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系列

传说系列(日版名:,英文版名:,,台湾旧译「」)是由南梦宫万代游戏(原南梦宫)持有的,以奇幻日式电子角色扮演游戏作品为主的跨媒体制作系列。游戏在2011年前由南梦宫传说工作室开发,现在由南梦宫万代开发。自超级任天堂平台首作《幻想传说》于1995年发行以来,系列已经有15部正篇游戏和诸多游戏续作,以及漫画动画广播剧等跨媒体作品。截至2020年,全系列的累計出貨量已達2386萬份[1]

传说系列
    类型角色扮演
    开发商南梦宫传说工作室(原狼组)(1995–2011)
    萬代南夢宮工作室(2012–)
    发行商萬代南夢宮娛樂
    主创五反田义治
    平台AndroidiOSGame Boy AdvanceGame Boy ColorGameCubePlayStationPlayStation 2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4PlayStation PortablePlayStation Vita移动电话任天堂DS任天堂3DS超级任天堂网页浏览器WiiXbox 360
    首作幻想传说
    1995年12月15日
    最新作罪紋傳奇
    2020年7月16日

    虽然系列作品间角色和故事互相独立,但游戏性、主题和高度奇幻的设定通常都是相近的。系列以日式动漫艺术风格,以及动作制战斗系统“線性動作戰鬥系統”(LMBS)形成特征。多位人物和系列形成了联系,如角色设计师藤岛康介猪股睦美,制作人馬場英雄和吉積信、富澤裕介,以及作曲家樱庭统。系列生父为五反田义治。

    大多数正篇有在西方國家本地化,但衍生作品基本只在日本发行。系列初期即有在北美地區發售,但从《仙乐传说》才开始在歐洲發行。评论多称赞系列战斗系统,但主要批评故事和角色。

    作品

    游戏

    传说系列从1995年首作面世以来,已15部正篇和多部衍生作品[2][3][4]。虽然正篇游戏都以“传说”命名,但游戏机制和主题各不相同[5][6]。传说作品通常在原作发行后都会移植到新平台,但这些重制版很少在日本外本地化[7]。2007年任天堂DS游戏《暴風傳奇》最初被视为正篇,但2007年被划为衍生作品[2][8]

    正篇

    发行时间轴
    1995幻想传说
    1996
    1997宿命传说
    1998
    1999
    2000永恒传说
    2001
    2002宿命传说2
    2003仙乐传说
    2004重生传说
    2005遗迹传说
    深渊传说
    2006暴风传说
    2007圣洁传说
    2008仙乐传说 -拉塔特斯克的骑士-
    薄暮传说
    心灵传说
    2009圣恩传说
    2010
    2011无尽传说
    2012无尽传说2
    2013
    2014
    2015热情传说
    2016狂战传说
    2017
    2018
    2019
    2020破曉傳奇

    系列以1995年超级任天堂游戏《幻想传说》诞生,该作引入并确立了传说系列的许多元素[9]。游戏到2006年才以Game Boy Advance版登录西方。游戏还移植于PlayStationPlayStation PortableiOS[10][11][12]。PlayStation有上有两部传说游戏首发:1997年的《宿命传说》,也最早在北美发行的作品[13];2000年的《永恒传说》,在西元2001年以《宿命传说2》为题发行[14]

    五部作品在PlayStation 2发行。《宿命传说》的直系续作《宿命传说2》于2001年发行,2007年发行日本PlayStation Portable版;PlayStation 2原版是唯一中文化的游戏[15],而双版本都未在西方发行[16][17]。《仙乐传说》在日本PlayStation 2和任天堂GameCube发行,其中GameCube版登陆北美和欧洲[18][19]。这是系列首部采用3D角色与环境的作品,也是首部在欧洲发行的作品[9][20]。《重生传说》于2004年发行[21],2008年移植到PlayStation Portable,尚未在日本外本地化[22]。《遗迹传说》和《深渊传说》皆于2005年在日本发行,并双双在次年北美本地化[23][24]。《遗迹传说》是首部且唯一由南梦宫内部团队“Project Melfes”开发的传说游戏[25],《深渊传说》则由《仙乐传说》团队开发,使用了相同的图形引擎[20]。《深渊传说》随后移植到任天堂3DS,在日本、北美和欧洲发行[26][27]

