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C 300
NGC 300,即科德韋爾70(Caldwell 70),是玉夫座的一個漩渦星系,是最接近本星系群的星系,並可能位於本星系群和玉夫座星系群之間。該星系由詹姆士·丹露帕於1826年8月5日發現。它是玉夫座星系團方向五個主要的漩渦星系中最明亮的[2]。從地球上觀測,它的傾斜角是42°,並有許多方面和三角座星系相當類似[4]。
NGC 300 | |
---|---|
觀測資料 (J2000 曆元) | |
星座 | 玉夫座 |
赤經 | 00h 54m 53.5s[1] |
赤緯 | -37° 41′ 04″[1] |
紅移 | 144 ± 1 km/s[1] |
距離 | 6.07 ± 0.23 Mly(1.86 ± 0.07 Mpc)[2][a] |
類型 | SA(s)d[1] |
視大小 (V) | 21′.9 × 15′.5[1] |
視星等 (V) | 9.0[1] |
其他名稱 | |
PGC 3238[1] Caldwell 70[3] | |
參見:星系、星系列表 |
鄰近星系和星系群資訊
NGC 300和不規則星系NGC 55傳統上被認為是玉夫座星系群的成員,但最近的距離量測指出這兩個星系其實是該星系群的前景星系[5]。NGC 300和NGC 55可能受到彼此的重力互相束縛[6]。
距離量測
1986年艾伦·桑德奇推測NGC 300的距離是541萬光年(166萬秒差距)[7]。1992年 Freedman 等人的量測則是690萬光年(210萬秒差距)[2]。2006年 Karachentsev 等人的量測結果是±0.3 百萬光年( 7.0±0.10 百萬秒差距) 2.15[8]。在大約同一時間以紅巨星分支技術和邊緣檢測法量測的結果是±0.4 百萬光年( 5.9±0.13 百萬秒差距),如使用 1.82最大似然估计的結裹是±0.4 百萬光年( 6.1±0.12 百萬秒差距) 1.87[2]。這些結果和 Gieren 等人於2005年以造父變星紅外線測光的結果±0.2 百萬光年( 6.1±0.07 百萬秒差距)一致 1.88[2]。結合紅巨星分支技術和造父變星的結果,NGC 300的距離大約是±0.23 百萬光年( 6.07±0.07 百萬秒差距) 1.86[a]。
NGC 300-OT
2008年5月14日,業餘天文學家 L.A.G. Berto Monard 在他以 CCD 拍攝的 NGC 300 影像上發現了一個光學瞬變體(Optical transient),編號為 NGC 300-OT[9]。該瞬變體的天球座標是 RA:00h 54m 34.552s,DEC:-37° 38′ 31.79″[10],位於恆星形成相當活躍的星系螺旋臂上[11]。該影像中它的寬波段視星等14.3,而早先在同年4月24日所拍攝的剛從太陽後方出現的 NGC 300 的影像中,該瞬變體視星等大約是16.3[11]。更早的同年2月8日或更早拍攝的影像中則沒有該天體變亮的跡象[11]。而該天體亮度在5月15日達到峰值14.69[11]。
在發現時,該瞬變體的絕對星等是-13,比典型的II型超新星暗淡,卻高於典型的新星[9][11]。此外,它的測光與光譜觀測結果顯示它不是高光度藍變星[11]。在它的亮度到達峰值以後,亮度就快速下降至2008年9月,並且持續偏紅[11],之後在可見光譜中的亮度下降率較低,但有強烈的H-α輻射[11]。進一步來說,它的可見光譜主要是相當窄的氫巴耳末系和 Ca II 發射線再加上強烈的 Ca II H 與 Ca II K 吸收線組成[9]。研究哈伯太空望遠鏡歷史影像得知了該天體準確的前身星亮度上限[9]。結果顯示前身星是一顆低質量的主序星,而它的瞬變現象可能是恆星的合併,類似銀河系內的麒麟座V838[9]。對該區域歷史影像的分析顯示這個光學瞬變體有70%的可能性是在800到1300萬年前爆發,暗示該前身星如果是一顆演化階段已離開主序星的大質量恆星,它的質量可能有12到25 M⊙[10]。
不過在2008年研究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歷史資料時,發現了該瞬變體的前身星。它是一顆被塵埃遮蔽的恆星,能量分佈類似於半徑約300天文單位、溫度300 K的黑體,並且光度大約是Lbol ×106 L⊙。這顯示該瞬變現象與一顆質量大約是 10 M⊙的恆星爆炸有關,而它的低光度相當於典型的II型超新星。它的光譜特性和灰塵遮蔽的狀況讓它相當類似NGC 6946內的SN 2008S[9]。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對 NGC 300-OT 的觀測顯示它有相當強烈而寬的8μm和12μm輻射。這樣的特徵也可以在銀河系中富含碳的原行星雲出現[9]。
SN 2010da
2010年5月23日,Monard在NGC 300內發現了一個視星等16等的光學瞬變體,該天體獲得超新星的編號SN 2010da[12]。這個光學瞬變體距離NGC 300的中心西方15.9",北方16.8",天球座標是RA:00h 55m 04.86s,DEC:-37° 41′ 43.7″[13]。
緊接著兩組獨立的光譜資料則指出它可能是另一次光學瞬變現象,而非超新星,而且其中一組光譜顯示它比較可能是高光度藍變星爆發[14][15],並且使用中紅外線波段尋找該天體的前身星[16]。該瞬變現象於9天內下降了0.5到0.7等,下降率遠高於同星系內2008年另一個光學瞬變事件[17]。
黑洞聯星
NGC 300的核心內有一個編號NGC 300 X-1的X射線天體[18]。天文學家認為它可能是由沃爾夫–拉葉星和黑洞組成的聯星系統,該系統與已確認的IC 10 X-1相當類似[18]。兩者的共同特徵是軌道週期大約30小時,並且X射線能量達到約1×1038爾格[18]。
圖片集
注釋
- ^ 平均值 (±0.125, 1.845±0.07) = ((1.845 + 1.86) / 2) ± ((0.1252 + 0.072)0.5 / 2) = 1.86 ± 0.07 1.86
參考資料
- . Results for NGC 300. [2006-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8).
