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奖

是1984至2002年间颁发给篮球运动员的年度奖项。该奖由科技公司赞助,经公式决定得主,公式以球员对球队所做贡献为衡量标准。每个赛季中对所在球队贡献最大的球员获奖[1]洛杉矶湖人魔术师约翰逊是奖项的首位得主,最后一位获奖者则是圣安东尼奥马刺蒂姆·邓肯。奖原名“关键球员奖”(),由舒适()剃须刀公司提供赞助[2]

NBA奖项及荣誉列表
总冠军
  • 奥布赖恩冠军杯
个人奖项
荣誉
  • 最佳防守阵容

获奖的大部分球员都是球队的前锋中锋,许多人在相应赛季争得的篮板球数量也是最多的[3]。奖项一共颁发了19次,其中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球员有6次获奖,费城76人洛杉矶湖人队球员各有3次获奖,芝加哥公牛底特律活塞队球员各有两次获奖[3]大卫·罗宾逊获奖次数最多,达到5次,查尔斯·巴克利有3次获奖,迈克尔·乔丹沙奎尔·奥尼尔各有2次获奖[3]

2015年迪肯贝·穆托姆博入选奈史密斯篮球名人纪念堂[4],所有奖得主中有资格入选名人纪念堂的球员均已入选[5]。乔丹、奥尼尔、罗宾逊、巴克利、约翰逊、邓肯、卡尔·马龙哈基姆·奥拉朱旺都曾赢得过NBA最有价值球员奖,其中罗宾逊、奥尼尔和邓肯还是在同一赛季获得了两个奖项[6]。乔丹、罗宾逊、奥拉朱旺、丹尼斯·罗德曼迪肯贝·穆托姆博曾赢得NBA最佳防守球员奖,但奥拉朱旺是其中唯一在同一赛季获得两个奖项的球员[7]格兰特·希尔是仅有的一位既没有赢得过NBA最有价值球员奖、又没有获得过NBA最佳防守球员奖的奖得主[8]。奥尼尔是唯一一位在同一赛季赢得奖和总冠军的球员,并且还是在1999-002000-01连续两个赛季达成这一目标。乔丹和罗宾逊是仅有的两位在新秀赛季就赢得奖的球员。此外,只有两位获奖者不是在美国出生,分别是尼日利亚出生的奥拉朱旺和扎伊尔出生的穆托姆博。邓肯出生于美属维尔京群岛。2002年,奖停止颁发[9]

获奖球员

费城76人前锋查尔斯·巴克利先后三度获奖。
圣安东尼奥马刺中锋蒂姆·邓肯是最后一位奖得主。
^ 代表现役球员
* 表明这位球员已入选奈史密斯篮球名人纪念堂
球员(数字) 表明这是该球员第几次获奖
IBM奖得主名单
赛季 球员 位置 国籍 球队
1983-84 魔术师约翰逊* 后卫  美國 洛杉矶湖人
1984-85 迈克尔·乔丹* 后卫  美國 芝加哥公牛
1985-86 查尔斯·巴克利* 前锋  美國 费城76人
1986-87 查尔斯·巴克利*(2) 前锋  美國 费城76人
1987-88 查尔斯·巴克利*(3) 前锋  美國 费城76人
1988-89 迈克尔·乔丹*(2) 后卫  美國 芝加哥公牛
1989-90 大卫·罗宾逊* 中锋  美國 圣安东尼奥马刺
1990-91 大卫·罗宾逊*(2) 中锋  美國 圣安东尼奥马刺
1991-92 丹尼斯·罗德曼* 前锋  美國 底特律活塞
1992-93 哈基姆·奥拉朱旺*[lower-alpha 1] 中锋  奈及利亞[lower-alpha 2] 休斯敦火箭
1993-94 大卫·罗宾逊*(3) 中锋  美國 圣安东尼奥马刺
1994-95 大卫·罗宾逊*(4)[lower-alpha 3] 中锋  美國 圣安东尼奥马刺
1995-96 大卫·罗宾逊*(5) 中锋  美國 圣安东尼奥马刺
1996-97 格兰特·希尔 前锋  美國 底特律活塞
1997-98 卡尔·马龙* 前锋  美國 犹他爵士
1998-99 迪肯贝·穆托姆博 中锋  [lower-alpha 4] 亚特兰大老鹰
1999-00 沙奎尔·奥尼尔[lower-alpha 3] 中锋  美國 洛杉矶湖人
2000-01 沙奎尔·奥尼尔(2) 中锋  美國 洛杉矶湖人
2001-02 蒂姆·邓肯 [lower-alpha 3] 中前锋  美國[lower-alpha 5] 圣安东尼奥马刺

计算公式

奖由以下公式加以计算:[15]

以上公式中,代表球员,代表得分,代表试图出手投篮的次数,代表篮板球、代表助攻、代表抢断、代表盖帽、代表侵人犯規、代表球队、代表失误。奖项最终颁给得分最高的球员。

注释

  1. 还在同赛季赢得NBA年度最佳防守球员奖[7]
  2. 哈基姆·奥拉朱旺生于尼日利亚,但在1993年归化成为美国公民[10][11]
  3. 同一赛季还赢得了NBA最有价值球员[6]
  4. 薩伊于1997年5月更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12]
  5. 邓肯出生于美属维尔京群岛,本属美国公民,并曾为美国奥运代表队效力[13],但仍然将他视为国际球员[14]

参考资料

全局(获奖者及其所属球队名单)
  1. Rob Reheuser (编). . Corrie Anderson. St. Louis: Sporting News Books. 2004: 150. ISBN 0-89204-717-8.
  2. . Association for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Research. 2001-11-01 [2013-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0).
特定
  1. . Sports Illustrated. Associated Press. 1999-05-09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2. . USA Today. 1986-02-07: 8C.
  3. Rob Reheuser (编). . Corrie Anderson. St. Louis: Sporting News Books. 2004. ISBN 0-89204-717-8.
  4. . Naismith Memorial Basketball Hall of Fame. CBS Interactive. [2016-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4).
  5. . Basketball-reference.com. Sports Reference LLC.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9).
  6. . Basketball-reference.com. Sports Reference LLC.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9).
  7. . Basketball-reference.com. Sports Reference LLC.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9).
  8. . Basketball-reference.com. Sports Reference LLC.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9. . Basketball-reference.com. Sports Reference LLC.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9).
  10. . NBA.com. Turner Sports Interactive, Inc. [2013-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8).
  11. . nba.com.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12. .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8).
  13. . CIA World Factbook.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6).
  14. . NBA.com. Turner Sports Interactive, Inc.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1).
  15. Gerry Brown (编). . Hyperion. 2003: 360. ISBN 0-7868-8715-X.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