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3戰鬥機

P-43戰鬥機(Republic P-43 Lancer)是種單引擎,全鋁合金,低主翼的戰鬥機,由共和飛機公司製造。該機設計自P-35戰鬥機改良而來,在1940年被美國陸軍航空隊採用,但只生產稀少數量後停產;但P-43配備的新設計、新科技為P-47戰鬥機的成功打下基礎。 P-43整體性能表現差強人意,但因擁有良好的高空運動性能與配有供氧系統,加上高航程特性所以美軍常將它用於高空偵照任務,之後才由F-4/F-5 LightningsP-38閃電式戰鬥機偵照版本)接續其任務。

P-43槍騎兵
美國陸軍航空隊所屬P-43
概觀
類型戰鬥機
乘員1
首飛1940年3月
服役1941年
退役1944年(中華民國)
設計亞歷山大‧P‧塞維斯基
亞歷山大‧卡特維利
產量273
主要用戶美國陸軍航空隊
中華民國空軍
澳洲皇家空軍
技术数据
長度8.69公尺
翼展10.97公尺
高度4.27公尺
翼面積20.71平方公尺
空重2,720公斤
正常起飛重量3,373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3,837公斤
發動機普惠R-1830-57星型氣冷14汽缸活塞發動機
附通用電氣B-2渦輪增壓器
功率1,200匹馬力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573公里/小時
巡航速度451公里/小時
爬升率13公尺/秒
實用升限7,925公尺(26000英呎)
最大升限10,970公尺
最大航程2334公里
翼負荷163公斤/平方公尺
馬力重量比0.27匹馬力/公斤
武器装备
機槍4挺M2重機槍
炸彈機腹掛架,籌載重量最大400磅
可搭載2枚200磅炸彈、或6枚20磅炸彈

發展沿革

提供給中華民國的P-43A-1原塗裝

1939年10月13日,經營不起色的塞維斯基飛機公司在增資改組後,更名為共和飛機公司,共和飛機主要設計團隊仍由俄國王牌飛行員亞歷山大‧P‧塞維斯基(Alexander Procofieff de Seversky)與亞歷山大‧卡特維利(Alexander Kartveli)留任。共和飛機公司當時進行的設計業務早在公司尚未改組前就開始,1937年起,塞維斯基以P-35的設計為基礎,改善P-35穩定性不足,火力不夠的缺點;新設計採用不同的動力組合和增強結構,如:AP-2、AP-7、AP-4(後更名為AP-7)、AP-9、XP-41、NF-1(海軍艦載版)。

P-43原型為AP-4設計,AP-4為一架使用全收放起落架、平頭鉚釘製造工藝、動力為普惠R-1830-SC2G發動機(輸出功率1,200匹馬力),AP-4最大的技術改進是在機腹裝設了通用電器開發的渦輪增壓器;渦輪增壓器在B-17轟炸機研發搭配成功後受許多飛機製造廠商青睞,裝備後飛機的高空性能將得到前所未有的突破,而美國陸軍航空隊也在積極物色裝備渦輪增壓器的戰鬥機,因此打造AP-4原型機時得到美國陸航資金挹注製作實驗,但AP-4是以民用機身分測試,機身編號NX-2597。

AP-4在外觀上最大的特色,是機首因為測試氣動力構型而配備了大型螺旋槳槳罩、與特殊的發動機整流罩,以確定大型尺寸的空冷活塞發動機在實際運用時空氣動力細節。1939年3月22日試飛時,因更換較緊緻的更換整流罩後導致引擎發生散熱不良現象,最後發動機起火,飛行員跳傘逃生,AP-4因此墜毀。儘管這樣,美國陸軍航空隊對AP-4印象仍相當正面;在1939年5月美國陸航選定下一代攔截機時,共有多款機種入選美軍評估之列:洛克希德的XP-38、貝爾XP-39、寇蒂斯XP-40,AP-4也入選,1939年5月12日美國陸航在檢閱共和提供的評估報告後,決定加訂13架改良型進行進一步評估,也就是後來的YP-43。

