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马丁

乔治·亨利·马丁爵士CBE(,1926年1月3日-2016年3月8日)是一位英国唱片制作人、编曲人、作曲人、指挥、音訊工程師及乐手。他广泛参与了披头士乐队每张原版专辑的方方面面,因此有时被称为“披头士第五人[註釋 1]。马丁被认为是史上最伟大的唱片制作人之一,在英国拥有30首冠军歌曲,在美国拥有23首。

乔治·马丁爵士

2006年摄于美國拉斯维加斯
幕后
国籍 英國
出生喬治·亨利·馬丁()
(1926-01-03)1926年1月3日
 英國倫敦伊斯林頓倫敦自治市霍洛威
逝世2016年3月8日(2016歲-03歲-08)(90歲)
 英國威爾特郡斯溫頓
职业唱片制作人、编曲人、作曲人、乐手、指挥
配偶茱蒂·洛克哈特-史密斯()
音乐类型摇滚流行古典音乐
演奏乐器雙簧管、钢琴、键盘、吉他
出道地点伦敦海布里
活跃年代1950年—2006年
唱片公司百代唱片、、苹果唱片
网站George Martin in Music
相关团体披头士乐队羽翼合唱團美国乐队希拉·布莱克傑夫·貝克马哈维西努乐队保罗·麦卡特尼

马丁受到了多个音乐风格的影响,包括科尔·波特约翰尼·丹克沃斯的风格。1947年至1950年,他在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学习钢琴和双簧管。毕业后,他到的古典音乐部门工作,随后于1950年加入百代唱片。1950年代早期,马丁与彼得·塞勒斯派克·米利甘等人合作,制作喜剧和新奇唱片

在长达近六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马丁活跃在音乐、电影、电视和现场表演等领域。他也在数个媒体公司担任高级行政人员,参与了多个慈善活动。1996年,为表彰他对音乐产业和流行文化的贡献,马丁获授爵士勋位。

生平

早年

乔治·马丁出生於霍洛威一帶的木匠家庭[1],在他六岁时家里买了一台钢琴,这激发了他对音乐的兴趣。八岁时,马丁说服父母让他去上钢琴课,在上了八节课后因为家人与钢琴老师的反对下停止了。二战爆发时,马丁就读于圣依纳爵学院,他曾在学院获得过奖学金,但这时学院因战争不得不疏散师生撤离,马丁和家人离开伦敦,来到韦林花园城,之后他在雷文斯本学校就读。

尽管马丁一直对音乐感兴趣,幻想自己成为下一个拉赫玛尼诺夫,但他最初并没有选择音乐作为一种职业[2]。他做过工料測量师,之后在英國陸軍部当临时职员,负责填写文书和沏茶[3]。1943年,17岁的马丁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的航空兵部队,成为了空中观察员和军官。他没有参加过任何一场战斗,战争就已经结束了,他于1947年退伍[4]。在新音乐促进委员会的成员西德尼·哈里森()的鼓励下,马丁用退伍军人补助金去市政厅音乐及戏剧学院学习。1947年至1950年,他在那里学习钢琴和双簧管,对拉赫玛尼诺夫、莫里斯·拉威尔科尔·波特的音乐产生兴趣。马丁的双簧管老师是玛格丽特·艾略特保罗·麦卡特尼日后女友简·爱舍的母亲)[5][6][7]。1948年1月3日,仍在就学的马丁与希娜·奇肖姆()成婚,和她育有两个孩子:亚力克斯和格雷戈里·保罗·马丁。他后来于1966年7月24日和朱迪·洛哈特-史密斯()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露西()和吉里斯·马丁[8][9]

Parlophone厂牌

Parlophone发行的披头士第一张LP(由马丁制作)

马丁毕业后在的古典音乐部门工作,然后在1950年加入百代唱片公司()。1950年至1955年,他是百代旗下厂牌主管奥斯卡·普洛伊斯()的助理。厂牌不受百代重视,只发行无关紧要的艺人作品[5][10]。普洛伊斯于1955年退休后,马丁接管了该厂牌,录制古典和巴洛克音乐、音乐剧初版卡司演唱和英国与爱尔兰的地方音乐[11][12]

马丁也制作了无数喜剧和新奇唱片。他的第一张热门唱片是皮特·乌斯蒂诺夫安東尼·霍普金斯的单曲唱片《》(《嘲笑莫扎特》)。百代原本不愿在1952年发行该唱片,但普洛伊斯坚持要他们给他年轻的助理马丁一个机会。50年代后期,马丁与彼得·塞勒斯合作了两张很流行的喜剧。第一张以10英寸黑胶唱片的制式发行,名叫《》(《塞勒斯精选集》);第二张于1957年发行,名为《》(《给摇摆塞勒斯的歌》)。通过和塞勒斯的工作关系,马丁结识了斯派克·米里根并成为了后者的好友,他是米利根第二次婚姻的伴郎[13]