    圣洁传说》于2007年在日本任天堂DS平台发行[28],重制版《圣洁传说R》于2012年在PlayStation Vita平台发行[29];两个版本都未在西方发行[30]第七世代游戏机上的首款游戏是《薄暮传说》,对应Xbox 360平台,2008年在日本和北美、2009年在欧洲发行[31][32][33]。日本独占PlayStation 3移植版也于2009年发行[34]。《心灵传说》于2008年在任天堂DS平台发行[35],重制版《心灵传说R》于2013年在日本、2014年年在西方发行[4][36]

    第12作《圣恩传说》于2009年在日本Wii平台发行[37]。PlayStation 3移植版《圣恩传说f》于2009年在日本、2012年在西方发行[37][38][39]。系列15周年纪念作品《无尽传说》于2011年在日本PlayStation 3[40][41]、2013年在西方发行[42][43]。其直系续作《无尽传说2》是系列第14部正篇,于2012年在日本、2014年在西方发行[44][45][46]。第15部正篇《热情传说》2015年在全球发行[4][47],但故事被不少玩家批評,到2016年發售作為熱情傳說前傳的《緋夜傳奇》。4年後於2019年E3展發表正篇系列新作《破曉傳奇》,预定2020年在全球发行。

    续作与衍生作品

    系列有少量续作和大量衍生作品与子系列。《风雨传说》属于例外,由多名正篇创作人制作,是《圣洁传说》的先行者,这是衍生作品而非原作品[3][48]。直系续作有三部:《宿命传说2》、《无尽传说2》和《仙乐传说 -拉塔特斯克的骑士-[4]。《永恒传说》有一部PC平台衍生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永恒传说Online[49]。手机平台有多部跨界作品,如《Tales of Link》、Tales of Mobile系列、《Tales of Card Evolve》、《Tales of Kizna》和《群星傳奇》[50][51][52][53]。两部作品于日本PlayStation Portable平台发行:2009年的《对战传说》和2012年的《英雄傳奇 閃耀雙星[54][55]。世界传说是主要的衍生子系列,首作《世界传说 换装迷宫》于2000年在日本Game Boy Color平台发行[56]。只有《世界传说 光明神话》在西方发行[57]。另一子系列传说迷传说有两部作品,分别于2002年在PlayStation、2007年在PlayStation 2平台发行[58][59]

    相关媒体

    传说系列有扩展到广播剧、漫画和动画等媒体。多部传说游戏有改编原创动画录影带(OVA)和电视连剧续。《仙乐传说》OVA三集于2007年到2011年放映,后于2013年发布合辑[60]。《深渊传说》改编电视连续剧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播出[61]。《幻想传说》和《永恒传说》也有改编动画[62]。系列首部戏剧片是《薄暮传说》前传《薄暮传说 首鸣》于2009年在日本、2012年在北美上映[63]。《热情传说》的电视动画也处于制作期[64]

    系列还有书籍和广播剧作品。《幻想传说》有多张广播剧,包括2000年1月和3月发行的四张选辑[65][66]和2001年12月发行的独立广播剧[67]。《仙乐传说》也有七张讲述游戏剧情的广播剧[68]。《遗迹传说》的两张广播剧分别于2005年8月和9月发行[69][70]。《幻想传说》的漫画于2008至2009年间连载[71],《深渊传说》发售同年也有三卷改编漫画发行[72]。《仙乐传说》被小说化与漫画化[73]。《宿命传说》、《圣恩传说》和《无尽传说》也有此类改编作品[74][75][76][77][78]

    共通元素

    玩法

    传说系列属于电子角色扮演游戏系列。许多元素一作又一作的继承。系列最大特征元素是战斗系统“線性動作戰鬥系統”(LMBS)。它被视作每部正篇的支柱与基础,自首作《幻想传说》引入以来,多次强化或改动[79]。系统采用类似打斗的即时战斗系统,全然不同于《幻想传说》发售当时RPG主流的回合制战斗系统[9]

    游戏中引入的一些特色公认人气很高,从而在之后的作品中沿用,“自由跑动”(角色在战场自由移动的能力)就是一例.[80]。游戏轻度采用了回合制战斗元素:比如《宿命传说》和之后游戏采用的“连携容量”系统(角色可移发动多个技能)[40][80]。《遗迹傳奇》的战斗系统特意设计的和乱斗类似:团队称这是希望将乱斗和传说游戏的故事与等级机制结合[81]。角色多可使用奥义,即战斗中的特殊攻击[82]。玩家一般只能控制单一角色[83],但《宿命传说》和以后的一些游戏有多人选项[84][85][86]

