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级战列舰
H級 H Klass | |
---|---|
藝術家Richard Allison所畫的想像圖 | |
概觀 | |
艦種 | 戰列艦 |
擁有國 | 納粹德國 |
前型 | 俾斯麥級 |
次型 | 最高級別 |
同型 | H39、H40、H41、H42、H43、H44 |
結局 | H39-H41未建造完成,H42-H44建造計劃取消。 |
技术数据 | |
標準排水量 | H39: 56,444噸(空船:55,553噸;滿載:62,219噸) H40:N/A |
全長 | H39: 277.8公尺(911呎5吋) H40:N/A |
全寬 | H39: 37公尺(121呎5吋) H40:N/A |
吃水 | H39: 10公尺(32呎10吋) H40: N/A |
动力 | 12×九缸蒸汽柴油引擊(4軸、8軸) |
最高速度 | H39: 30節(55.56 公里/時) H40: N/A |
續航距離 | H39:19,200浬(35,600 公里)在19節(35 公里/時) H40:N/A |
乘員 | 3000至5000人 |
武器裝備 | H39:8門406毫米(16吋)主砲、 12門150毫米(5.9吋)副砲、 16門105毫米(4.1吋)高砲、 16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砲、 12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砲、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H40:N/A 側面裝甲(270毫米)、 甲板裝甲(80-203毫米)、 艦橋裝甲(530毫米)、 砲塔裝甲(650毫米) |
艦載機 | H40–H44:4-9架 阿拉度Ar 196水上偵察機 |
H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时期计划建造的最高级别的战列舰。
介紹
关于H级战列舰的得名,一些英日文网站多有附会为首舰命名为「兴登堡」号(Hindenburg)而得名,更有言之凿凿者称其二号舰命名为「鲁登道夫」号者,中文媒体也多有追随者。实际上,该级战列舰从未正式命名,取其首舰的建造序列号H,称之为H级战列舰。由于该级舰建造工作开始后不久就因为战争爆发而中断,所以德国海军对该级舰设计一直在进行修改。从1939年开始,每年德国海军都会提出改进后的新的H级战列舰设计方案。这些H级设计方案通常以提交的年份加以区分,从最初开工时的H39方案一直排到1944年的H44方案。有人将H39-H44附会为6艘H级战列舰的编号,完全是对德国海军各种编号规则的无知造成的误解[1]。
首舰H舰在1939年开工,7月15日在汉堡的布隆-福斯船厂铺下第一块龙骨,建造工作持续到9月战争爆发。但是,在该年10月10日即被停工拆解用于建造U-潜艇。J舰于同年9月1日在不来梅德希玛船厂开工。此时该舰金属原料交付了3531吨。同日战争爆发,所以船台上只安装了40吨的龙骨构件。K舰原计划将在1939年9月15日开工,但是随着战争的爆发,建造工作也就停止了[2]。
H41是H舰设计中最后一个相对比较现实的方案,此后大型战列舰设计的专职团队解散,「设计研究」工作被交给了海军生产协调委员会「业余进行」。1941年8月,海军建造处的H41方案设计工作告一段落。不久,希特勒对德国海军又提出新的巨型战列舰设想。新设想取消了一切对于火炮口径、舰体尺寸和排水量的限制,而设计要求也是笼统而庞大的。新的要求在1942年到1944年间催生了多个设计方案,这些方案按照年份以H42到H44命名。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雷德尔元帅还是他的继任者邓尼茨,都从来没有过问这些方案。而参加这些所谓“方案设计”的人员也并非专职,他们往往有着更多更重要也更紧迫的任务。实际上,德国海军对H42之后的所谓「设计」几乎毫无兴趣,雷德尔和邓尼茨的态度就完全可以说明问题。1942年之后的德国海军也对建造巨型战列舰的现实价值产生了怀疑。此时德国最迫切的需求是对潜艇和各种辅助舰艇的改进工作,早已成为镜花水月的H舰的“设计研究”仅仅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进行。即使是参与这些「设计研究」工作的海军设计人员,也不认为这些所谓的「设计」能够实际建造。所有的所谓“设计”,基本就是在H41的设计基础上打补丁,完全是一种敷衍的态度。由于取消了一切限制,所以H42之后的「设计」,在船台和港口方面都有严重的问题。当时德国没一座船台能够容纳H42的建造,只能采用船坞建造法。而H44更是无法开进当时任何一个德国港口。所谓“超级战列舰”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取悦希特勒的一种工具[3]。
戰艦裝備
实际上,作为同一个级别,H级别的各艘计划舰的数据在计划上相差就很大,比如H39级别计划装备16.5英寸火炮,而到了H44级别则计划装备20.8英寸火炮。实际上,虽然有文字记载,但该计划中的6艘战舰是否为一个级别仍然具有争议。
參考資料
腳註
參考書目
- Battleship Design H4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H4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Breyer, Siegfried. .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73. OCLC 613091012.
- Friedman, Norman. .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7151. OCLC 12214729.
- Garzke, William H.; Dulin, Robert O.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1010.
- Gröner, Erich.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OCLC 22101769.
- Porter, David. . London: Amber Books Ltd. 2010. ISBN 9781906626754.
- Breyer, Siegfried. .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 Company. 1973. ISBN 978-0-385-07247-2.
- Breyer, Siegfried. . West Chester, PA: Schiffer Publishing. 1990. ISBN 978-0-88740-291-3.
- Campbell, John. .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459-2.
-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编).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2018-04-16]. ISBN 978-0-87021-91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6).
- Garzke, William H.; Dulin, Robert O.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101-0.
- Gröner, Erich.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Jochmann, Werner (编). . Hamburg: Albrecht Knaus. 1980. OCLC 600768897.
- Maiolo, Joseph. .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8. ISBN 978-0-312-21456-2.
- Picker, Henry. . Stuttgart: Seewald. 1965. OCLC 73631668.
- Sturton, Ian (编). .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7. ISBN 978-0-85177-448-0. OCLC 246548578.
- Whitley, M. J. .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8. ISBN 978-1-55750-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