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Xperia 1 II

Sony Xperia 1 II(读作 Xperia 1 Mark 2)是索尼行動通訊於2020年2月24日在YouTube直播发布的旗艦式智慧型手機,因受COVID-19影响,索尼取消参加MWC 2020大会,因而与众多厂商一样采用线上发布。

Sony Xperia 1 II
品牌Sony
生產商索尼移动通信
系列Sony Xperia
型號XQ-AT51
XQ-AT52
XQ-AT72(中国大陆版本)
SO-51A (NTT Docomo)
SOG01 (au)
XQ-AT42(日本无SIM锁版本)
兼容的網絡
首次發布2020年2月24日2020-02-24
前代型號Sony Xperia 1
後繼型號Sony Xperia 1 III
相關型號Sony Xperia Pro
Sony Xperia 10 II
Sony Xperia 5 II
類型智能手機
手機規格平板式
尺寸:166(6.5英寸)
:72(2.8英寸)
:7.9(0.31英寸)
重量181克(6.4盎司)
作業系統出廠為Android 10,可升級至Android 11
系统芯片高通驍龍865
CPUOcta-core (2.84 GHz + 2.42 GHz + 1.80 GHz, Kryo 585)
GPUAdreno 650
記憶體LPDDR5 RAM
8 GB
12 GB(仅XQ-AT42、XQ-AT52/G和XQ-AT72)
儲存空間UFS3.0
128 GB仅au、Docomo版
256 GB
記憶卡槽microSD,可擴充到1 TB
電池4000 mAh(固定式)
感應器類型
顯示器6.5英寸(170)
4K HDR P-OLED 643PPI
大猩猩玻璃6
後置相機12 MP, f/1.7, 24mm (wide), 1/1.7", 1.8µm
12 MP, f/2.4, 70mm (三倍光变镜头), 1/3.4", 1.0µm
12 MP, f/2.2, 16mm (ultra-wide), 1/2.55", 1.4µm (超广角镜头)
3D ToF 传感器
前置相機8 MP, f/2.0, 24mm (wide), 1/4", 1.0µm, 1080p@30fps (5-axis gyro-EIS)
聲響立體聲揚聲器+杜比全景声
連接能力Wi-Fi 802.11a/b/g/n (2.4Ghz)/n( 5Ghz) /ac/ax / Wi-Fi MIMO 2x2
藍牙5.1
USB-C3.1
NFC
GPSAGPS
伽利略
格洛纳斯
網站官方網站

Sony Xperia 1 II作为Xperia 1的升级版,亦为索尼移动首款5G通讯手机,搭载高通骁龙865,辅以8GB RAM(XQ-AT42和XQ-AT72为12GB)[1]及256GB UFS ROM,在Xperia 1取消的3.5mm接口也将回归,相机首次采用蔡司镜头和T* 镀膜技术,支持360 Reality Audio硬件解码及IP65/68防水防尘。 与其一同发布的还有Sony Xperia Pro,作为相机监视器使用。

命名

作为Xperia 1的第二代,之所以采用Ⅱ这样的命名,索尼移动在开发者访谈中指出,1是系列的意思,II则代表了第几代,这与索尼相机的命名相吻合。

设计

Xperia 1 II 在设计上和上一代相差无几,仍旧有着全平衡的元素,但是边缘则不再圆滑,而是加入了菱角线条,回归了以往的方正设计。[2]

正面采用一块分辨率为 4K HDR 的 6.5 英寸 CinemaWide OLED 屏幕,此外索尼在 Xperia 1 II 中加入了运动补偿,宣称可以达到 90Hz 刷新率的使用效果。[3]

規格

來自 Alpha 相機的專業技術

  • Sony 表示 Xperia 1 II 具備承襲自 Sony α9 的多項技術 24mm鏡頭搭載 每秒 20 張自動對焦、自動曝光高速連拍,每秒 60 次的 AF/AE 追蹤計算,在 3D iToF 輔助下的高速自動對焦功能、即時人眼以及動物眼對焦[4][5]

手機首創即時眼控對焦技術

  • 適用於人類和動物透過完美生動的眼部偵測自動對焦功能。
  • 各種情境的眼部自動對焦功能,雖然你在每次拍攝時,不一定能拍到露出全貌並以雙眼直視相機的拍攝對象,但即使在拍攝對象有一眼被遮住,或是前方有物體遮擋時,Xperia 1 II 仍然能鎖定眼部並迅速對焦。[6]