    每作的战斗系统都有强化,并以特有的描述性名称表示:比如《圣恩传说》采用“风格切换”系统(角色可以在两类奥义中切换),《热情传说》采用“融合连锁”系统(人族角色和天族角色暂时合體並获得更强的戰鬥力)[87][88]。角色会获得“称号”,一些作品中给角色分配称号会赋予战斗加成[89]。正篇中,在世界地图或环境中移动遇敌时,会切换到专门的画面展开战斗。而《热情传说》战斗会直接在地图画面中展开[90]

    在大多传说游戏中,不同角色间会有戏剧和喜剧性的支线小品对话。这特色从《宿命传说》开始,而在英文版中大多被删去[91][92]。在英文GameCube版《仙乐传说》中,小品的配音被除去,但HD再版中收录了日版配音,因此也就保留了小品配音[93]。首个英文版小品全配音的作品是《薄暮传说》;也有《深渊传说》配音的计划,但因容量问题砍去[84]。料理系统也是常见的系统,这些游戏中角色可以制作料理回复体力,料理制作也有类似经验值的系统[94]

    主题、情节与角色

    传说系列著名的叙事主题是不同种族间的共存问题[4]。典例是大量探索种族主义主题的《重生传说》,编剧平松正树的灵感来自南斯拉夫的种族冲突[95]。根植围绕争议于信仰等主题的剧情角色是另一常见性质[96]。系列各作主题由系列制作人根据当前世界事件决定[97]。主题选择有助于指示游戏的名称:一旦主题确定,团队就会搜索各种语言寻找合适的代表词[98]。在2008年制作者访谈中,Gamasutra称各故事叙事“非常同质”,但受访者表示此观点源自这样一种事实:西方爱好者多未无日本文化阅历,因此看起来每作间非常相似。每部游戏都聘请各自项目的编剧,包括自由职业者和内部编剧。实弥岛巧是参与多个项目的编剧之一,编写了《仙乐传说》和《深渊传说》的故事[20]。故事主要设定在高度幻想的世界,制作人不选择阴暗或者科幻的设定[99]。采用现代设定,比一般作品跟阴暗的《无尽传说2》例外。确认称该方向为系列的一次性实验[97]

    在传说游戏中主角扮演关键角色,不完全原因是各做中都需要他们来描述主题[97]。《深渊传说》尝试冒险最开始不讨喜的异端主人公[100]。团队为了提升目标群年龄限制,在《薄暮传说》中采用更成熟的主人公[20]。《無盡传说》除了男主人公裘德·马西斯外,还初次采用女主人公米拉·麦克斯韦,虽然当时称没有创作单女主人公游戏的坚实计划[101]。让玩家在角色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是另一高优先考虑[102]

    专用语

    系列中会用独特的专用语指代游戏。2007年吉積宣布将传说游戏分类“旗艦作品”和“护航舰作品”两类[2]。“旗艦”概念上為“正統新作”,“护航舰”则对应“衍生作品”。两类游戏的内部差别是,“护航舰作品”不为旗艦游戏提供灵感,而是借鉴它们最受欢迎的元素[4]。游戏多有“特有種類名稱”,基本为概括游戏总主题的解释性标题或短语,如《永恒传说》的是“永遠和羈絆的RPG”。据吉积称主要原因是,不应将传说系列当做开发团队创作的角色扮演系列,而应是“角色的扮演游戏”——玩家不将游戏角色当做化身,而是了解并看着他们成长:种类名表示将他们与其他角色扮演游戏相区别[100]。然而这些术语在英语本地化版中大量除去。重制或移植版也有专用语:“R”代表“重制”()或“重新想象”(,出现于《心灵传说R》),而《圣恩传说f》中的“F”表示“未来”(),指代游戏增加的故事内容[103][104][105]

    开发

    历史

    系列初代游戏《幻想传说》改编自游戏编剧兼主程序员五反田义治的未出版小说《幻想传说》()。在编写游戏故事中,遗弃或改编了几个原小说元素[106][107]。游戏1986年建立的独立游戏开发工作室由狼组开发[108]。因原雇主日本通讯网络能力糟糕,多名狼组成员寻求独立的游戏发行商。在和艾尼克斯协定未果后,他们和南梦宫(现万代南梦宫)签订了发行合同[109]。超级任天堂版《幻想传说》开发周期陷入困境,狼组和南梦宫就许多创意产生分歧[110]。分歧导致大部分狼组成员在游戏开发后离开建立新公司tri-Ace,即星之海洋系列的开发商[110][111]。留下来的成员继续开发传说系列游戏[110]

