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權

何漢權BBSMH,現職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資深教育界人士,教育評議會主席,風采中學前校長及香港教育大學兼任講師。擁有教育文憑資歷,曾獲頒特區榮譽勳章[1]。2020年10月獲頒銅紫荊星章[2]

何漢權
国籍 中国香港
中国澳門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國立臺灣大學文學學士(歷史學系)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科碩士
职业教育評議會主席
風采中學前校長及
香港教育大學兼任講師

教育工作

何漢權早年在澳門成長,就讀澳門海星中學小學部。其母親曾於該校任教。[3]何漢權及後入讀澳門慈幼中學[4]。來到香港生活之後曾在九龍珠海書院中學部就讀預科[5]。他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他擁有20多年前線教學經驗,曾經擔任中國歷史科科主任、訓導主任、教務主任、課外活動主任及校長,其後擔任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院兼任講師。

教育建議

何漢權指出,中港兩地經濟日漸融合,香港應盡量吸納內地的年輕人,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到香港接受教育。並以「港人自費到歐美國家留學一樣」作例子,政府可以彷效,並建議政府讓部分成績較好的學校,開設以國際學校模式教學的「國際班」,變相為本地國際學校引入競爭。 [6]

對設立國民教育科的立場

何漢權曾表示國民教育科是將中國歷史科分件拆散,形同替中史「割脈」,更以「亡國論」形容相關香港教育制度改革[7]

對中國歷史科的立場

何漢權出席商業電台《政好星期天》節目時指出在歷史洪流中,有文革六四等不開心事件,但亦有改革開放等偉大的進程,認識歷史有助了解國家發展、國情、國學文化等,更可鑑古知今、建議將中國歷史列為高中必修科。部分青年較激進是出於不認同國家,作為老師會以歷史教育學生,讓其反思身份認同問題。[8]

社會服務

何漢權擔任教育評議會主席、香港電台節目顧問、海華基金會師鐸獎評審委員、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會長、博彩及獎券事務委員會委員、平和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團結香港基金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等。

言論、立場和特別事件

頒獎禮離場抗議

由於不滿退休香港行政長官當時涉及懷疑瀆職事件,當曾蔭權出席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頒獎禮時,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和創會主席曹啟樂即離場抗議,以陶行知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表示希望曾蔭權反思個人操守。[9]

父親節調查報告

何漢權建議父親與子女每天的溝通宜在15分鐘或以上,並多出席學校舉辦的親子活動,如家長日、陸運會等。立法父親有待產假能改善香港的家庭教育政策,而這絕非單單以僅以公務員作試點能做到的。新政府應盡快研究相應的對策,促進父親及子女的溝通。 [10]

爭取侍產假

何漢權指出,香港公務員已經實行5日男士侍產假,當局應盡快擴大至全港。他又引述,精神科醫生指近年女教師患產前或產後抑鬱症人數不斷上升,原因與懷孕時沒有親人陪伴有關。 [11]

參選立法會

何漢權於2008年曾參選立法會,角逐教育界議席,他表示支持2012年雙普選,以及要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專家調查小組,調查六四事件[12],最後,敗於民主黨張文光。4年後,何漢權再次參選,並於2012年7月18日正式向選舉事務處提交有效提名,繼續角逐教育界議席,結果再敗。

稱法國思想家名言過時

2017年9月甫開學就發生大學港獨橫額和民主牆風波,何漢權在節目《城市論壇》中表示對於法國十八世紀思想家伏爾泰的名言「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會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稱基於時代不斷改變,其名句已經過時,聲言不會擁護講港獨的權利[13],但他沒有提到自己反對港獨的立論為什麼,反對港獨與不支持其擁護自身言論自由權利的關係。

反對港獨

何漢權反對香港獨立的主張,曾經斥責港獨「醜陋」、「違國民核心身份」[14],支持警方取締香港民族黨、禁止該黨繼續運作,認為它帶來恐怖和不安,威脅國家安全,稱如果行使言論自由卻為別人帶來恐懼和不安,當局便要阻止[15]。他曾說「若年輕人認識國家歷史後,仍支持港獨,是對不起歷史。」[16],形容港獨對不起歷史、對不起先民,稱「香港與內地血濃於水……飲食習慣、語言文字是密不可分的。」[17]

當許智峯在校時曾剪其頭髮

香港香港島選區立法會議員許智峯在校時曾因頭髮長而被時任訓導主任、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剪頭髮[18]

文章結集

  • 「有教無懼」 (2000)
  • 「我也在乎」 (2001)
  • 「教育茶餐廳」(2010)
  • 「我是香港真本土」(2017)
  • 校長也上課

家庭

何漢權已婚,妻子彭幼婷,風采中學前校長。育有一女。[19]

參考資料

  1. . 團結香港基金 www.ourhkfoundation.org.hk. [2018-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2. . 文匯報. 2020-10-01 [202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5).
  3. 文灼非. .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08: 186. 我在澳門成長,跟老師辦工作坊時,我也向他們強調我的母校是澳門海星小學。‧‧‧‧‧‧因為我的母親在該校任教,不久,她便來港。
  4. 文灼非. .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08: 189. 但畢竟它是一所香港式的私校,讀書風氣跟慈幼和海星不能相提並論。
  5. 文灼非. .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08: 193. 當時中六、七不是30人一班,‧‧‧‧‧‧我要感謝珠海書院讓我有機會回校升學。
  6.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2-06/25/content_2989627.htm%5B%5D
  7. . [2012-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2).
  8. . 香港01. 2020-01-12 [2020-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9. 曾出席行政長官教學獎頒獎禮
  10. http://www.hkdailynews.com.hk/news.php?id=230731%5B%5D
  11. http://www.hkdailynews.com.hk/news.php?id=230734%5B%5D
  12. 何漢權挑戰張文光
  13. . 蘋果日報 香港. 2017-09-17 [2017-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6).
  14. . 香港商報. 2018-07-22 [2018-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2).
  15. . 852郵報. 2018-07-22 [2018-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16. . 眾新聞. 2018-08-05 [2018-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17. . 明報. 2018-08-23 [2018-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6).
  18. . 明報. 2017-1-17 [2019-06-11].
  19. . 東方日報. 2011-05-22 [2015-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8).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