YP-43在1940年9月至1941年4月間交機。在外觀上YP-43與AP-4已經有許多不同,YP-43機背設計有著剃刀般延伸到機尾的直線,引擎進氣口被從翼下延伸造成獨特的卵形罩。採用PW R-1830-35 14缸氣冷星形發動機並用通用電氣公司的B-2渦輪增壓器,可產生1200HP和三葉片的可變螺距螺旋槳。

早期的測試顯示,YP-43有著起飛偏航和著陸期間強烈滾動的傾向,後來透過重新設計的後三點起落架點來改善。

不過,在P-43研發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9月爆發。美國也派人到英國吸取最新戰爭經驗,在陸航進行測試的同時,也比對現有YP-43性能,得到的答案是機型已經沒有發展潛能,也很難應付未來空戰需求。但共和順勢和陸航推銷以AP-4為設計基礎強化的新型機,分別為AP-4J(發動機換為普惠R-2180、1,400馬力,後改名為P-44)、AP-4L(發動機換為R-2800、輸出2,000匹馬力),甚至還有配備V-1710的機型設計。陸航認為這些方案潛力更好,使得美國在1940年9月決定中止量產P-43,但避免抽銀根後會對公司營運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仍簽下少量生產合約,讓共和飛機公司在P-47完成研發前不致斷炊。

其相關優點後來運用仍在P-47戰鬥機的設計上可被看到。

服役

在中華民國組裝中的P-43A-1,1943年
在中華民國戰地機場的P-43A-1

美國陸軍航空隊雖然採購了P-43,但只佈署了3個大隊:密西根州的第1驅逐機大隊、波特蘭州的第55驅逐機大隊、加利福尼亞州的第14驅逐機大隊;這3個單位只短暫了使用P-43,隨即更換為性能更完整的P-38。但美軍在1942年將這些從一線單位退下尚可用的P-43全改裝為偵察機,將它比軸心國戰機優越的高空性能物盡其用,這批偵察機在1942年8月提供6架供皇家澳洲空軍使用;1942年10月後,在美國本土使用的P-43統一變更編號為RP-43,限制其不許用於戰鬥任務。

P-43用於空戰的使用國主要為中華民國,為了讓共和飛機在紐約州法明代爾的P-47雷霆式生產線投產前仍有業務可接,在1941年6月30日美國宣布國民政府援引租借法案訂購125架P-43,這批次機型代號P-43A-1,生產編號41-31448至41-31572。共和公司在1942年3月完成P-43A-1訂單,這批戰機加強了裝甲保護和加上自封油箱;第一批30架P-43A-1在1942年3月30日運抵印度主要港口喀拉蚩、第二批30架在同年4月2日運抵、最後一批運抵時間不明,但不遲於1942年5月。

自1942年起,中華民國空軍派遣第四大隊人員赴喀拉蚩接機,在1942年4月29日時已經有69架P-43完成組裝,中華民國空軍並接收了其中的11架,但從接機轉換訓練開始P-43變事故不斷;因為P-43比中國空軍原先使用的戰鬥機要重,多數以硬土地跑道為主的中國機場無法承受較大噸位的機型起降,致使耗損增加,且包括可變螺距螺旋槳、渦輪增壓器等嶄新設計都是首次接觸,換裝人員知識配套不足,加之機內自封油箱品質差而令機翼油箱會出現滲漏現象,發生意外成為常態,即使是較老練的飛行員仍多位命喪P-43訓練過程。如1942年4月22日,四大隊隊長鄭少愚駕駛P-43時戰機著火而墜毀殉職於印度酌浦洱、1942年8月3日四大隊副大隊長陳盛馨駕駛編號1222的P-43機在成都訓練時因不明原因飛機失速失事殉職,且還有更多起轉換訓練之際而損失的案例;因此到1942年7月5日美國駐華大使回報的資料中,在昆明換裝的35架P-43,有4架墜毀、17架著陸時受損待修、14架可用;即使是中華民國空軍的資料也只有41架可操作。

