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危機

伊犁危機(1862年-1881年),是一場在清朝同治光緒年间爆發的邊境衝突的總稱,是次危機令清朝失去了外西北。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库车回民举事,此时清政府的西北官军主力正在平定陝甘回亂俄罗斯帝国则入侵新疆的塔城额尔齐斯河流域,于1864年10月強迫清廷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了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外西北。1864年年底,中亚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865年至1867年,阿古柏率领浩罕军队陆续消灭了天山以南各地的割據势力,在南疆地区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趁浩罕领导阿古柏在天山南路之际,出兵新疆伊犁地区,並攻滅伊犁蘇丹國;1877年,清政府平定新疆;次年派崇厚赴俄谈判收回伊犁问题;1879年10月2日崇厚擅自签定了《里瓦几亚条约》;按约中国仅收回伊犁河上游谷地,但丧失的主权甚多以遭到朝野的反对;1880年,清政府派曾纪泽赴俄修订条约;1881年2月24日,签定中俄《改订条约》,即《伊犁条约》。根据条约,沙俄归还伊犁,但割去了伊犁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区。

背景

1851年,清政府與俄羅斯帝國签订《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开放伊犁惠遠城、塔爾巴哈台與绥靖城貿易,俄國由此開始在新疆的權力擴張。 同治元年(1862年),由於聖山砍竹事件,陝甘地區爆發大規模回民起義,之後更帶動了同治四年同治新疆回變的發生。 1862年,由於俄國在中亞征服了浩罕汗國希瓦汗國大片國土,擁有足夠的實力和資源更進一步擴張。時任俄國西西伯利亞軍區二等參謀康斯坦丁·考夫曼提出入侵清朝的計劃,並上呈戰爭部,戰爭部長迪米德里·米柳京認同其主張,上書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提出讓軍隊偽裝成匪徒,進入國境搶掠人畜,乘機挑釁,待清軍反攻則發動大規模入侵,亞歷山大二世允許[1]

俄國亦資助哲合忍耶派等伊斯蘭新教教派,以對抗傳統的遜尼派(舊教)。馬化龍白彥虎等人均曾接受俄國援助,在當地回民武裝的幫助下,俄軍開始入侵新疆[2][3][4]

俄國干涉同治回變

俄羅斯帝國干涉同治回變
陝甘回變的一部分

渭河之戰
日期1863年3月26日-1864年7月26日
地点
结果
领土变更 清朝割讓帕米爾高原以北、唐努烏梁海以西的外西北地區予俄羅斯帝國
参战方
 俄罗斯帝国 清朝
指挥官与领导者
格拉希姆·科爾帕科夫斯基
瓦西里·謝羅夫
迪米德里·諾曼諾韋斯基
尼古拉·威里夫金
及其他本地回軍
恭親王奕訢
伊犁將軍常清
烏魯木齊都統額宸
烏里雅蘇台將軍明誼
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錫霖
伊犁參贊大臣明緒
巴里坤領隊大臣訥爾濟
援軍
札薩克卓哩克圖汗喇特那巴咱爾
葉爾羌參贊大臣景廉
兵力
第42、57步兵師及第2奧倫堡哥薩克騎兵師、第7哈薩克騎兵師。41個獨立營,第22、37、39、56炮兵旅,72個獨立偵察連,約26,000人[5] 新疆軍民120,000以上
蒙古援軍50,000[6][7]
伤亡与损失
1,070人戰死或失蹤[8] 戰役死傷不少於30,000人

戰前邊境衝突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二日(1862年5月26日)晚,俄軍首次越境入侵新疆西北部,遭到清軍撃退[9]。6月4日,俄軍強佔哈薩克草原邊境卡倫,伊犁參贊大臣明緒向俄國西西伯利亞總督請求退兵,俄國以平叛為由拒絕[10]6月20日及7月2日,兩軍分別在鄂尔果珠勒和歷坊開火[11],俄國駐大清國全權大使尼古拉·伊格那提耶夫,要求大清對俄兵之死賠償,並嚴懲擅殺俄兵之將士。恭親王奕訢拒絕,與伊格那提耶夫及伊凡·巴布科夫展開多次會談[12][13][14][15][16],沒有成果。1863年3月1日,雙方談判破裂,14日,俄方不接受恭親王提出之條件,指責清朝無力維持邊陲安定,宣布干涉同治回變。3月26日,俄軍入侵外西北,戰爭爆發[17]

兩軍戰略

同治三年二月初八(1863年3月26日),俄軍分四路入侵大清,由北至南分別為格拉希姆·科爾帕科夫斯基瓦西里·謝羅夫尼古拉·威里夫金迪米德里·諾曼諾韋斯基四部,分別為[18]:

博杰賈爾方面軍,北路軍之一,以格拉希姆·科爾帕科夫斯基為主將,從西北方向攻入,由博杰贾尔攻入寧邊城,攻打納拉克庫爾蘇,沿哈扎入據齋桑泊,目標為塔爾巴哈台,為北路兩軍主力。

奇沁方面軍,北路軍之二,以瓦西里·謝羅夫為主將,從西方攻入,由奇沁攻入額科托,轉往北攻打烏海,支援博杰賈爾方面軍,繞阿亞古茲直接攻打塔爾巴哈台,為北路軍支援部隊。

格根方面軍,南路軍之一,以尼古拉·威里夫金為主將,從西方攻入,繞巴爾喀什湖攻入格根,摧毀當地卡倫,沿耒特河西進(今哈薩克Budënnovskoye河),攻陷霍爾木勒後轉向南方,攻打博乐胡贾尔,扼住伊犁要道,再聯合南方的鄂尔果珠勒方面軍攻陷伊犁,為南路軍支援部隊。

鄂尔果珠勒方面軍,南路軍之二,迪米德里·諾曼諾韋斯基為主將,從西北方攻入,突破伊犁邊境重鎮鄂尔果珠勒,炮火武備為各軍中最強,繞鐵克利攻入歸德城,轉向東南轉抵伊犁河谷,目標為伊犁,為南路軍主力。

此戰略為時任參謀考夫曼提出,名義上以亞歷山大二世之弟尼古拉大公擔任決策者,前線實際總指揮為格拉希姆·科爾帕科夫斯基。軍隊分為兩路四個方面軍,北路軍戰略目標為塔爾巴哈台,南路軍戰略目標為伊犁。戰前俄軍保密恰當,並將召集士兵的行動,解釋為追剿俄國逃匪,如哈薩克人柯爾克孜人等叛亂份子。恭親王奕訢本人亦正忙於應對陝甘回變,忽略了俄軍入侵的可能性,導致清廷一開始並未察覺俄軍入侵,直至烏魯木齊都統額宸聯同明誼上奏[19],清廷才發現俄軍入侵。

清軍方面,以伊犁將軍常清為首,指揮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錫霖以下各軍。在俄軍入侵造成的混亂下,常清曾一度不知所終,因此北路塔爾巴哈台推舉烏里雅蘇台將軍明誼為總指揮,南方伊犁則由其堂弟明緒代伊犁將軍職,以抵抗俄軍。

俄軍突襲

大清同治二年五月十三日(1863年6月28日),由於奇沁回民響應俄軍入侵,殺守將邵光獻城,奇沁方面軍轉向攻打額科托,遭受守將楊繼率領六百兵民頑抗,布下埋伏襲擾俄軍,與俄軍展開了遊撃戰,纏鬥月餘至8月16日,終被俄軍擒殺,屍首掛於城門示眾。其他三路俄軍進展則較為順利,7月18日格根陷落,7月22日博傑賈爾陷落,7月23日鄂爾果珠勒陷落。俄軍開始第一階段攻勢,採取分化瓦解策略,煽動回民攻擊漢民,俄軍則攻打清軍,扶植新教回軍擴張勢力。 烏魯木齊都統額宸、烏里雅蘇台將軍明誼、巴里坤領隊大臣訥爾濟分別警覺到俄軍入侵,明誼上奏中更提及俄兵「勾結回寇」、「驅回民為兵勇,戮殺漢民」等事[19]。伊犁將軍常清以為匪兵越界上奏,並出兵收服鄂爾果珠勒,在杜念子堡洗馬鎮遭受俄軍埋伏全軍潰散,鄂爾果珠勒方面軍以先進的M1861後膛槍格爾尼科夫18磅野戰炮攻擊,使用燧發槍的清軍因武器代差死傷慘重,俄軍傷亡僅13人,清軍陣亡上千人。俄軍乘勢進兵歸德,常清再出兵應戰,又再大敗。只得不斷謊報軍情以避責,常清在俄軍追撃下一度失蹤,期間由伊犁參贊大臣明緒代職。北路則由各將推舉其堂兄明誼為總指揮。

