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雷航空

以斯雷航空希伯來語)是一家以色列航空公司,以特拉維夫為基地。以斯雷航空以本·古里安國際機場、斯迪·多夫機場(Sde Dov Airport)、埃拉特機場、奧夫達國際機場(Ovda International Airport)和海法機場,經營來往北美洲歐洲亞洲的國內、國際航班及空中計程車,同時亦會擔運送VIP人員的航班[1]。以斯雷航空擁有大約350名員工[1][2],是繼以色列航空的第二大以色列航空公司,並表示會仿傚美國捷藍航空的方式來營運[3]

以斯雷航空
ישראייר‎
Israir


呼号
創立於1989年Kanfei HaEmek,1996年更名為「以斯雷航空」
樞紐機場本·古里安國際機場
斯迪·多夫機場
重點機場埃拉特機場
奧夫達國際機場
海法機場
机队数量5(+1訂購中)
通航城市13
公司口号「誰付出更多?」"Why pay more? - למה לשלם יותר?"
國家 以色列
总部以色列特拉維夫
重要人物Zohar Endelman (董事長行政總裁
Israel Ben Haim (總經理)
网站http://www.israirairlines.com
以斯雷航空的B757本·古里安國際機場

歷史

以斯雷航空於1989年成立,原名為Kanfei HaEmek,在1996年才更名為以斯雷航空,目前由甘丹集團擁有[4]。以斯雷航空先以北部的本·古里安國際機場、斯迪·多夫機場、埃拉特機場、奧夫達國際機場和海法機場為起步點,先營運國內航班;1999年開始執行國際包機航班,建立一個新的航線網絡,執行前往北美洲、非洲、歐洲和亞洲的航班。

2004年6月以斯雷航空開始提供前往紐約的航班,意味著以斯雷航空開始發展橫大西洋航線,此紐約航線在2008年9月13日終止了。2006年5月1日取得美國聯邦航空局的許可證[5],可以經營來往美國的定期航班。因為燃油貪格持續高漲及美元疲弱導致客量不理想,使該服務至2008年9月便終止了[6]

2007年初,以斯雷航空宣佈計劃在機上引入「空中摩西五經[7],以便猶太乘客能在機上祈禱。這是首家以色列航空公司在機上做這樣的事情,目的是為了吸引猶太教教徒乘搭,向對手以色列航空宣示不滿其在安息日飛行[8]。2007年末,有乘客控告以斯雷航空所提供的伸腳空間與所宣稱的有誤[9]

2008年初,受到以色列航空的航點限制解除後,以斯雷航空立即申請經營倫敦巴黎柏林莫斯科阿姆斯特丹羅馬布達佩斯拉斯維加斯邁阿密,當中有些航線目前已經是非定期航班[10]

2017年7月5日以色列航空旗下的Sun d'Or公司斥資2400万美元收购IDB Tourism持股的竞争对手Israir以斯雷航空100%的股份,IDB Tourism也将获得Sun d'Or 25%的股份

目的地

以斯雷航空的航點如下:

以色列
歐洲
泰國

機隊

截至2015年5月以斯雷航空機隊如下[11]

以斯雷航空機隊
機型 數量 訂購中 航線 備註
ATR 42-300 2 國內短程
空中巴士A320 3 1 國內和歐洲 小星球航空營運

2006年以斯雷航空取得紐約航權後,立刻與波音空中巴士公司商討添設新飛機以取代現有機隊,可能的機型包括波音787[12],最後與空中巴士簽定合同,添購A320飛機[13]。這是以色列航空史上一個里程碑,成為首家引入空中巴士飛機的以色列航空公司[14]。2008年4月以斯雷航空取得首架A330後,以取代濕租回來的波音767執行紐約航班[15]

重大意外

  • 2001年6月,一架ATR42在本·古里安國際機場降落時硬著陸導致飛機需要維修,事件中無人受傷,最後飛機被除役[16]
  • 2005年7月6日,一架滿載的波音767在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突然自行移動,與一架在跑道上的DC-8貨機十分接近,最後DC-8使用起飛推力才避免相撞,事件中最接近時兩者只隔45呎[17];機師回報指出DC-8在他們旁邊突然起飛。最後機師和部份高層職員在事件後被革職。
  • 2007年5月,一架測試中的以斯雷航空飛機在禁區內差點被以色列空軍F-16戰隼戰鬥機擊落[18];同月23日,一架以斯雷航空飛機因為機艙冒煙而在柏林進行緊急降落,事件中無人受傷[19]
  • 2008年7月,一架從埃拉特出發前往特拉維夫的飛機出現一個小破洞,該洞口是在本·古里安國際機場的機械員發現,經調查後發現是由以斯雷航空的職員所導致。該飛機的下一航班是飛往意大利,巡航高度約1萬呎,在此情型下若該破洞未能及時修補,飛機可能出現機艙減壓,甚至爆炸,導致傷亡[20]

参考資料

  1. . Israir Airlines. [2007-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9).
  2. . YnetNews. 2006-12-28 [2007-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6).
  3. . Hoovers.com. [2007-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4. . [2007-05-08].
  5. Mutzabaugh, Ben. . USA Today. 2006-06-17 [2007-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1).
  6. . Globes. 2008-08-06 [2008-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7).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7. . PR Newswire. 2006-12-27 [2007-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8. . Airline Business. 2007-01-03 [200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4).
  9. Ben-Zur, Carmel. . Haaretz. 2007-05-13 [2007-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5).
  10. . Globes. 2008-02-11 [200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9).
  11. . [2008-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12. . USA Today. 2006-06-08 [200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3).
  13. Krawitz, Avi. . The Jerusalem Post. 2006-12-21 [2007-07-20].
  14. . Port2Port. 2007-04-23 [2007-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15. Tal, Dalia. . Globes. 2008-03-20 [200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9).
  16. . Aviation Safety Network. [2007-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17.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7-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8-25).
  18. . Globes. 2007-03-21 [2007-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19. . The Jerusalem Post. 2007-05-23 [2007-05-24].
  20. . Ha'aretz. [2008-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