    工作室一直独立,直到2003年被万代南梦宫吸收后易名南梦宫万代工作室[108]。万代南梦宫、日本通讯网络和系列总监菊池荣二分别持有工作室的股份。2006年南梦宫买下了通讯网络的股份,再之后又买下了菊池的,从而完全控制工作室[112][113]。2011年中段的财政报告显示南梦宫传说出于严重财政困难,有2011万美元债务,同时报告上一财年亏损[114]。同年11月母公司正式宣布吸收工作室[115]。在南梦宫传说被吸收后,原系列品牌管理人马场英雄被指定担任系列制作人。他曾担任过原版《心灵传说》制作人[116][117]。同时吉积信担任总系列制作人,他参与过《宿命传说》和《圣洁传说》等多部游戏的制作[48][114][118]

    艺术设计

    系列采用模仿竞争动漫的卓越艺术风格[9]。马场称,当制作团队决定主角的故事、个性和环境后才创作角色设计。此外画师可以用自己的想象,但也会被要求修改着装细节和面部表情[119]。漫画家藤岛康介是系列主设计师之一。他从《幻想传说》就开始参与角色设计,此后他还为《深渊传说》、《薄暮传说》和《无尽传说》等作品设计角色[9][120][121]。另一名设计师猪股睦美从《宿命传说》参与设计,他参与了《永恒传说》、《重生传说》和《无尽传说》等设计[9][122]。第三名长期设计师是奥村大悟,他为《无尽传说2》和《交響曲傳奇 拉塔特斯克的騎士》设计角色[123]。其他设计师还有中澤一登(《遗迹传说》)[124]、木村浩一(《无尽传说2》)和岩本稔(《热情传说》)[125][126]。游戏世界和角色的艺术设计风格从卡通渲染动画(《薄暮传说》)到写实风格(《无尽传说2》)不一[84][125]。作品的艺术风格由开发者依主题和故事决定[102]

    游戏有动画过场,同时制作团队为提升玩家第一印象而将之视为重点。系列力避一般动漫的夸张等修饰、以及作品间的常见叙事元素[5]。《宿命传说》是首部采用这种过场动画的作品[127]。除了《无尽传说》和《无尽传说2》外的过场由Production I.G制作;为了展示系列的新艺术方向,这款游戏的动画交由Ufotable制作[102]。制作团队作为实验,发行了两种任天堂DS《心灵传说》版本,其一采用Production I.G的传统动画,其二采用Shirogumi公司的计算机成像(CGI)过场。结果显示在爱好者群中CGI过场比动画过场冷门[128][129]

    技术与开发团队

    游戏引擎通常由内部开发:列举的理由包括外包开发的问题。在《薄暮传说》前,开发以项目为基础进行,为每部作品制作新开发工具和引擎。因为支出增长,开发过程改编,并朝使用更易用引擎方向简化[20]。工作室分为两支团队,宿命团队开发《宿命传说》等2D作品,仙乐团队开发3D作品[20]。在公司内部,除了一些核心人员,两个工作室有分别重大[20]。在2011年南梦宫传说被合并前,大部分主要传说游戏都由他们制作[115]。由万代南梦宫内部开发的《遗迹传说》和Alfa System开发的《純真傳奇》是兩個重要例外[130][131][10]。Alfa System還開發了許多掌上機衍生作品[20]。在南夢宮傳奇被萬代南夢宮合併後,原團隊和職員在成立新內部開發工作室萬代南夢宮工作室時重組[132]

    音樂

    傳奇系列主要作曲人是櫻庭統。他早在《幻想传说》就参与作曲,此后作为自由作曲家的他为几乎全部正篇谱曲[133]。樱庭统标志的乐风在他大多数传说配乐上体现[134]。他还频繁和作曲家田村信二合作[133]。在樱庭统未参与的游戏中,《遗迹传说》由内部作曲家椎名豪作曲[135],《純真傳奇》由中村和宏配乐[136]。樱庭和椎名合作为《热情传说》配乐[137]。系列许多游戏的主题曲采用不同日本歌手的授权歌曲,歌手包括Garent Crow(《永恒传说》)、Deen(《遗迹传说》、《心灵传说》)、Kokia(《純真傳奇》)、滨崎步(《无尽传说》、《无尽传说2》)等[138][139][140][141]。许多早期游戏英文化版删去了主题曲,比如《仙乐传说》用管弦乐版替换了主题歌[142][143]。最早采用日版主题曲的西方版传说作品是《薄暮传说》[144]

    本地化

    傳奇系列游戏只有PlayStation 2版《宿命传说2》有官方中文版。马场在2012年的采访中表示“目前尚无任何‘亚洲在地化’的计划”[15]