雖說P-43轉彎格鬥方面比日機差,但其高空高速性能上的優點卻是中國空軍截擊日軍轟炸機所必要的。

中國戰場

1942年春,中華民國空軍第四大隊開率部赴印度受訓轉換P-43,但是從換裝過程起就有飛行員因操作錯誤損失;自印度飛回中國過程也因出現多起意外墜機事故,在1942年5月、8月在國內則發生測試時墜機導致飛官陣亡的意外,加上史迪威將P-43的引擎料件調撥給運輸機隊使用、駐華航空特遣隊也自中華民國空軍調用了7架軍援的P-43補充戰力缺口,導致國府空軍最後換裝單位連四大隊本身都未能滿編,仍得和其它機種搭配使用。不過平實而論,1941年後中華民國空軍既有的俄製戰機遭日軍零戰絞殺殆盡,P-40軍援提供數量有限、P-66無法擔負戰備大任的狀況下,P-43是1942年時中華民國空軍手頭戰力最優越的戰機,1942年8月後P-43換裝也逐漸完備,四大隊因此重新擔負戰備;不過因機隊規模有限,續航力亦普普之故,P-43主要空戰是以在國府控制區內的攔截任務為主,較少陪同執行掩護轟炸任務;美軍的P-43除了攔截任務外,亦擔負戰術偵察任務。

P-43在中國戰場目前已知的空戰紀錄如下:

1942年

8月17日:美國駐華航空特遣隊第75戰鬥機中隊所屬之2架P-40E、2架P-43在桂林附近空域得知有日軍戰機入侵,P-43可能擊傷1架百式司令部偵察機。

10月25日(一说10月24日)一架由中華民國空軍周志開(僚机驾驶员杜兆华)駕駛的P-43在陝西省洋縣上空擊落日軍百式司令部偵察機1架,為P-43在中國戰場首場空戰勝利。

10月27日,四大隊所屬12架P-43自成都太平寺機場起飛,護衛轟炸機部隊轟炸山西運城日軍據點。

12月30日,3架美國駐華航空特遣隊所屬P-43與6架P-40赴緬甸戍臘執行護衛任務,但該役P-43未善盡高空掩護任務,導致P-40機隊獨自和6架日軍戰機接戰。

1943年

1月9日,四大隊為執行前線空中掃蕩,進駐四川梁山機場。

1月10日,四大隊所屬10架P-43、5架P-40K掃蕩日軍駐地湖北荊門機場,P-40K負責轟炸和掃射、P-43負責高空掩護,因日軍提前疏散無空戰發生,該役2架P-40K在炸射過程遭地面防炮擊落。

1月12日,高又新、董啟恆兩人駕駛P-43執行偵查游獵任務;在宜昌上空接戰,高又新擊落日軍一式戰鬥機1架。

2月24日,日軍第16飛行戰隊所屬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由第25飛行戰隊所屬一式戰鬥機掩護空襲梁山機場,由21中隊隊長王特謙率領4架P-43升空攔截;日軍戰報中聲稱擊落1架P-43,實際上該役3架P-43遭擊落,駕駛2104號機之飛官許曉明中尉陣亡,日軍則毫無損失。

5月19日,鄂西會戰之際,4架四大隊所屬P-43、8架P-40E自巴縣白市驛機場起飛,掩護二大隊A-29哈德遜式轟炸機轟炸湖北枝江洋溪鎮日軍艦艇,遭日軍防空炮火及戰鬥機攔截。四大隊副大隊長徐葆昀駕駛P-40E遭日軍擊墜陣亡。

1943年6月時,中華民國空軍可用戰機統計只剩7架A-29、10架SB-2、5架P-40E、9架P-43、46架P-66;在前半年的運用後自1943年下半葉後中華民國空軍可稼動之P-43即不滿十位數。

8月23日,日軍以第58飛行戰隊所屬之九七式重轟炸機轟炸重慶,護航部隊為第25、第33飛行戰隊,攻擊部隊規模達27架。空軍集結了四大隊、十一大隊共8架P-43、10架P-40E與11架P-66攔截,雙方在重慶近郊南川、歌樂山、北碚上空爆發空戰,日軍聲稱1架九七重爆遭擊落,國府空軍則承認四大隊遭擊落1架P-43(段克恢少尉駕駛)、1架P-40,十一大隊2架P-66墜毀(嚴桂華、蘇任貴駕駛),亦為空戰損失。