和马丁合作过的其他喜剧演员有伯纳德·克里宾斯查理·德雷克特里·斯科特布鲁斯·弗辛斯迈克尔·本汀达利·摩尔夫兰达斯与史旺兰斯·珀西弗琼安·辛姆斯比尔·欧迪。马丁的工作成果改变了Parlophone厂牌的形象,从一个“悲哀的小公司”到一个非常赚钱的业务[14]

而1960年代早期,马丁还没有在榜单上获得成功时,他为加里·格里特录制过几首歌曲,格里特当时用了假名“保罗·瑞文”()。

披头士乐队

攝於1966年;與披頭四成員們討論音樂演出方式的馬丁(右二)。

在披頭四的經紀人布萊恩·艾普斯坦的會面下,1962年6月6日馬丁與披頭四首次見面並試聽他們的錄製歌曲[15],隨後馬丁挑選了《》作為他與披頭四首張合作的新單曲[16],該曲目發行後也成功擠上排行榜的前位。

與披頭四成員自行摸索樂器的經歷不同;馬丁有受過正式的音樂教育訓練,他在披頭四錄製唱片時常擔任提供另種角度表現手法的人士。如曲子《》中穿插的弦樂四重奏,便是出於馬丁的建議[17]。馬丁也負責曲目上的技術問題處理,像《》在最後完成的曲風;便是他與錄音室的音效工程師傑夫·艾莫瑞克將此曲最初的原始音調版本、與後來所改編的音調版本所混合出來的內容[18]

除擔任披頭四的唱片製作人外,一些披頭四的曲目馬丁也會擔任其中的鋼琴、鍵琴之類的樂器伴奏成員[19]。而披頭四的曲目《》在1967年6月25日的BBC實況節目《》中;是以現場節目演出的方式來進行錄製,當時馬丁也參與節目上幕後的錄製工程。[20]

後期活動

除披頭四外,马丁为许多其他音乐人制作过唱片。其中与披头士同时代的艺人有马特·莫罗希拉·布莱克加里和领跑者组合比利·J·克拉默达科达乐队四最乐队大卫和乔纳森乐队行动乐队。往後合作过的其他艺人还包括有国王歌手组合美国乐队[21]、吉他手傑夫·貝克约翰·威廉斯、六十年代的两人组爱德华之手加里·布鲁克尼尔·萨达卡、、乡村歌手肯尼·罗杰斯廉價把戲埃尔顿·约翰席琳·迪翁和的等等[22][23]

披頭四解散後,马丁曾制作了保罗·温特1972年专辑《》,专辑是在马萨诸塞州麻堡海德的海边租的房子里录音的。温特说,马丁教了他“如何把录音室用作一个工具”,并让他在放松的氛围中录音,与专业录音室的高压控制不同[24]。他也为英国非主流民谣摇滚乐队施泰克里奇制作了1974年专辑《》[25]。1979年,他与罗恩·古德温合作制作了一张专辑,专辑收录了約翰·盧特创作的《披头士协奏曲》。2010年,马丁成为了太阳之臂组合()首张硬摇滚专辑的执行制作人,太阳之臂是一个全明星项目,参与者有雷克斯·布朗潘特拉乐队贝斯手)、约翰·卢克·赫伯()、兰斯·哈维尔()和本·班克()[26]

1991年,马丁为險峻海峽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中的歌曲《》贡献了弦乐编曲并指挥了管弦乐队。1992年,马丁与皮特·汤申德合作制作了《谁人乐队的汤米》舞台剧。该剧于1993年在百老汇开演,在同年夏天发行了初版卡司的录音专辑。马丁作为专辑制作人获得了1993年的格莱美最佳音乐剧专辑奖。

1995年,他为埃尔顿·约翰专辑《》中歌曲《》编排了管弦乐,在马丁的AIR伦敦录音室录音。他也制作了埃尔顿纪念戴安娜王妃的歌曲《》,该曲在1997年9月在世界各地的排行榜上登顶[27][28]

去世

2016年3月8日晚,马丁在英国威爾特郡的家中在睡梦中去世,享年90岁[29][9]林戈·斯塔尔推特账号上发布了马丁去世的消息[30]环球唱片的发言人确认了他的死亡[31]。死因还没有公布[32]。马丁身后留下结婚近五十年的妻子朱迪·洛哈特-史密斯和四个孩子[9]

