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運載火箭

M-V運載火箭又稱M-5Mu-5運載火箭[註 2],為日本研製的固態燃料火箭,以發射科學酬載為主,屬於Mu系列運載火箭宇宙科學研究所於1990年代投入165億日圓研製M-V運載火箭[5]。火箭長30.7公尺,直徑2.5公尺,總重約140公噸,為三節式火箭,可酬載1800公斤的衛星至250公里的低地球軌道

M-V運載火箭
M-V發射情形,酬載ASTRO-E
用途小型固態運載火箭
制造商日產汽車 (-2000)
IHI AEROSPACE (-2006)[1]
制造国家 日本
单次发射费用75億日圓[2]
外型及质量参数
高度30.8 公尺 (101呎)
直径2.5公尺 (8.2 呎)
质量137,500 - 139,000 公斤 (303,100 - 306,000 磅)
3或4
近地轨道
有效载荷
1,800 公斤(1號機)
1,850 公斤(5號機)[3]
極軌道
有效载荷
1,300 公斤 (2,800 磅)
发射历史
退役
发射场種子島太空中心
总发射次数7次 (M-V: 4次, M-V KM: 3次)
成功次数6次 (M-V: 3次, M-V KM: 3次)
失败次数1次 (M-V)
首次发射M-V: 2000年2月10日
M-V KM:1997年2月12日
末次发射M-V:2006年9月22日
M-V KM:2003年5月9日
著名载荷HALCA希望號
ASTRO-E隼鸟号
SuzakuAKARI
日出卫星
M-14
高度13.73公尺[4]
直径2.5公尺[4]
空重11公噸[4]
总重83公噸[4]
1固態
推力3760千牛頓[4]
274秒[4]
推进时间51秒[4]
燃料BP-204J[4]
M-24
高度6.61公尺[4]
直径2.5公尺[4]
空重4公噸[4]
总重37公噸[4]
1固態
推力1520千牛頓[4]
292秒[4]
推进时间62秒[4]
燃料BP-208J[4]
M-34
高度3.61公尺(發射時)
4.29公尺(延展)[4]
直径2.5公尺[4]
空重1公噸[4]
总重12公噸[4]
1固態
推力337千牛頓[4]
301秒[4]
推进时间94秒[4]
燃料BP-205J[4]
[註 1]KM-V1
1固態
推力51.9千牛頓
298秒
推进时间73秒
燃料固態火箭發動機

M-V運載火箭屬於較大型的三節式固態燃料的導彈或火箭中,總重約139公噸,較美國空軍LGM-118A和平守護者飛彈洲際彈道飛彈(88.5公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雅典娜II型運載火箭(120.7公噸)及俄羅斯的R-39 Rif潜艇发射弹道导弹(90公噸)大。而M-V火箭採用了較少見的斜向發射。

國家安全考量

固態燃料火箭的燃料能長時間儲存,且整備時間較短,於軍事應用上較具優勢;宇宙科學研究所於2003年併入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由於當時已運作液態燃料的H-IIA火箭,M-V火箭則面臨退役,但日本國會議員曾提出國家安全相關數據支持固態火箭技術[6]。M-V運載火箭可迅速改裝成軍事武器[7],但可能於政治上面臨相當阻礙[8]

發射紀錄

M-V火箭於1997年首次發射HALCA無線電望遠鏡,隔年7月發射火星探測器希望號,但於2000年2月10日發射的Astro-EX射線天文衛星則遭遇失敗。由於該次失敗,隼鳥號延至2003年5月9日發射,目標小行星則改為小行星25143[9]。至2005年7月10日發射了Astro-E2以替補2000年失敗的Astro-E。於2006年9月22日發射日出(SOLAR-B)太陽觀測衛星,為M-V火箭的最後一次發射。

發射日期(UTC)編號酬載衛星結果
1997年2月12日04:50:00M-V-1Muses B (HALCA)成功
1998年7月3日18:12:00M-V-3Planet B (希望號)成功
2000年210日01:30:00M-V-4ASTRO-E失敗,第一節火箭故障
2003年5月9日04:29:25M-V-5Muses C (隼鸟号)成功
2005年7月10日 03:30:00M-V-6ASTRO-E2 (朱雀)成功
2006年2月21日21:28:00M-V-8ASTRO-F (光)
CUTE-1.7-APD
SSP (solar sail sub payload)
成功
(SSP未能完全展開)
2006年9月22日21:36M-V-7Solar-B (日出)
HIT-SAT
SSSAT (solar sail)
成功
(微衛星SSSat失敗)

終止任務

M-V火箭運載的2號機及9號機原先預定發射LUNAR-A破曉號,前者因開發進度落後,最終取消該計畫,而後者則變更由H-IIA運載火箭發射。

接續計畫

繼M-V運載火箭後,日本開發成本較低且能迅速裝配的固態運載火箭,稱Epsilon運載火箭[註 3][10],該火箭將運用H-IIA運載火箭的固態輔助火箭(SRB-A)作為第一級。[11][12][13]

相關圖片

參見

注释

  1. 此節於官方文件並不以第四節稱之,而使用日語キックステージ
  2. 日本以希臘字母命名火箭,Mu指希臘第12個字母M(μ)
  3. Epsilon為希臘字母第5個字母Ε(ε)

參考文獻

  1. . IHI AEROSPACE. [201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6).
  2. 文部科学省宇宙開発委員会推進部会 次期固体ロケットプロジェクトの事前評価結果 付録2 次期固体ロケットについ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宇宙航空研究開発機構 宇宙基幹システム本部 固体ロケット研究チーム 森田泰弘 / 2007年8月27日
  3. 5号機以降の低軌道打ち上げ能力は2.3tであるとする説もある。低コスト化で岐路に立つM-Vロケット (日経B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 (PDF).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2011-08-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10).
  5. 総合科学技術会議 第20回宇宙開発利用専門調査会資料 世界におけるロケットの現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宇宙航空研究開発機構 / 2004年3月25日
  6. Karl Schoenberger. . Detroit Free Press. July 11, 2003 [2011-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6-25).
  7. Matsuura, Shinya. [The Trap Hole in the Government-Driven "Japanese Version of NASA"]. 松浦晋也の「宇宙開発を読む」. Nikkei BP: 5. 2009-08-28 [201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4).
  8. William E. Rapp. (PDF).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82. January 2004 [2011-08-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06-25).
  9. . Planetary.org. 2004-05-20 [201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8).
  10. . JAXA. [2010-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8).
  11. Yasuhiro Morita, Takayuki Imoto, Hiroto Habu, Hirohito Ohtsuka, Keiichi Hori, Takemasa Koreki, Apollo Fukuchi, Yasuyuki Uekusa, Ryojiro Akiba. (PDF). 2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ce Technology and Science. 2009-07-10 [2009-09-20].
  12. Kazuyuki Miho, Toshiaki Hara, Satoshi.Arakawa, Yasuo Kitai, Masao Yamanishi. (PDF). 2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ce Technology and Science. 2009-07-10 [2009-09-20].
  13. . AVIATION WEEK. 2009-11-10 [2009-12-30].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M-V運載火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