 128 11 4.0 520 30
Mobility Radeon HD 5830 2010年1月7日 Broadway LP Juniper 40 PCIe x16 2.1 1024 500 800 800:40:16 8 20 25.6 DDR3
GDDR3
128 11 4.0 800 24
Mobility Radeon HD 5850 2010年1月7日 Broadway PRO Juniper 40 PCIe x16 2.1 2048
1024
1024
625
500
625
900
1000
1000
800:40:16 10
8
10
25
20
25
28.8
64
64
DDR3
GDDR5
GDDR5
128 11 4.0 1000
800
1000
31
30
39
Mobility Radeon HD 5870 2010年1月7日 Broadway XT Juniper 40 PCIe x16 2.1 1024 700 1000 800:40:16 11.2 28 64 GDDR5 128 11 4.0 1120 50
型號 發布日期 型號代號 開發代號 製程 (nm) 匯流排介面 記憶體容量 (MiB) 時鐘頻率 (MHz) 記憶體時脈 (MHz) 核心佈置1 填充率 記憶體 API相容性 (版本) 運算能力
GFLOPs
GPU熱設計功耗 (瓦)
像素 (GP/s) 材質 (GT/s) 頻寬 (GB/s) 匯流排類型 匯流排位寬 (位元) DirectX OpenGL

注释及参考资料

  1. RV870真正代号“Evergreen”(万年青) 的由来
  2. . [2010-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6).
  3. . [201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7).
  4. . [201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5. . [2010-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4).
  6. . [201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8).
  7. Angelini, Chris; Abi-Chahla, Fedy. . Tom's Hardware. Bestofmedia Network: 8. September 23, 2009 [October 9, 2009].
  8. . [201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4).
  9. . [2010-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2).
  10. . [2010-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2).
  11. . [2010-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09).
  12. . [201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30).
  13. . [2010-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2).
  14. . [2010-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2).
  15. . [2010-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2).
  16. .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0).

更多資訊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