    多部传说作品,特别是大多衍生作品,没有在西方本地化或仅在北美發行:前者如正篇中的《重生传说》和《純真傳奇》,後者如《遗迹传说》[22][30][145]。马场在2013年表示,正篇比衍生作品本地化优先度高。此外他还称,本体化团队有限,他们需要“挑选”在西方发行什么游戏[53]。西方版《永恒传说》名为“宿命传说2”,原因是潜在的商标冲突和充分利用《永恒传说》的知名度[14]。万代南梦宫计划《热情传说》的西方版和日版同年发行[47]。做出此决定乃因《无尽传说》和续作的推延发行,以及西方爱好者对此的反应[88]。爱好者亦有民间翻译,如原版《幻想传说》和《純真傳奇》[10][30]。虽然爱好者强烈要求西方版加入日本配音,但授权问题多制约了万代南梦宫[97]。手机游戏因是和日本专用手机开发商合作,其本地化也被置于低优先度[98]

    译名

    傳奇系列正編第一作《幻想传说》()由於劇情含有時間旅行,因此在台灣發售時,被譯作“時空幻境”,而在第二作《宿命传说》()發行後,劇情雖無時光旅行,但被當做系列作,譯成“時空幻境2”,而在第三作《永恒传说》()發售後,台灣對此作則有“時空幻境3”與“永恆傳奇”兩種不同的稱呼,但基本上仍以稱呼“時空幻境3”的人佔多數,到了系列第四作《宿命传说2》()發售後,由於劇情延續於《宿命传说》,無法再被譯作“時空幻境4”,故隨原始名稱譯作“命運傳奇2”,此後發售的正編系列作亦是對原始名稱進行中譯,不再有“時空幻境”的譯名,而在這之前發售第二、三作也開始被人稱做“命運傳奇”、“永恆傳奇”;“時空幻境2”、“時空幻境3”變成只是少數人的稱呼,至於第一作的中文譯名仍以“時空幻境”為主流稱呼,也有称呼“时空幻境 幻想传奇”的,但並未隨原始名稱改稱做“幻想傳奇”[15]

    评价与影响

    系列自诞生以来一般都销量良好。系列销售主力在日本:2007年时销量87%在日本、8%在北美、3%在欧洲、2%在中国大陆。当时最畅销的作品是《仙乐传说》(GameCube版95.3万,PlayStation 2版48.6万),《宿命传说》(PlayStation版110万),《无尽传说》(PlayStation 3版100万)和《宿命传说2》(PlayStation 2版97.7万);该销量不计手机游戏和在线游戏[146][147]。系列的成功还促进了对应游戏机的销售:《薄暮传说》登陆Xbox 360让该主机在日本首次卖完,同样因为对于目标受众,次世代主机销售前景渺茫,南梦宫决定为PlayStation 3开发《热情传说》[4][148]。到2013年12月时,系列已经在全球100个地区出货1600万套[147]

    虽然传说系列在英文区一直难受瞩目,但在日本被视为最庞大的角色扮演游戏系列之一。1UP.com的杰里米·帕里什在2001年称,传说系列在日本仅次于最终幻想勇者斗恶龙,是第三大RPG系列[149]Gamasutra布兰登·谢菲尔德同样称,“虽然系列没有最终幻想在西方或勇者斗恶龙在日本那样的文化蕴藏,但仍然是全球非常流行的品牌”[5]IGN的Anoop Gantayat称就销量而言,传说是第三大日式角色扮演游戏系列[150]。系列《宿命传说》和《遗迹传说》等作品可以和街头霸王等格斗或乱斗游戏比肩[9][83][151][152][153]GameTrailers专门以《圣恩传说》为例,称線性動作戰鬥系統是五大顶尖JRPG战斗系统之一[154]。故事和角色多获西方褒贬两极的评价:《遗迹传说》、《深渊传说》和《无尽传说》的评价从褒贬不一到积极[153][155][156][157][158][159][160][161][162],《仙乐传说》和《圣恩传说》等则蒙受批评[163][164][165][166][167][168]。对这些游戏和《遗迹传说》的批评是故事可以猜到或老生常谈[155][164][167]。系列几部游戏的图形也获得分化的评价,如《宿命传说》、《永恒传说》、《圣恩传说》和《无尽传说》[89][161][169][170]