斯塔尔在发布马丁去世的推特中写道:“上帝保佑乔治·马丁,平静和爱献给朱迪和他的家人,爱你们的林格和芭芭拉。乔治会被怀念的,xxx。[30]西恩·列侬发推:“我很伤心,不知道说什么。[33]”其他回应此事的公众人物还有保罗·麦卡特尼、首相戴维·卡梅伦、工党領袖杰里米·科爾賓、美国歌手藍尼·克羅維茲、演员罗杰·摩尔和音乐人马克·朗森[34][35][36]

評價

马丁对披头士作品的贡献经常受到评论界赞扬,使他被称为「披头士第五人」[37]。然而,他对该说法不太认可,表示乐队助理兼演唱会随行人员尼尔·阿斯皮纳尔更符合这个称呼[38]

尽管马丁和许多其他艺人有过合作,有人觉得他过于关注披头士而批评他。霍华德·史特恩公开批评马丁在乐队的成功中占据了太多功劳,虽然该言论很快被其他人质疑,被认为“判断失当”[39]。披头士书籍作家西恩·伊更()认为马丁的“披头士第五人”形象已被“一些人过度炒作”[40]。喜剧演员凯文·埃尔顿在数个电视剧中讽刺了马丁的公众形象,包括《笑料一火车》和《这是凯文[41][42][43]

约翰·列侬淡化了马丁对披头士音乐的重要性。在1970年和詹恩·温纳的采访中,列侬说:“(迪克·詹姆斯)是另一个那种认为他们造就了我们的人。他们没有。我想听听迪克·詹姆斯的音乐,我想听听乔治·马丁的音乐,请给我播放一些吧。[註釋 2][44]”在1971年给保罗·麦卡特尼的一封信中,列侬写道:“当人们问我‘乔治·马丁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我发现你根本没有答案!这不是贬低他,这是事实。[註釋 3][45]”列侬写道,马丁把披头士音乐中的过多功劳归于自己。

奖项和荣誉

2007年的马丁。
  • 1964年奥斯卡奖 - 提名最佳配乐(电影《一夜狂欢》)[46]
  • 1967年格莱美奖 - 最佳当代专辑(作为专辑《》的制作人)[47]
  • 1967年格莱美奖 - 年度专辑(同上)
  • 1973年格莱美奖 – 最佳人声伴唱编排(作为歌曲《》的编曲者)
  • 1977年全英音樂獎 - 过去25年的最佳英国制作人[48]
  • 1984年全英音樂獎 - 杰出贡献奖[49]
  • 1993年格莱美奖 - 最佳音乐剧专辑(作为《》的制作人)
  • 2007年格莱美奖 - 最佳影视原声合辑专辑(作为披头士专辑《Love》的制作人之一,与儿子吉里斯·马丁共享)
  • 2007年格莱美奖 - 最佳环绕声专辑(同上)

1989年,位于美国波士顿的伯克利音樂學院授予马丁名誉博士学位[50]。1998年,他成为英国唱片业协会的年度人物。马丁于1999年被引入摇滚名人堂[51],于2006年被引入英国音乐名人堂。2002年的比利时弗兰德斯国际电影节上,世界电影原声学会授予了马丁终身成就奖。2004年,英国纹章院授予马丁个人纹章。他的纹章上有三只甲壳虫,一只家燕(英文名为“”)持有一只直笛,以及拉丁语提句“”(英文“”)[52]。2006年,利茲貝克特大學授予他名誉音乐博士学位[53]。2008年,都柏林大学学院文学历史学会授予他詹姆斯·乔伊斯奖[54]。2011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音乐博士学位[55]

马丁是少数几个在连续几个十年中制作出冠军唱片的制作人(19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其他取得这一成就的人包括菲尔·斯佩克特(19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昆西·琼斯(19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迈克尔·欧马蒂安(19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和吉米·吉姆与特里·李维斯(1980年代、90年代和00年代)[56][57]

註釋

  1. 尽管菲尔·斯佩克特是专辑《》的制作人,马丁监管了专辑的录音期。
  2. 原文:
  3. 原文:

