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山計劃

佳山計劃,又名「建安三號計畫」工程[1],地理位址約在花蓮港的北方,七星潭的南方,另有一部分在台東空軍志航基地猴子山。將原本岩性為大南澳片岩帶的某座山頭挖空作為中華民國空軍的後備基地,可防傳統飛彈直接命中。

據《中國時報》報導,中華民國國防部空軍總司令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榮民工程處於1981年派遣7人小組,考察奧地利、瑞士和瑞典等國後採取新式「新奧工法」(The New Austrian Tunneling method,NATM,新奧地利隧道工法),以旁邊岩石本身的壓力與重量,讓附近挖空的隧道相抵消,使佳山基地即使位處地質鬆軟不穩的花蓮,也能承受7級強震。

為保護佳山基地,中華民國國軍於花蓮、壽豐及崇德一帶建立導彈基地,並有完整的指揮管制、通信及情報系統、與彈藥庫、油料庫及小型醫院等戰備設施。除主體工程外,並有條長約2500公尺的跑道從附近的花蓮空軍基地直通山洞機庫。執行任務的戰機一接到出擊命令,重達8噸的鐵門便會在60秒內打開,讓戰機迅速直接進入跑道升空。

佳山基地以中央山脈為屏障,並與海側的花蓮空軍基地、海軍軍港互為倚靠,加上台灣中油在附近建有多個大型儲油庫,已成為台灣東部軍事防衛要塞。東部地下空軍基地對於空軍的作用,除了可提供西部戰機降落,同時可隨時支援澎湖與金門,保衛台北、基隆[2]

年表

  • 1985年1月,動工。
  • 1993年12月,基礎建設工程完工,至今全部工程耗費超過新台幣400億元。
  • 1996年,後又進行後續工程建設[2]

相關作品

參見

参考资料

  1. . 自由時報. 記者涂鉅旻. 2020-07-14 (中文(台灣)‎).
  2. . 風傳媒. 記者 華智豪. 2016-05-29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