    随着2013年的《仙乐传说 同律包》的发行,馬場称《仙乐传说》是系列到当时在西方最成功的作品,虽然系列主要目标受众仍在日本[171]。而马场在早期采访中称,为保持系列清新、同时在每作中沿用基本元素,系列幕后团队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开发[5]。美国玩家对《仙乐传说》的积极反响影响了之后各个团队的游戏开发[20]。制作经理丹尼斯·李在2014年表示,系列自《仙乐传说》发行后知名度开始上升。南梦宫万代作为回应,注重将更多作品引入西方。他们关于未来开发或发行什么作品的研究,大多数都围绕在游戏大会和特别活动中,和传说系列爱好者直接对话展开[172]

    参考文献

    1. https://www.bandainamco.co.jp/cgi-bin/releases/index.cgi/file/view/10032?entry_id=6970
    2. . Nintendo DS Creator's Voice.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4).
    3. . GameSpot.com. 2006-10-26 [2012-08-23].
    4. Robson, Daniel. . IGN. 2014-06-26 [2014-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1).
    5. Sheffield, Brandon. . Gamasutra. 2012-11-02 [201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6. Fahey, Mike. . Kotaku. 2013-08-06 [201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7. Carter, Chris. . Destructoid. 2014-02-21 [201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8. . Famitsu. 2006-06-20 [201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9. PlayStation Access. . YouTube. 2013-08-09 [201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10. Bozon, Mark. . IGN. 2006-02-21 [2012-08-18].
    11. Alfonso, Andrew. . IGN. 2006-09-12 [2012-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5).
    12. Nelson, Jarad. . Touch Arcade. 2014-07-07 [2014-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13. . Rpgfan.com. [2012-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7).
    14. . IGN. 2001-06-08 [2013-06-19].
    15. . [2015-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1).
    16. IGN Staff. . IGN. 2002-12-02 [2012-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0).
    17. Gantayat, Anoop. . IGN. 2007-02-15 [2014-08-13].
    18. Massimilla, Bethany. . GameSpot. 2004-06-25 [2012-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19. Niizumi, Hirohiko. . Gamespot. 2004-06-30 [2014-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20. Nutt, Christian. . Gamasutra. 2008-08-26 [2014-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2).
    21. . IGN. 2004-12-16 [2013-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22. McElroy, Justin. . Joystiq. 2007-07-20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2).
    23. . IGN.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0).
    24. . GameSpot.com. 2006-10-10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25. Gantayat, Anoop. . IGN. 2004-12-09 [201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6).
    26. Gantayat, Anoop. . Andriasang.com. 2010-09-29 [201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4).
    27. Brian. . Nintendo Everything. 2012-07-12 [2013-06-10].
    28. . Ds.gamespy.com. 2007-12-03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0).
    29. . Rpgfan.com.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30. Name *. . Technologytell.com. 2012-01-17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8). 已忽略文本“GamerTell” (帮助)
    31. Gantayat, Anoop. . IGN. 2008-08-07 [2014-08-13].
    32. . Bandai Namco. [2014-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9).
    33. Bramwell, Tom. . Eurogamer. 2009-03-25 [200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2).
    34. Goldman, Tom. . Escapist Magazine. 2009-09-09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35. Spencer. . Siliconera. 2012-02-22 [2012-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30).
    36. Eisenbeis, Richard. . Kotaku. 2012-12-22 [2014-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5).
    37. Gantayat, Anoop. . Andriasang.com. 2010-09-07 [201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38. Clements, Ryan. . IGN. 2012-03-20 [201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0).
    39. . Namco Bandai Games. 2011-05-16 [2012-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40. Kamen, Mat. . IGN. 2013-06-07 [2014-07-24].
    41. Gantayat, Anoop. . Andriasang.com. 2011-05-29 [2013-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4).
    42. Romano, Sal. . Gematsu.com. 2013-04-05 [2013-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8).
    43. . Namco Bandai Games Europe. 2013-04-11 [2013-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4).
    44. Ishaan . 2 June 2012 . 10:13am. . Siliconera. 2012-06-02 [2012-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45. Spencer . 9 August 2012 . 1:48am. . Siliconera. 2012-08-09 [2012-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5).
    46. Romano, Sal. . Gematsu. 2013-07-06 [2013-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47. Romano, Sal. . Gematsu. 2014-06-18 [201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8).
    48. . Famitsu. 2008-08-03 [2014-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3).
    49. Ferris, Nick; Beck, Adrienne. . RPGamer. 2005-09-12 [2014-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5).
    50. Gera, Emily. . Polygon. 2013-08-01 [201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51. . Bandai Namco, Official Website. [2014-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52. . 2014-02-17 [2014-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53. Kai, Cheng. . Siliconera. 2013-10-25 [2014-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54. . PSP Hyper. 2009-05-14 [2009-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8).
    55. Ishaan . 23 February 2012 . 8:30am. . Siliconera. 2012-02-23 [201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56. Gifford, Kevin. . 1UP.com. 2010-03-17 [2015-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3).
