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標準漢語汉语拼音:nǐ、IPA[ni˨˩˦]粵語:nei5[1]),是一個代名詞,中文的第二人稱

「你」的筆劃

詞義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

「你」是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用以称对方,多是指单个人,有时也指示若干人,如:你方。[2] 普通話及部份方言中,「您」為“你”的尊稱。此外,如果对方是女性,个别时候还会写成“”(在中國大陸不规范)。如果宗教辭令,指代「」,有時會寫成「祢」,以基督教最常見。

文言

“你”不存在于古代汉语中,康熙字典沒有收录该字。在文言中“你”用其他字眼代替:

  • 汝(古作女)、爾、若、乃、而等。這些字事實上皆與「你」為同源字,例如加上人字旁即為「」,发展到现代簡写成「你」(例如傳統漢字「」的對應簡化字就是「」)。汝、你在部份漢語方言仍然同音。
  • 閣下、子、公、台端、大駕等。多用於書面文。香港書面文或告示多用「閣下」,臺灣的公文書則用「台端」

各地同義用字

吴语:「侬」。

闽南语:用「汝」或「你」(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依各地腔調不同有lú、lí或lír(皆用台羅拼音)的讀法。[3]

膠遼官話:共存,分用於不同語境,不能混用。您,或恁,并不表尊稱,而是在不同語境中有“你們/你(們)的/你(們)”之義。

其他語言中的「你」

英文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或者

標準英語中,用“you”表示「你」,表达的可以是單數意义,也可以是複數意义。通常這個字之後都是一些複數詞,例如you are,但這項也不是一定。早期的英文則分為複數you單數則是thou

由於「you」可以是單數也可以是複數,故此各英文方言試圖修復這個問題以避免混淆。這通常是新增一個複數的字詞,例如y'all或者you-all、you guys、you lot(英國)、youse(蘇格蘭)、yous(英國利物浦)、youse guys、you-uns/yinz等等。在這些情況下,you不再是常用字詞。除了使用y'all的方言外,you guys是美國最常用的複數方式,甚至連白宮也在使用[4],可見其在美國中的高度使用性。

歷史

中古英語You是詞語“你”的賓格主格則是Ye。Ye是由古英語中的ge或ȝe演變而成的。

現代寫法

為了節省時間,有时部份人會將You寫成发音相同的字母U,例如How R U?(你最近如何?),這樣的簡寫已開始變得廣泛使用;但在正式的書信上,一般均不會使用這個簡寫,因為U不是正式的寫法。

荷蘭語

荷蘭語的「你」是,像英文,這既是複數又是單數。同時,jij(單數)及jullie(複數)都隨之出現了,但這兩個都是非正式的,u才比較正式、有禮的。

法語

法語中,作主语时的是表示眾數或者单数的尊称形式的“你”(或者“您”),而非尊称的單數則是用。作前置宾语时用(对应),而强调、单独指称或同位语时则使用(对应)。

德语

德语中,“你”分为非尊称和尊称两种,分别有四个格的变化。

主格 属格 与格 宾格
du deiner dir dich
你们(非尊称) ihr euer euch euch
您 /

你们(尊称)

Sie Ihrer Ihnen Sie

俄語

俄语的“你”的单数第一格形式为,复数为。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尊敬的“您”是用“你”的复数形式加首字母大写,也就是。由于俄语句子第一个单词也是需要首字母大写,因此必须通过上下文才能判断Вы是单数的“您”还是复数的“你们”。

  • Вы студент?(您是大学生吗?)
  • Вы студенты?(你们是大学生吗?)

波斯語

波斯語使用相同的方式,是正式的複數而是非正式的單數。

瑞典語

瑞典語的應該是複數,但通常作為單數使用,而正式的單數應該是。

日語

日語中「你」有許多稱法,此僅列出部分用法。表格越上方代表對他人越尊敬。

尊敬度 你們
中等 anata)彼方、貴男、貴女 anatatachi
kimi kimitachi)/(kimira
omae omaetachi)/omaera
kisama kisamatachi)/(kisamara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中的,「你」的主格為tú,賓格和與格都是te,奪格為ti。

參見

  • 漢語人稱代詞
  • 你 (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参考资料

  1.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 [2010年7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2月22日) (中文(香港)‎).
  2. . 汉典. [2010-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3. (PDF). 教育部. 2010-09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5-12).
  4. Rios, Delia M. . 西雅圖時報. 2004-06-01 [2007-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5).

你字是你好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