参考资料

  1. Hunter Davis. . 商周出版. 2003年11月: 279頁. ISBN 986-124-045-4.
  2. 喬治·馬丁. . St. Martin's Press. 1994年10月15日: 17頁. ISBN 978-0-312-11482-4.
  3. 喬治·馬丁. . St. Martin's Press. 1994年10月15日: 18頁. ISBN 978-0-312-11482-4.
  4. 喬治·馬丁. . St. Martin's Press. 1994年10月15日: 25至28頁. ISBN 978-0-312-11482-4.
  5. Bob Spitz.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5年11月1日: 296頁. ISBN 978-0-316-80352-6.
  6. Bob Spitz.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5年11月1日: 438頁. ISBN 978-0-316-80352-6.
  7. 喬治·馬丁. . St. Martin's Press. 1994年10月15日: 18至25頁. ISBN 978-0-312-11482-4.
  8. . MusicianGuide.com.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3日).
  9. Jennifer Frederick、Mike Barnes. . 好萊塢報導.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9日).
  10. 喬治·馬丁. . St. Martin's Press. 1994年10月15日: 28至29頁. ISBN 978-0-312-11482-4.
  11. 喬治·馬丁. . St. Martin's Press. 1994年10月15日: 63頁. ISBN 978-0-312-11482-4.
  12. 喬治·馬丁. . St. Martin's Press. 1994年10月15日: 84至85頁. ISBN 978-0-312-11482-4.
  13. Maxine Ventham、Shelagh Milligan. . Robson. 2002年6月21日: 62頁. ISBN 978-1-86105-530-9.
  14. Bob Spitz.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5年11月1日: 297頁. ISBN 978-0-316-80352-6.
  15. Hunter Davis. . 商周出版. 2003年11月: 282頁. ISBN 986-124-045-4.
  16. Hunter Davis. . 商周出版. 2003年11月: 283頁. ISBN 986-124-045-4.
  17. . BBC. [2016年3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月2日).
  18. 傑夫·艾莫瑞克. . 博雅書屋. 2010年10月: 182至184頁. ISBN 978-986-6614-85-9.
  19. Ian MacDonald. . 1994年12月: 189至190頁. ISBN 978-0-8050-2780-8.
  20. 傑夫·艾莫瑞克. . 博雅書屋. 2010年10月: 259頁. ISBN 978-986-6614-85-9.
  21. 喬治·馬丁. . St. Martin's Press. 1994年10月15日: 246至247頁. ISBN 978-0-312-11482-4.
  22. . cdjapan.co.jp.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4月2日).
  23. Neil Strauss. . 紐約時報. 1998年6月18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月25日).
  24. Terry Breen. . 西北大學.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3日).
  25. . stackridge.net.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年8月26日).
  26. Michael Wright. . Gibson.com. 2010年2月5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6月22日).
  27. . BBC. 2010年8月31日 [2016年3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月15日).
  28. . BBC. 1999年10月11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0月1日).
  29. Andy Greene. . 滾石. 2016年3月9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9日).
  30. . Twitter.com. 2016年3月8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9日).
  31. . 雅虎. 2016年3月9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9日).
  32. Jennifer Frederick、Mike Barnes. . 時代. 2016年3月9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8月27日).
  33. Valerie Edwards. . 每日郵報. 2016年3月9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9日).
  34. . Twitter.com. 2016年3月9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6月11日).
  35. . Twitter.com. 2016年3月9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5月6日).
  36. . Twitter.com. 2016年3月9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6月11日).
  37. Katherine Rushton. . 每日電訊報. 2012年4月24日 [2015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5日).
  38. Chris Ingham. . Dorling Kindersley Ltd. 2009年: 236頁. ISBN 978-1-84836-525-4.
  39. .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2012年10月5日 [2015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4日).
  40. Sean Egan. . Robinson. 2009年: 117頁 [2015-08-01]. ISBN 978-1-84529-94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8).
  41. Gabriel Tate. . Time Out. 2013年2月8日 [2015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27日).
  42. Jack Seale. . 廣播時報. 2013年3月24日 [2015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0月16日).
  43. Tom Sutcliffe. . 衛報. 2013年3月18日 [2015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5日).
  44. . Imaginepeace.com. 2014年5月18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2日).
  45. Chris Willman. . Music.yahoo.com. 2012年10月9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0月19日).
  46. . Academy Awards Database.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月14日).
  47. . 葛萊美獎. 2012年1月10日 [2016年3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12日).
  48. . BBC. 1999年2月16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月15日).
  49. .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2月16日).
  50. . 1989年4月13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9日).
  51. . Rock Hall.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2月2日).
  52. . 紋章院. 2004年3月15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年8月27日).
  53. . 利茲貝克特大學. 2016年3月9日 [2016年3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23日).
  54. . Irish Independent. 2008年9月25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月2日).
  55. . 牛津大學. 2011年6月29日 [2016年3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30日).
  56. Fred Bronson. . Billboard Books. 2003年10月1日: 106至128頁. ISBN 978-0-823-07677-2.
  57. Joel Whitbur. . Record Research Inc. 2013年. ISBN 978-0-898-20205-2.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乔治·马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