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I@home
(在家搜寻外星智慧),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利用个人计算机处理天文数据的分布式计算项目。该项目试图通过分析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采集的无线电信号,搜寻能够证实地外智慧生物存在的证据。该项目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克利空间科学实验室主办。
运行界面截图 | |
開發者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
初始版本 | 1999年5月17日 |
穩定版本 | SETI@home v8:8.00 (2015年12月30日 ) SETI@home v8 CUDA for NVidia GPU Card:8.00 (2016年1月22日 ) SETI@home v8 for AMD/ATi GPU Card:8.00 (2016年1月22日 ) SETI@home v8 for ARM processor:8.00 (2016年1月22日 ) Astropulse v7:7.03 (2014年10月7日 ) Astropulse v7 CUDA for NVidia GPU Card:7.10 (2015年4月23日 ) Astropulse v7 Opencl for AMD/ATi GPU Card:7.10 (2015年4月23日 ) |
源代码库 |
|
操作系统 | Windows、Linux、Mac OS X、Solaris |
系統平台 | 跨平台 |
语言 | 英文 |
类型 | 分布式计算 |
许可协议 | LGPL(BOINC的一部分) |
网站 | setiathome |
它主要会在接受到的射电数据中搜寻以下三种讯号:
- 讯号强度的高斯曲线形升降;
- 可能代表窄频数码讯息的脉冲讯号;
- 三连波讯号,即三个等间距的突波。
程序在用户的个人计算机上,通常在屏幕保护模式下或以后台模式运行。它利用的是多余的处理器资源,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计算机。
项目自1999年5月17日开始正式运行。至2004年5月,该项目在世界各地拥有近500万参与者,积累了近200万年的CPU运行时间,进行了近5×1021次浮点运算,处理了超过13亿个数据单元,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分布式计算试验项目。不过到目前为止,该项目的分析结果中还没有足以证明外星智能生命存在的证据。
官方2005年3月中旬发布消息,逐渐停止(即旧平台)的计算,全面转入BOINC计算平台,数据转换预计在2个月之内完成。但是由于全球的计算者抵制新的平台,所以仍运行了数月,只是关闭新帐户注册。2005年12月15日美国伯克利大学官方已关闭。
项目计划在将来增加处理来自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Parkes Observatory)的数据,以便同时分析南半球的天空。在有更多的射电望远镜加入这个项目后,2008年1月的新闻稿说,项目每天增加的新数据为300G,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才能处理如此多的数据[1]。
2020年3月2日,官方宣佈於同月31日起無限期休止分散式運算计划,伺服器不再分派運算任務給參與的電腦,但仍開放網站與留言板,官方鼓勵參與者加入其他的分散式運算項目計劃[2]。
- 傳統客户端(SETI@Home Classic)运行界面
- BOINC管理器
- Astropulse子项目
- 计算证书
参考文献
- Robert Sanders, Media Relations. . UC Berkeley. 2 January 2008 [2008-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4).
- . SETI@home. 2020-03-02 [2020-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英语).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