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神庙

万神庙義大利語),又译万神殿潘提翁神殿,位于今意大利罗马古罗马时期的宗教建筑,后改建成一座教堂。公元60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将万神庙献给教宗博義四世,后者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由于其完美的古典几何比例被米开朗基罗誉为“天使的设计”。


万神殿

万神庙
位置 第九区 弗拉米尼乌斯竞技场
建造时间 前27年,126年重建
建造者
建筑类型 罗马神庙
相关条目 阿格里帕阿波罗多罗斯
万神庙外景

历史

万神庙始建于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该庙由屋大维的副手阿格里巴所建,为的是纪念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克利奥帕特拉。相传这座最初的庙宇在公元69年12月19日被大火焚毁,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爱建筑的罗马皇帝下令重建。

公元60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将万神庙献给教宗博義四世,后者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变身为教堂的万神庙也因此逃过了中世纪的劫难,这一时期虽然庙内的大理石穹顶上的镀金青铜板屡次被盗,但最终都又都重新寻获。文艺复兴时期该建筑物成为了意大利建筑师们殷切学习的对象;1435年,罗马元老院宣布对该建筑进行保护。

对万神庙真正的破坏是在17世纪中叶,当聖座准备重建聖伯多祿大殿时,教宗乌尔巴諾八世将门廊天花板上的镀金青铜板拆下来熔化,用来建造圣伯多祿大殿祭坛上的天盖,以及聖天使城堡的80门大炮。乌尔巴諾八世为了仿造其他中世纪时期的教堂,还下令在万神庙门廊两侧建两座钟塔。这些作为都引起了罗马人的不满,拉丁谚语“蠻族没做的事,巴貝里尼做了”(「Quod non fecerunt barbari, fecerunt Barberini」)由此而来。巴貝里尼(Barberini)是乌尔巴諾八世的姓氏。

不过意大利人最终还是报了仇:在为意大利第一位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造墓时,人们特地熔化了聖天使城堡的一尊大炮来做墓地装饰,象征性地夺回了万神廟的青铜;而两座钟塔也最终在1883年被拆除。

万神庙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就是伟人的公墓,这里埋葬的除了维克多·埃马努埃莱二世外,还包括了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拉斐尔阿尼巴雷·卡拉齐等人。

万神庙今天还是意大利的一个教堂,这里定期举行弥撒以及婚礼庆典,但同时它又是世界各国游客们竞相参观的对象,以及建筑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建筑结构

万神庙的外观结构图

万神庙的结构简洁明瞭,主体呈形,顶部覆盖着一个直径达43.3米的穹顶,是自建成后到1436年间最大的穹顶。穹顶的最高点也是43.3米,顶部有一个直径8.9米的圆形大洞,用于采光。这个洞也是万神庙唯一的采光点,这样以来光线从顶部泄下,并会随着太阳位置的移动而改变光线的角度,给予人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十分适合宗教建筑的本性。

万神庙的穹顶

穹顶内部还做了五层凹格,凹格的面积逐层缩小,但是数量相同,因此更加衬托出穹顶的巨大,并给人以一种向上的感觉。大理石的地面上也使用了格子图案,并在中间稍稍突起,这样当人站在庙宇中间向四周看去时,地面上的格子图案会变形,进一步给人造成一种大空间的错觉。万神庙圆形主体的前方有一个宽34米、深15.5米的柱廊,共有16根柱子,每根都是用整块的花岗石制成,柱子高达12.5米,底部基座的直径有1.43米。

万神庙整幢建筑都用混凝土浇灌而成,但是当时的人们能用混凝土浇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顶依然是一个奇迹。如果用今天的混凝土,必然难以浇灌出这么大的一个穹顶,因为混凝土的张力将无法使它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人们后来得知,古罗马人当时使用的混凝土是来自那不勒斯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种骨料。然后在建造穹顶时,将比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然后逐渐选用比较轻的骨料向上,到顶部时只使用浮石混杂多孔火山岩。另外,穹顶的厚度也逐渐削薄,从穹顶根部的5.9米一直减少到顶部的仅1.5米。

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结晶,对西方的建筑史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无数的建筑师们就曾到此取经。这种圆厅加柱廊的设计,被应用在许许多多教堂市政厅大学图书馆和其他各种公共建筑物上。比较明显受其影响的就有法国巴黎先贤祠、意大利那不勒斯保罗圣芳济教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麦克劳林大楼、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弗吉尼亚大学的圆形大厅、杰斐逊纪念堂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以及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大礼堂

相關條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万神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