㝬簋

㝬簋[lower-alpha 1],又称厉王簋胡簋[lower-alpha 2][2]厉王胡簋[3]西周晚期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2],1978年5月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该器器形属双耳方座,腹内底有铭文12行124字。根据铭文可知,该簋为周厉王的自作器,制作于厉王十二年。该簋被中国国家文物局收录到了2013年8月19日发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中,属于禁止出境展览文物[4]。该簋曾藏于扶风县博物馆[5]周原博物馆[4],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6]

㝬簋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公布
时代西周晚期
出土陕西省扶风县(1978年)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入录2013年
齐村
博物院
发现地“扶风县齐村”和收藏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宝鸡地图上的位置

外形纹饰

㝬簋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最大腹围136厘米,重60公斤。[1][6]截至2016年,㝬簋仍是已知最大的商周时期青铜簋,有“簋王”之称。本来是用来承放熟食的食器,而体型硕大的㝬簋应当是祭祀祖先用的礼器

㝬簋口沿向外伸展,颈部收束,腹部鼓起,圈足下方附有一个方座。双耳呈獠牙兽首形,兽首高耸于器口,耳下有珥(環狀飾品)。口沿与圈足饰有窃曲纹,腹部与方座饰有直棱纹,方座顶面四角饰兽面纹[7]

铭文

㝬簋内底有铭文12行共计124个字,是周厉王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词[7]大意为:我昼夜尽心经营先王事业,以配皇天,我任用义土献民,祀先王宗室。作此簋以祀上天,愿上天保佑周室、王位和我自身。赐降多福、长寿和智慧。[5]

出土

1978年5月,㝬簋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公社齐村(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齐村)。当时正在进行夜间挖水塘施工,推土机从地下将㝬簋推了出来,司机发现它时,已经被推土机撞破。[8]由于此前宝鸡就曾多次发现国宝级青铜器,在场村民轻易地就认出这是青铜器碎片,于是捡走了一部分。当地文物部门拼接修复器形时,发现缺失部分过多,从村民手中回购了被捡走的30余片才最终比对焊接成型。[9]

注释

  1. “”为周厉王之名,读作Hú,由于“”属于偏僻字,部分资料将该器记作“(害夫)簋”,甚至直接记作“害夫簋”[1]「簋」,拼音:,注音:,音同「軌」
  2. 周厉王的名字在史籍中被记作“胡”

参考

  1. . [2016-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2. 全国网媒宝鸡行走进青博赏国宝何尊 登阁感受《石鼓歌》
  3. . [2016-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6).
  4. . 中国新闻网. 2013-08-19 [2013-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4).
  5. . 汉典书法. [2016-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9).
  6. . [2016-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9).
  7. . [2016-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4).
  8. . [2016-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0).
  9. . 中国改革报. 2015-09-23 [2016-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