清軍後撤

明誼接替常清後,用兵轉而保守,安排兵民後撤,同時與額宸聯名上奏俄兵入寇,請朝廷派兵來援。恭親王奕訢接報後,下令衛拉特蒙古的札薩克卓哩克圖汗喇特那巴咱爾、博勒果素等人率兵入援,當地清軍則固守關隘,逐步後撤。訥爾濟部以散兵壓制奇沁和格根方面軍,以便百姓撤離。葉爾羌參贊大臣景廉則在天山山脈另一側安置難民,穩定治安。但由於新湧入的難民缺乏謀生之術,導致仍產生漢回衝突,並且出現互相屠殺之零星事件。額宸則在支援北線清軍,使用較為新式的英國槍械確保清軍退路,保證了迪化補給線的暢通。9月4日,霍爾木勒農民哈木布哈提·艾爾木汗於8月19日率眾起義,殺害俄軍駐軍一百餘人,收復霍爾木勒,三天後即被俄軍屠滅。9月17日,訥爾濟部在哈布塔一帶被俄軍擊敗,清軍失去了費爾干納一帶地區,但此時常清重新歸還伊犁。10月22日,伊犁將軍常清以貪瀆之罪遭免,由明誼堂弟明緒代職。在11月初,北路俄軍已經迫近塔爾巴哈台,南路亦已距伊犁河谷不到50俄里,俄軍駐扎過冬。

圍攻塔城

同治三年正月十六日(1864年2月23日),北路兩路俄軍再度前進,合兵進抵庫什姆,撃敗額宸所部,額宸纏鬥多日,兵員死傷十之二三,軍潰,額宸率親兵向東北烏城子地區突圍,後抵額納達努爾敦山口向西退去,與明誼合兵。3月14日,俄軍進逼塔爾巴哈台,開始圍城。4月7日,蒙古、撒拉族,察哈爾額普特等兵五萬援兵到達新疆。當中蒙古土爾扈特部博勒果素率兩萬兵南進至塔爾巴哈台救援。喇特那巴咱爾則與景廉合兵北上茂敏,掃蕩親俄回軍。4月16日,俄軍在和布克賽爾之戰中大敗蒙古土爾扈特部、撒拉族、滿漢聯軍,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錫霖讓明誼突圍退至烏爾禾地區,保留清軍主力,由錫霖率軍殿後。錫霖率六千兵勇死守塔爾巴哈台地區逾兩月之久,由於俄軍炮火強大,錫霖下令棄守城池。擬定長期作戰方略,利用廣大空間和土地,拖延俄軍行進,而待清軍反攻。

4月17日,俄軍北路軍一萬餘兵隊會師,攻入哈拉布拉,清軍人數約六千左右,錫霖下令募集民兵兩萬,下令深挖壕溝,堵塞俄軍迂迴。謝羅夫指揮下俄軍分兵繞杜别克前進,錫霖及時堵截,4月22日,俄軍推進沙支爾、與廷,南林、狐店、拜格托別一線。錫霖下令撿俄械使用,在拜格托別炮台以兩門向英軍購買的20磅阿姆斯特朗砲向俄軍轟擊。為了嚴防俄軍突破,故意以壘壕層層相阻,俄軍不能突破,以火炮和清軍對射。在俄軍強大的火力下,清軍的陣線被一再壓縮。俄軍工兵營挖橫坑打入地道,錫霖退到乌拉斯台布防,挖斜溝抵禦俄軍攻入。同時縱火燒林,延緩俄軍進攻,因天氣潮濕,計謀不成。只得據守山崗和河緣一線,俄軍因地勢崎嶇,亦無法攻克。轉而往南掠奪塔城水草地,錫霖遣使向景廉等人求援。

5月3日,錫霖再度後撤,退至魏河一帶,清軍動員遜尼派舊教軍民背水一戰,而俄軍則由哲赫忍耶新教軍為主,指揮者為賽米爾汗·阿木哈達布哈提。錫霖前後相顧,既要對抗西方俄軍,亦要對付南方回軍。次日,景廉率兵急行軍趕至,大破回軍,斬首二千。喇特那巴咱爾到來後三人會商,指烏拉斯台已不可守,應退入關內。5月12日,三人上奏恭親王奕訢,奕訢下令三人「應戮力以盡己任」,指不可一退再退,長他人之志,滅自軍之威。在命令下達前錫霖決定會合額宸,退守加依勒瑪,主戰的景廉主張突襲俄軍,錫霖不許,兩人爭吵,不歡而散。喇特那巴咱爾調解,景廉在江格斯自率二千兵力迂迴俄軍後方,但並不作戰,用以牽制。5月21日錫霖以谷深且久旱為由,下令撤兵,回軍與額宸合兵。5月23日,額宸遣使斥責錫霖,並回稱「明公居心何在耶?若偏谷一失,恐南北兩道皆失,守不能守,戰不能戰,我等皆為刀俎鱼肉矣。」錫霖以缺水缺糧為由不可能堅持,仍下令撤軍。