鏡頭

Xperia 1 II 搭載三顆具有不同焦距的鏡頭,16mm、24mm 和 70mm。ZEISS 級光學元件、ZEISS T*鍍膜[7]

  • 超廣角鏡頭:1200 萬畫素、等效 16mm、光圈 f/2.2、Dual-PD AF 對焦 (Sony IMX363)
  • 望遠鏡頭:1200 萬畫素、等效 70mm、光圈 f/2.4、PD AF 對焦、OIS (ISOCELL S5K4H7 )
  • 廣角鏡頭:1200 萬畫素、等效 24mm、光圈 f/1.7、Dual-PD AF 對焦、OIS、1/1.7 吋感光元件 (Sony IMX557)[8]

21:9 CinemaWide™ 6.5 吋 4K HDR OLED 螢幕

21:9 CinemaWide 6.5 吋 4K HDR OLED 顯示幕讓你享受到重現創作者原意的電影並體驗到劇院級長寬比。全新的動作模糊降低技術可減少影格之間的延遲,呈現更清晰的影像品質。[9]

5G NR頻段

Sony Mobile 首款支援 5G 的手機,Xperia 1 II採用最新Qualcomm Snapdragon 865 5G 行動平台,支援 5G NSA 非獨立組網架構,運算能力快速流暢。運用獨特的天線設計支援頻段包含n1(2100MHz)、n3(1800MHz)、n28(700MHz)與n78(3500MHz),未來還可透過軟體升級支援n77(3700MHz),都是屬於 Sub-6GHz頻段。上外它也具備EN-DC、DSS (Dynamic Spectrum Sharing)等 5G 技術[10]

硬件

Xperia 1 II配备了4000mAh电池,支持21W USB PD快速充电[11],及11W Qi协议无线充电[12]。另外,索尼引用了名为H.S. Power Control的技术,宣称在充电时不调用电池电力,而依靠电源线供电,从而提高电池寿命。[13]

软件

  • Xperia 1 II预装Android 10,并移除了以往的自家相册App,更改为Google相册,在白平衡方面加入了可调色温选项,用户可在D50-D93之间选择。此外,这也是Xperia机型中首次支援Sim卡热插拔。
  • 58.0.A.3.88 更新檔,獲得RAW檔拍攝支援。[14]

2020年12月14日 Xperia 1 II 推送 Android 11 58.1.4.0.921更新

  • 5G+4G雙卡雙待
  • S865 基頻版本最新 965版
  • Cinema Pro中的4K HDR 120fps慢動作影片錄製
  • Photo Pro 介面新增MR模式
  • Photo Pro介面新增連拍回饋開關
  • Photo Pro介面新增對焦顏色新增白色/紅色選擇
  • Photo Pro介面新增長寬比選項
  • 多工畫面截圖
  • 電源鍵介面修改為黑底 功能按鈕調至最頂
  • 螢幕錄影
  • 音效新增 媒體 (顯示播放器)
  • 電池維護新增 充電限制80% / 90%
  • 應用程式設置一次性權限 權限自動重設」的新功能
  • 遊戲增強器App畫面顯示所有的遊戲圖,集中在單一位置,不必另外建立遊戲資料夾。您只需輕觸主畫面的遊戲增強器圖示。
  • Android 11 在通知面板中加入專屬對話區塊,方便您輕鬆尋找從通訊應用程式傳來的通知。
  • 3倍光學70MM望遠鏡頭對焦修正[15][16]

顏色

顏色名稱

參考資料

  1. Inc, Sony Marketing (Japan). . ソニー製品情報・ソニーストア. [2020-08-18] (日语).
  2. Chevelle.fu. . 癮科技 Cool3c. 2020-06-20 [202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3. . 新浪网. [2020-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4. .
  5. .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8).
  6. .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8).
  7. .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8).
  8. .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0).
  9. . [202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8).
  10. .
  11. . [2020-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已忽略文本“Android smartphone by Sony” (帮助); 已忽略文本“Sony US” (帮助)
  12. . www.wirelesspowerconsortium.com. [202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6).
  13. cnBeta. . cnBeta.COM. [202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7) (中文(中国大陆)‎).
  14. .
  15. .
  16. .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