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onica
Electronica包含一系列基於電子音樂的風格,如鐵克諾、浩室、氛圍、叢林和其他不僅僅用於舞蹈的電子音樂風格。[2][3]
Electronica | |
---|---|
風格起源 | |
文化起源 | 1970年代晚期至1980年代的歐洲、日本[1]、南韓、美國 |
典型樂器 | 電子樂器 |
衍生形式 | |
類型分支 | |
融合類型 | |
其他主題 | |
|
不同地方的定義
在1990年代後期的北美,主流音樂產業採用並在某種程度上將Electronica定義為包含鐵克諾、大節拍、鼓打貝斯、神遊舞曲、緩拍以及氛圍等電子音樂子類別的雨傘術語,不論其是否出自獨立唱片公司為迎合「地下」夜總會和銳舞場景的電子音樂作品[4][5]、還是由主流唱片公司授權並向主流觀眾推銷,作為另類搖滾在商業上可行的替代品。[6]然而到了2010年初,業界捨棄了「Electronica」一詞而改用源於學術界、並與戶外音樂節和相對主流的後銳舞電子浩室和迴響貝斯有著諸多關聯的「電子舞曲(EDM)」。儘管如此,位於美國的Allmusic仍然將「Electronica」歸類為頂級音樂類型,聲稱其擁有可使人跳舞的律動,並適合以耳機在休閒區域聆聽的音樂。[7]
在世界其他地方,特別是在英國,「Electronica」也是一個廣義的術語,但與非舞曲音樂有關,包括相對實驗性的緩拍電子音樂風格。「Electronica」在英國以外的部分主要與智能舞曲(IDM)的定義重疊。
一波多樣的藝人們
Electronica受益於音樂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电子乐器、合成器、音樂音序器、鼓機和數位音頻工作站的發展。隨著技術的發展,個人或小團體可以在較小的錄音室中製作電子歌曲和錄音,甚至在自家錄音也行。同時,電腦促進了音樂取樣和循環的使用,作為聲音組成的構成要件。[8]這導致了一段時間的創造性實驗和新形式的發展,其中一些便被稱為「Electronica」。[9][10]
Electronica目前包括各種各樣的音樂表演和風格,此流派的音樂家有受歡迎的藝人如碧玉、瑪丹娜(從《光芒萬丈》[11]開始)、冰金樂團等、IDM音樂家如Autechre、或以混搭音樂為基礎的緩拍、緩速和神遊舞曲音樂人如Aphex Twin。[12]在「Electronica」術語普遍使用之前,一些電子音樂家們早在在1980年代後期開始錄製作品,並後來在商業上取得成功,包括超凡樂團、流線胖小子、傻瓜龐克、化學兄弟、水晶療法樂團、莫比、地底世界樂團和無信念合唱團。[13]Electronica作曲家經常創作他們作品的另類版本,稱為「混音」(remixes);這種做法也發生在相關的音樂形式,如氛圍、叢林和電子舞曲。[14][15]
1990年代後期開始,紐約市逐漸成為電子音樂聲響的實驗和成長中心之一,來自東南亞和巴西等地區的DJ們音樂製作人將他們的創作帶到了該城市的舞廳。[16][17]
對主流流行音樂的影響
大約在1990年代中期,隨著英國的化學兄弟和超凡樂團的大節拍聲響獲得重大成功,以及主流藝術家的關注如瑪丹娜與威廉·歐比元在她的專輯《光芒萬丈》中的合作[11]與澳洲女歌手丹妮·米洛與她1997年的專輯《Girl》。至此,這個時期的音樂在大型唱片公司和MTV的重視與支持之下開始以更高的預算、更高的技術質量、以及比大多數其他形式的舞曲音樂更多層次的製作。[18]
根據1997年《告示牌雜誌》的文章,文中認為「俱樂部社群和獨立唱片廠牌的結盟」提供了實驗和引領潮流的環境,讓其中的Electronica藝人發展並最終成為主流。文中也提及了美國音樂廠牌如Astralwerks(旗下有倫敦未來之聲、Fluke等)、私酒音樂(旗下有DJ Keoki等)、Sims唱片和天使之城唱片(City Of Angels Label,旗下有水晶療法樂團等)在發掘和營銷在Electronica普及的音樂家中扮演重要角色。
當代媒體的運用
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Electronica越來越多地被用作電視廣告的配樂,最初用於汽車電台。它還被用於各種遊戲,如反重力賽車系列,其配樂由許多流行的電子曲目組成,這些曲目有助於讓人對這類音樂產生更多興趣。[19][20]
詳見
參考資料
- Vladimir Bogdanov; Jason Ankeny. 4th. Backbeat Books. 2001: 564. ISBN 0-87930-628-9.