- Rizzi, L.; Bresolin, F.; Kudritzki, R.-P.; Gieren, W.; Pietrzyński, G.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6, 638 (2): 766–771. Bibcode:2006ApJ...638..766R. arXiv:astro-ph/0510298. doi:10.1086/498705.
- O'Meara, S.J.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521-82796-5.
- Vlajić, M.; Bland-hawthorn, J.; Freeman, K.C.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9, 697 (1): 361–372. Bibcode:2009ApJ...697..361V. arXiv:0903.1855. doi:10.1088/0004-637X/697/1/361.
- Karachentsev, I.D.; Grebel, E.K.; Sharina, M.E.; Dolphin, A.E.; Geisler, D.; Guhathakrta, P.; Hodge, P.W.; Karachentseva, V.E.; Sarajedini, A.; Seitzer, P.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3, 404: 93–111. Bibcode:2003A&A...404...93K. arXiv:astro-ph/0302045. doi:10.1051/0004-6361:20030170.
- van de Steene, G.C.; Jacoby, G.H.; Praet, C.; Ciardullo, R.; Dejonghe, H.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6, 455 (3): 891–896. Bibcode:2006A&A...455..891V. doi:10.1051/0004-6361:20053475.
- Sandage, A. .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86, 307: 1–19. Bibcode:1986ApJ...307....1S. doi:10.1086/164387.
- Karachentsev, I.D.; Kashibadze, O.G. . Astrophysics. 2006, 49 (1): 3–18. Bibcode:2006Ap.....49....3K. doi:10.1007/s10511-006-0002-6.
- Prieto, J.L.; Sellgren, K.; Thompson, T.A.; Kochanek, C.S.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9, 705 (2): 1425. Bibcode:2009ApJ...705.1425P. arXiv:0907.0230. doi:10.1088/0004-637X/705/2/1425.
- Gogarten, S.M.; Dalcanton, J.J.; Murphy, J.W.; Williams, B.F.; Gilbert, K.; Dolphin, A.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9, 703 (1): 300–310. Bibcode:2009ApJ...703..300G. arXiv:0907.0710. doi:10.1088/0004-637X/703/1/300.
- Bond, H.E.; Bedin, L.R.; Bonanos, A.Z.; Humphreys, R.M.; Monard, L.A.G.B.; Prieto, J.L.; Water, F.M.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09, 695 (2): L154–L158. Bibcode:2009ApJ...695L.154B. arXiv:0901.0198. doi:10.1088/0004-637X/695/2/L154.
- . Astronomers Telegram. 2010-05-26 [201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 . 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 [201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1).
- . Astronomers Telegram. 2010-05-25 [201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 . Astronomers Telegram. 2010-05-25 [201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 . Astronomers Telegram. 2010-05-24 [201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 . Astronomers Telegram. 2010-06-04 [201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 Barnard, R.; Clark, J.S.; Kolb, U.C.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8, 488 (2): 697–703. Bibcode:2008A&A...488..697B. arXiv:0807.0606. doi:10.1051/0004-6361:20077975.
- . ESO Press Release. 2010-09-08 [201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