5月26日,以逸待勞的俄軍乘機尾隨清軍入關,在收割農田的謝羅夫部亦回軍北上,清軍一退再退。額宸會合景廉一同制衡俄軍,騷擾但不接戰。6月1日科爾帕科夫斯基部四千俄軍因見到茶馬北道重鎮塔爾巴哈台的富裕,縱兵大掠。山西晉商商號的儲存的黃金和白銀被俄軍熔化後帶走。俄軍掠奪婦孺、茶葉、香料、堅果等。俄國將掠奪而得的資源分一部分予回軍,回軍因此勢力大壯,清軍潰敗產生的權力真空,更成為回軍在新疆迅速壯大的契機[20]。6月5日,喇特那巴咱爾和博勒果索打算乘俄軍搶掠軍紀混亂之時攻打俄軍右翼,但因俄軍火器精良,麾下騎兵死傷慘重。錫霖下令隨俄軍搶掠,清軍堅守不出,「莫惜財物,以圖後策。」喇特那巴咱爾支持,驅趕餘下百姓還塔城。

6月10日,俄軍在搶掠幾天後重新進圍塔城。錫霖不斷上奏求援,因同治新疆回變爆發,清軍不能支援。最近的友軍明誼所部剛陷於回變,分身乏術。而額宸和景廉在俄軍包圍圈外冷眼旁觀,不直接攻打俄軍,錫霖遣使斥責二人作壁上觀。二人指錫霖坐困空城咎由自取,不肯相救,錫霖與俄軍鏖戰十六日。6月26日,明誼得到劃界命令,重新接管指揮權。下令景廉、額宸一同發兵拯救錫霖。6月28日,清俄雙方停戰,北路戰事結束。

突襲伊犁

1864年3月4日俄軍諾曼諾韋斯基部再度推進,進抵伊犁河谷,據守霍爾木納。威里夫金部攻入蘆草溝,清軍訥爾濟以散兵分佈河谷抵擋俄軍月餘,俄軍不能攻入。諾曼諾韋斯基部轉而往西南方前進,攻陷伊犁周邊卡倫。明緒駐軍伊犁,並不干涉俄軍行動,只是將四萬守軍據守險要,等待援兵。俄軍逐步收緊包圍圈,訥爾濟部警覺,夜襲威里夫金部,搶奪器械,將俄軍引至拜斯鐵烈克(今霍城縣薩爾布拉克鎮拜斯鐵烈克村)。威里夫金部追撃,遭到埋伏,訥爾濟部射殺俄軍四百多人后退兵,為清軍少有之勝利。諾曼諾韋斯基部攻下重鎮博樂胡賈爾,訥爾濟沒有達成戰略目的,回軍伊犁。

4月21日,清軍在蒙古援軍的支援下,由明緒親自率領,出兵收復博樂胡賈爾。諾曼諾韋斯基部主動後退,前去攻打科帕克。明緒下令追擊,訥爾濟勸阻明緒,指俄軍有詐,認為堅守伊犁河谷,不該輕出。明緒不聽,堅持五萬軍隊盡出,訥爾濟請命另率一軍北進,牽制俄軍側翼,明緒從其言[21]。5月11日,明緒主軍在蘭干口遭到俄軍前后夾撃,爆發蘭干口之戰。死傷破萬,俄軍炮火齊發,五萬清軍則因人多勢眾動彈不得,明緒棄軍逃跑。俄軍以少圍多,對清軍進行單方面屠殺,清軍因驚恐萬分而人踩人。清軍因體會俄軍炮火差距而士氣全失。5月13日,訥爾濟部在伊延被俄軍威里夫金部截擊,訥爾濟邊戰邊退,利用地形之便痛擊俄軍,斃傷四百餘。

5月18日,俄軍威里夫金部尾隨訥爾濟乘勝攻陷海努克。訥爾濟不斷往東北方後撤以擺脫俄軍的追撃。5月26日,訥爾濟部退回伊犁,訥爾濟出言諷刺,明緒將其貶官。6月2日,俄軍扶植伊犁農民起義,並武裝阿奇木伯克邁孜木雜特萨德尔·帕力万等人為首的回軍。6月17日,俄軍針對伊犁河谷包圍形成,週邊回民城池紛紛降俄。俄軍挑動漢回仇恨,鼓勵回民反對大清。6月24日,回民起義充斥伊犁河谷,訥爾濟多次出軍鎮壓,無奈部下多為回民,不能有效鎮壓。 7月4日,俄軍再攻陷博樂胡賈爾,7月9日,俄軍與回軍全取伊犁河谷,回軍進抵伊犁城下,開始圍城。 7月26日,恭親王同意劃界之事傳至伊犁,俄軍同意停戰,戰爭結束。但清軍與回軍之戰鬥仍然繼續。