    57. . GameSpot.com. 2007-07-17 [201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58. . GameSpot.com. 2002-01-31 [201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59. . GameSpot.com. 2007-06-28 [201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60. . Anime News Network. 2013-06-01 [201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61. . TV-TOA.com. [2008-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7) (日语).
    62. . Anime News Network. 2008-06-16 [2014-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63. . Anime News Network.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5).
    64. . Anime News Network. 2014-05-31 [2014-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5).
    65. . VGMdb. [201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66. . VGMdb. [201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67. . VGMdb. [201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68. . Namco Bandai Games. [2012-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日语).
    69. . VGMdb. [201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70. . VGMdb. [201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71. MAKOTO2号. . 角川書店. 2009. ISBN 978-4-04-715232-8 (日语).
    72. . Anime News Network. 2009-04-03 [2009-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73. . Namco Bandai Games. [201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日语).
    74. . VGMdb. [2013-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75. . Namco Bandai Games. [2012-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5) (日语).
    76. . Namco Bandai Games. [2012-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5) (日语).
    77. . Namco Bandai Games. [201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7) (日语).
    78. . Namco Bandai Games. [201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0) (日语).
    79. Mackey, Bob. . 1Up.com. 2013-01-21 [201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80. Sato, Yoshi. . Gamasutra. 2009-09-03 [201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81. Adams, David. . IGN. 2005-12-07 [201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82. Kreinberg, David. . RPGSite. 2014-06-30 [2014-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9).
    83. Liu, Abraham Ashton. . RPGFan. 2007-08-02 [2013-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84. 1UP Staff. . 1UP.com. 2008-04-16 [2014-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6).
    85. IGN Staff. . IGN. 2001-07-13 [2014-08-12].
    86. Soujirou, Seta. . RPG Fan. [2014-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87. Fuller, Alex. . RPGamer. [2014-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0).
    88. Robson, Daniel. . IGN. 2014-06-26 [2014-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8).
    89. Grayson, Nathan. . Joystiq. 2012-03-16 [201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90. Romano, Sal. . Gematsu. 2014-07-24 [2014-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2).
    91. Andreas, San. . Real Otaku Gamer. 2011-04-21 [201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92. . Gamer Escape. 2013-12-19 [201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30).
    93. Eisenbeis, Richard. . Kotaku. 2013-11-08 [201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94. Motok, Oliver. . RPGamer. [2014-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9).
    95. . Namco Bandai Books. 2005-01-31: 466. ISBN 978-4-902372-05-2 (日语).
    96. Spencer. . Siliconera. 2013-12-24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3).
    97. Chun, Simon. . RPG Site. 2013-10-11 [2014-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98. Robertastic. [Tales of: Our Interview with Producer Hideo Baba]. JPGames.de. 2013-11-04 [2014-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8).
    99. Ferdjani, Isshak. . PlayStation Blog. 2014-08-14 [2014-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1).
    100. Laura. . Siliconera. 2011-06-23 [201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1).
    101. Romano, Sal. . Gematsu. 2012-10-16 [2014-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102. Joscelyne, Svend. . Spong.com. 2011-12-16 [201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103. Shreier, Jason. . Kotaku. 2013-04-05 [2014-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104. Romano, Sal. . Gematsu. 2012-01-25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2).
    105. Spencer. . Siliconera. 2010-08-02 [2014-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106. Tales of Chronicle: Tales of Series 15th Kinen Official Settei Shiryoushu (Namco Bandai Games). 2011-03-14: 190. ISBN 4-902372-34-7 (日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07. Tales of Chronicle: Tales of Series 15th Kinen Official Settei Shiryoushu (Namco Bandai Games). 2011-03-14: 253. ISBN 4-902372-34-7 (日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08. Goulter, Tom. . GamesRadar. 2011-11-21 [2014-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109. Villner, Pär; Schaufelberger, Fredrik. . Level (Sweaden). September 2009, (29): 44–59 (瑞典语).
    110. . RPGamer. [2012-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4).
    111. . Nintendo Life. 2009-04-09 [2012-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0).
    112. Niizumi, Hirohiko. . Gamespot. 2003-03-31 [2014-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113. Brown, Nathan. . Edge. 2011-11-21 [2014-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1).
    114. Ashcraft, Brian. . Kotaku. 2011-06-21 [201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5).
    115. Eisenbeis, Richard. . Kotaku. 2011-11-21 [2014-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5).
