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瓦几亚条约

《里瓦几亚条约》法語:[1]俄語:),亦称《崇约》[2][3]《中俄交收伊犁条约》[4][5],是1879年10月2日大清帝国俄罗斯帝国克里米亚里瓦几亚签订的条约,条约中俄国同意归还1862-1877年同治回乱期间在新疆占领的部分土地。虽然清军重新征服了新疆大部,但《里瓦几亚条约》却对中国极为不利,以至于清政府拒绝批准。进行谈判的大清使者崇厚被革职下狱。17个月后,两国改立新约,即《圣彼得堡条约》。

《里瓦几亚条约》

背景

18世纪50年代晚期,清朝在乾隆帝统治下从准噶尔汗国征服了新疆。然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末,中国的清朝走向衰落。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西北发生了同治回变,除了塔城之外,清政府的统治几乎在整个新疆地区瓦解。浩罕军队总司令阿古柏利用这次叛乱,占领了新疆大部分地区,并宣布自己为喀什噶尔埃米尔[6]

俄国在冲突期间保持着官方之中立,但是由于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其已经在新疆获得了大约9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此外,俄国突厥斯坦总督在1871年向伊犁河谷派遣了军队。表面上此举是为了在叛乱期间保护俄国公民,但俄国在伊犁首府伊宁大规模建设了基础设施。这是俄国控制一地区并在事后谈判承认其主权之典型战略。[7]

由左宗棠将军领导的清朝平叛始于1876年9月,结束于1877年12月,完全夺回了除了伊犁以外失去的土地[8]。在此期间,俄国承诺将所有被占领的土地归还给中国[9]

条约内容

条约由两个单独的协定组成。

边界条约

第一项条约包括十八项条款,并规定[10]

  1. 俄国将把新疆的一部分归还给中国,保留伊犁河谷西部和特克斯河流域,确保俄国能够进入新疆的南部地区;
  2. 在被归还的土地上,俄国将保留其在占领期间确立的任何财产权;
  3. 任何造反的回民都可以选择成为俄国公民,那些没有造反的人不会因为他们在造反期间的活动而受到惩罚;
  4. 俄国获得在新疆和蒙古开设七个新领事馆的权利;
  5. 俄国可以在没有关税的情况下在新疆和蒙古进行贸易;
  6. 俄国商人可以进入远至北京和汉口的贸易航线;
  7. 中国将支付500万卢布的赔偿金,以弥补俄国的占领成本和财产损失。

通商条约

第二个条约包含十七个条款,重点关注贸易物流,如税务问题、护照要求和认证程序,其总体效果对俄国商业利益非常有利,并代表了前所未有的进入中国内地的机会。另外还有一篇不相干的补充条款,重申了俄国在松花江上的航行权利。[11]

重新谈判

在谈判时,中国处于强有力的地位。左宗棠的军队还在新疆,人数远远超过剩下的俄国军队。此外,俄国刚刚缔结了俄土战争之和约,由此产生的《柏林条约》对他们并不有利。那场战争期间的军费开支也耗尽了俄国的国库,故中国政府官员闻条约之讯,为之愕然。[12]

清廷将此归咎于首席谈判代表崇厚,称他缺乏经验,过于急于回国[12][13]张之洞为此陈言:“俄人索之,可为至贪至横;崇厚允之,可为至谬至愚……必改此议,未必有事;不改此议,不可为国。”[14][15]1880年1月他回到北京后,崇厚被告发为叛国,被剥夺军衔和职务,并被投入监狱[16][17]。清政府下令处决崇厚[15]。清政府宣布将拒绝批准该条约,并敦促俄国重开谈判。俄国希望保留条约条款,但他们唯一的选择是冒险在新疆发动另一场战争,因为他们没有准备好参战,或者同意中国的要求。俄国明白,列强不会无视俄国执行未经批准的条约的企图,甚至将这些条件保密,俄国担心如果条约条款曝光,欧洲列强会代表中国进行干预。鉴于他们的财政状况以及伊犁对俄国的安全并非至关重要这一事实,他们同意讨论一项新的条约,但有一个条件:赦免崇厚并饶其一命。[18][19]几个月过去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仍然很紧张,双方都做好了战争的准备。中国派曾纪泽作为新的谈判代表。在北京的外国使节代表为崇厚求情,甚至维多利亚女王也亲自进行了斡旋。最后,在1880年8月12日,清廷宣布释放崇厚,恢复谈判。[20][21][22]

参见

参考文献

文内注记

  1. 条约的俄方文本以法语写就,见国立故宫博物院馆藏条约原文
  2. 许力维. . 历史学习. 2002, (2): 8-9 [2019-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3. 刘阁春.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 63-65 [2019-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4. 赵剑锋. .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 35 (4): 49-53 [2019-06-27]. doi:10.3969/j.issn.1009-1076.2016.04.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5. 赵佳楹.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1990, (1990): 56-66.
  6. Fields, Lanny B. . Limestone Press. 1978: 81 [28 June 2010]. ISBN 0-919642-85-3.
  7. Chen, Wei-hsing. (Microsoft Word). Research Quarterly (Taipei, Taiwan: National Palace Museum). 2009, 27 (1).
  8. Kim, Ho-dong.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76 [28 June 2010]. ISBN 0-8047-4884-5.
  9. Millward 2007, pp. 133–134.
  10. Paine 1996, p. 133–134.
  11. Paine 1996, p. 134.
  12. Millward 2007, p. 134.
  13. 徐中约 2013, pp. 235.
  14. Fairbank, John King; Liu, Kwang-Ching; Twitchett, Denis Crispin (编). . Volume 11, Part 2 of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Series illustrat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94 [18 January 2012]. ISBN 0-521-2202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15. 徐中约 2013, pp. 235-236.
  16. Paine 1996, p. 140.
  17. Anonymous. . S. Low, Marston & Company. 1894: 270–272 [22 February 2018].
  18. Anonymous. . S. Low, Marston & Company. 1894: 270–272 [22 February 2018].
  19. Paine 1996, pp. 140–141.
  20. 徐中约 2013, pp. 236.
  21. Anonymous. . S. Low, Marston & Company. 1894: 270–272 [22 February 2018].
  22. Giles, Herbert Allen. . Bernard Quaritch. 1898: 210 [22 February 2018].

参考文献

  • Millward, James A.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133–135 [22 February 2018]. ISBN 9780231139243.
  • Paine, S. C. M. . . M.E. Sharpe. 1996: 133–145 [22 February 2018]. ISBN 9781563247248.
  • 徐中约. . 插图重校 第6版. 北京: 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2013. ISBN 978-7-5100-4955-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