塔城割土

7月16日,伊格那提耶夫聯同外務大臣格爾尼洛夫與恭親王奕訢提出新一輪議和請求,恭親王奕訢提出修訂,表明不接受無理要求。由於大清並非「戰敗」,因此不需割地賠款。俄國方則指清軍沒有協助俄軍「平叛」,更殺傷俄軍,要求劃界和賠償軍費,奕訢拒絕,指俄國「匪徒」犯境造成人命損失,清廷反而應該向俄國索賠。但在俄國的連番威逼下,奕訢宣稱「該國如此強橫,若不早為完結,誠恐釀成不可收拾之勢。」,同意割土但不賠款。因伊犁陷於回變,奕訢授權明誼在塔爾巴哈台和俄方會談。1864年10月7日,大清由勘辦西北界事宜大臣明誼、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錫霖和塔爾巴哈台領隊大臣博勒果索代表,俄國由特命分界全權特使伊凡·巴布科夫、副使伊凡·扎哈羅夫,西伯利亞駐軍司令官格拉希姆·科爾帕科夫斯基代表,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重新劃界,割讓44萬平方公里土地予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帝國入侵伊犁

1870年8月,俄国出兵强占了新疆通往伊犁的咽喉要道穆扎尔特山。1871年5月,沙俄军队以“代收代守”为名分兵两路攻打伊犁,遭到了当地居民点抵抗。1871年7月初,沙俄完全侵占伊犁九城。

收复伊犁

俄国以“代收代守”为理由侵占伊犁,因至左宗棠收复新疆大部,则已经平叛,中俄开始进行交涉中国收回伊犁之事,而俄国则采取拖延之策[22]:235

1879年,代表清廷赴法国交涉之崇厚擅自签订《里瓦几亚条约》,中国朝野闻讯哗然,张之洞士大夫主战之情高涨,崇厚一度被令秋后问斩引起各国外交官之抗议和维多利亚女王之求情[22]:236。李鸿章邀请英国传奇军官戈登来华叙谈,而沙俄则派遣23艘军舰至中国炫耀武力[22]:236。新任对俄谈判代表曾纪泽决定在领土问题上寸步不让,商讨妥协于通商和赔款事宜;成行前,英国外交部向其保证称英国驻圣彼得堡大使馆会为其提供非官方协助[22]:236-237土耳其战争柏林会议已经造成俄国之经济萧条及外交孤立[22]:237

1881年,中国签订《圣彼得堡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全境及特克斯等地[22]:237

参考文献

  1. Константин Петрович фон Кауфман // Сибирский торгов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ежегодник 1913. Издание Д. Р. Юнг. Типография «Наш ве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1912 p.191
  2. 《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張中復:聊經出版公司,2001年p.137
  3.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Studies on Ethnic Groups in China)", Jonathan N. Lipma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February 1998) p.133, p.147
  4. Сушанло М., Дунганское восстание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ы XIX в. и роль в нем Бай Янь-ху, Фрунзе, 1959. p. 67-74
  5. Думан Л. И., Биянху — вождь дунганского восстания 1862—1877 гг., "Записки института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АН СССР", 1939. p. 68
  6. 《遠疆廣略·伊犁迪化科布多記》卷四
  7. 恭親王奕訢《奉上喻蒙古兩盟兵馬前往烏魯木齊助剿事》清軍機處建檔
  8. Думан Л. И., p. 93
  9. 奏為俄人逼近卡倫及派兵防堵預備援兵由
  10. 奏報哈薩克地方往年夏日應設卡倫地方已被俄國兵隊佔踞
  11. 奏陳豫籌邊防事宜
  12.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b/52.html
  13.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b/53.html
  14.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b/54.html
  15.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b/56.html
  16.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e/84.html
  17. Думан Л. И., p. 43-64
  18. Константин Петрович фон Кауфман // Сибирский торгов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ежегодник. Издание Д. Р. Юнг. Типография «Наш ве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1912 .162
  19. 奏为俄兵入寇情事
  20. Думан Л. И. p.133-134
  21. 魏光燾, 黃丙焜及楊調元,戡定新疆記 武功記一 章節四
  22. 徐中约. . 插图重校 第6版. 北京: 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2013-08. ISBN 978-7-5100-4955-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