    116. Nakamura, Toshi. . Kotaku. 2012-09-19 [2014-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3).
    117. Famitsu. . Famitsu. 2008-07-18 [200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4).
    118. . Bandai Namco Games. 2013-12-12 [2014-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9).
    119. Romano, Sal. . Gematsu. 2012-05-02 [2014-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120. Gantayat, Anoop. . IGN. 2003-08-04 [2013-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0).
    121. Gantayat, Anoop. . IGN. 2005-08-25 [2013-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122. Spencer. . Siliconera. 2013-05-18 [201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123. Kris. . Siliconera. 2013-10-17 [201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8).
    124. Gantayat, Anoop. . IGN. 2005-02-18 [201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3).
    125. Parish, Jeremy. . USGamer. 2013-09-19 [2014-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126. Romano, Sal. . Gematsu. 2013-12-12 [2013-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8).
    127. Chris Johnston and Joe Fielder. . GameSpot. 1998-02-02 [2013-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3).
    128. . Famitsu. 2008-07-14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2).
    129. Tony. . JPGames.net. 2013-05-26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130. . Rpgfan.com.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131. Adams, David. . IGN. 2005-12-07 [201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3).
    132. Slayton, Olivia. . Gematsu. 2011-05-18 [2014-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133. . Game Music Online. 2011-12-15 [201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1).
    134. Heemsbergen, Derek. . RPGFan. 2011-09-07 [2014-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135. . Game Music Online. 2009-11-15 [201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4).
    136. Loo, Egan. . Anime News Network. 2011-12-11 [2014-08-04].
    137. Tony. . JPGames.de. 2014-08-03 [2014-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4).
    138. [Tales of Eternia / Bandai Namco Games Official Site]. Bandai Namco. [2013-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0) (日语).
    139. . Famitsu. 2008-09-23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2).
    140. . Anime News Network. 2012-06-02 [2014-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141. . Victor Entertainment. [201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8) (日语).
    142. . IGN. 2004-04-30 [201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143. . IGN. 2004-06-11 [201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144. IGN Music. . IGN. 2008-05-17 [2014-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0).
    145. Bramwell, Tom. . Eurogamer. 2006-06-21 [2014-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146. Winkler, Chris. . RPGFan. 2007-12-11 [2009-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7).
    147. Spencer. . Siliconera. 2013-12-13 [2014-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148. Ransom, James. . Joystiq.com. 2008-08-20 [2013-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8).
    149. Parish, Jeremy. . 1UP.com. 2006-09-22 [2012-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6).
    150. Gantayat, Anoop. . IGN. 2004-12-15 [2014-08-01].
    151. . Rpgamer.com. [2013-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7).
    152. . IGN. [2013-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7).
    153. Dunham, Jeremy. . IGN. 2006-02-07 [201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154. . GameTrailers. 2014-02-26 [2014-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2).
    155. Parish, Jeremy. . 1UP.com. 2006-02-07 [201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2).
    156. Massimilla, Bethany. . GameSpot. 2006-02-06 [201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157. Haynes, Jeff. . IGN. 2006-10-11 [2013-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0).
    158. Nutt, Christian. . GamesRadar. 2006-10-06 [2013-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0).
    159. Kemps, Heidi. . GameSpot. 2012-08-28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160. Wallace, Kimberley. . Game Informer. 2013-08-06 [2013-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161. Moriarty, Colin. . IGN. 2013-08-05 [201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162. Arendt, Susan. . Joystiq. 2013-08-06 [2013-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163. Massimilla, Bethany. . GameSpot. 2004-07-06 [201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164. Irwin, Mary Jane. . IGN. 2006-07-04 [201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165. Fahey, Rob. . Eurogamer. 2004-11-02 [201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7).
    166. Hilliard, Kyle. . Game Informer. 2012-03-12 [2012-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5).
    167. Nichols, Scott. . GameSpot. 2012-04-24 [2012-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9).
    168. Wallace, Kimberley. . GamesRadar. 2012-03-13 [2012-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169. Shoemaker, Brad. . GameSpot. 2001-09-14 [2013-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8).
    170. Esque. . RPGFan. 1998-10-23 [2013-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7).
    171. Swiader, Keith. . Destructoid. 2013-12-04 [2014-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172. Ward, Robert. . Siliconera. 2014-04-24 [2014-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