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红旗
“三面红旗”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農工業生產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的统称,这一在“大跃进”运动当中逐渐形成的政治概念被共产党认为是引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1964年之后,“三面红旗”的提法逐渐减少,1979年中国共产党对“大跃进”运动正式做出基本否定的评价之后,停止了“三面红旗”的提法。
历史
1959年起实施的“第二個五年計劃”中的三项核心工作,原名“三個法寶”,1960年5月後改稱“三面紅旗”,分別是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企圖在短期內使中國成為一個富強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總路線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綱領,即是「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大躍進是指速度、人民公社指的是組織。第一面红旗“总路线”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提出的,總路線概括为“又多、又快、又好、又省”,1956年由《人民日报》公佈[1]。
1957年6月29日一名署名叫践绘的人发表文章,提出“大跃进”的口號。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有社论:“有些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生产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1]
1958年2月2日又出現“全面大跃进”的口號。同年5月,中共八届二中会议肯定“大跃进”的方针。总路线和大跃进的口号,从此响遍全国的各个角落。由於毛澤東急於求成,要超英趕美,1958年要求鋼產量達到1,070萬噸,發動全民「大煉鋼鐵」,又連放衛星,畝產幾萬斤糧食,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人民公社的雛形,一開始名稱有“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後來統一稱為“人民公社”,“一个比较最能表现这一组织的内容和最能受到群众欢迎的名称”,並且實行「吃飯不要錢」,衣、食、住、行全由公社所包辦[2]。
1959年7月中共中央召開廬山會議,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彭德懷向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提出「萬言書」:“1959年就不僅沒有把步伐放慢一點,加以适當控制,而且繼續大躍進,這就使不平衡現象沒有得到及時調整,增加了新的暫時困難”,彭德怀指出,“浮夸風气較普遍地滋長起來”[3]毛澤東對彭展開了嚴厲的批判,作出《關於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把彭德懷以及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等人調離職位,將他們打成「彭黃張周反黨集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