1943年10月底,6架四大隊所屬P-43由21中隊中隊長高又新率領,為支援常德會戰進駐恩施機場

11月21日,日本陸航以飛行第25戰隊(一式戰·隼)、飛行第85戰隊(二式單戰·鍾馗)掩護第16飛行戰隊的轟炸機轟炸恩施機場,與P-40、P-43、P-66混編的中華民國空軍交戰,無可考戰果。

11月27日,日本陸航大批飛機空襲常德,國府空軍集結了8架戰機攔截,分別為四大隊中隊長劉尊駕駛1架P-43、三大隊3架P-40K、十一大隊中隊長任肇基4架P-66。上午7點4分攔截部隊捕捉到第85飛行戰隊12架二式單座戰鬥機組成機隊發起接戰,P-43在二式單戰追擊P-40之際發動俯衝直接擊落日軍戰機,日軍飛行員平井敏文陣亡;P-43再與其它群日軍戰機接戰後脫離安返梁山機場。

11月29日,第4大隊第21中隊隊長高又新率4架P-43戰鬥機從湖北恩施機場起飛,掩護將副油箱裝滿步槍子彈空投給圍困常德的1架P-40M,增援常德守軍,並負責偵察常德及洞庭湖之間日軍動向;在澧縣上空遭遇四批日軍戰機。第一批為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8架,4架P-43集中火力擊落該編隊1架九九輕爆、第二批為7架轟炸機、第3批為5架戰鬥機、第4批為3架戰鬥機。該日空戰中21中隊中尉飛官楊樞在戰鬥中失蹤(後追贈上尉),21中隊聲稱擊落4架日軍戰機。

P-43主要作戰時間在1943年,在1943年底四大隊主力赴印度換裝P-40N戰鬥機,美軍第14航空隊則稍早在1943年第3季起換裝P-40K與P-40M,國內剩餘的P-43便作為飛行訓練使用,1945年後無使用紀錄。

型號

YP-43
先前生產原型機 13架
P-43
最初量產型與YP-43架構相同54架
P-43A
改用更強力PW R-1830-49引擎,兩翼機槍改採用12.7mm機槍 80架
P-43A-1
提供中華民國的修改型號,將全武裝更換為12.7mm重機槍、增配自封油箱與防彈裝甲與可吊掛200磅炸彈與副油箱的掛架,共生產125架
P-43B
偵照型150架改裝自P-43A 及 P-43A-1改裝,
P-43C
偵照型(不同於P-43B) 構型由P-43A衍生
P-43D
偵照型,採用PW R-1830-47引擎6架(構型由P-43A衍生)
P-43E
偵照型,採用PW R-1830-47引擎(構型由P-43A-1衍生)
RP-43
P-44 Rocket
計畫建議版本,採用PW R-2180-1引擎具有1,400HP (1,044kW)大功率無生產

使用國

 澳大利亚
  • 皇家澳洲空軍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空軍
 美國
  • 美國陸軍航空隊
  • 美國空軍


相關機種

參考資料

  • Angelucci, Enzo and Peter Bowers. The American Fighter: the Definite Guide to American Fighter Aircraft from 1917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Orion Books, 1987. ISBN 0-51756-588-9.
  • Davis Larry. P-35: Mini in Action (Mini Number 1). Carrollton, Texas: Squadron/Signal, 1994. ISBN 0-89747-321-3.
  • Green, William. Warplane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Four: Fighters. London: Macdonald & Co.(Publishers) Ltd., 1961 (6th impression 1969). ISBN 0-356-01448-7.
  • Jones, Lloyd S.U.S. Fighters: Army Air-Force 1925 to 1980s. Fallbrook, California: Aero Publishers, Inc., 1975. ISBN 0-8168-9201-6.
  • Swanborough, Gordon and Peter M. Bowers.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ircraft Since 1909.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1989. ISBN 0-87474-880-1.

相關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P-43戰鬥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