- Campbell, Michael. . 4th. Cengage Learning. 2012. ISBN 0840029764.
- Verderosa, Tony. . Hal Leonard Music/Songbooks. 2002: 28. ISBN 0-634-01788-8.
Electronica is a broad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emergence of electronic music that is geared for listening instead of strictly for dancing.
- Flick, Larry. . Billboard 109 (21). May 24, 1997: 70–71. ISSN 0006-2510.
- Kim Cascone. . Computer Music Journal (MIT Press). Winter 2002, 24 (4) [2019-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8).
- Norris, Chris. . New York. April 21, 1997: 64–65 [2019-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0).
- Electronica Genre在Allmusic上的頁面
- "Todd Fay, Wordware Publishing, 2003, ISBN 1-55622-288-2
- Page 1, Electronic and Experimental Music: Pioneers in Technology and Composition, Thomas B. Holmes, Routledge Music/Songbooks, 2002, ISBN 0-415-93643-8
- BT, page 45, Wired: Musicians' Home Studios : Tools & Techniques of the Musical Mavericks, Megan Perry, Backbeat Books Music/Songbooks 2004, ISBN 0-87930-794-3
- . Billboard (VNU Media). July 2006 [2019-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5).
- Page 376, DirectX Audio Exposed: Interactive Audio Development, Todd Fay, Wordware Publishing, 2003, ISBN 1-55622-288-2
- page 90, Wired: Musicians' Home Studios : Tools & Techniques of the Musical Mavericks, Megan Perry, Backbeat Books Music/Songbooks 2004, ISBN 0-87930-794-3
- Page 48, Music and Technoculture, Rene T. A. Lysloff, Tandem Library Books, 2003, ISBN 0-613-91250-0
- Pages 233 & 242, Popular Music in France from Chanson to Techno: Culture, Identity and Society , By Steve Cannon, Hugh Dauncey,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3, ISBN 0-7546-0849-2
- "Page 234, The Latin Beat: The Rhythms and Roots of Latin Music from Bossa Nova to Salsa and Beyond, Ed Morales, Da Capo Press, 2003, ISBN 0-306-81018-2
- Page 165, Youth Media , Bill Osgerby, Routledge, 2004, ISBN 0-415-23807-2
- "Electronica reached new heights within the culture of rave and techno music in the 1990s." Page 185, Music and Technoculture, Rene T. A. Lysloff, Tandem Library Books, 2003, ISBN 0-613-91250-0
- The Changing Shape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or, How Did Electronica Music Get into Television Commercials?, Timothy D. Tayl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Television & New Media, Vol. 8, No. 3, 235-258 (20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Ed. The Grammys.Hyundai Veloster, The Recording Academy, GreenLight Media & Marketing, Art Takes Over (ATO), & RSA Films, n.d. Web. 24 May 2013. <http://regenerationmusicproject.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書籍
- Cummins, James. 2008. Ambrosia: About a Culture - An Investigation of Electronica Music and Party Culture. Toronto, ON: Clark-Nova Books. ISBN 978-0-97848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