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
寶文幣制
「元寶」最初只是指中國古代鑄有「元寶」字樣的錢幣。唐武德四年鑄行的年號錢「開元通寶」,幣面上下左右有「開元通寶」四字,有人迴環讀作「開通元寶」,開後世銅幣以「元寶」為名的先河。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在洛阳铸有“得一元宝”和“顺天元宝”,后有代宗时的“大历元宝”;五代後晉高祖天福年間有“天福元宝”,北宋有太宗的“淳化元宝”、徽宗的“圣宋元宝”、南宋有理宗的“大宋元宝”;以至清末所铸铜元上曾有“光绪元宝”字樣。這些「元寶」均指錢幣,並非指金銀錠。
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銀錠
元朝之寶
「銀錠」指鑄成錠狀的銀塊(「錠」亦通「鋌」,量詞,本指未經冶煉鑄造的金屬塊)。元朝以「元」為國號,庫銀逐稱為「元寶」(取其元朝之寶之意。元初的“中统元宝”也有發行交鈔及錢幣),此後「元寶」一詞也泛指銀錠以至一切金銀貨幣。
五十兩
此外,「銀錠」重量有一、二、三、五、十、五十兩之別,而「元寶」一詞也可以專指重五十兩的銀錠。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滅南宋後,返揚州,丞相伯顏以士卒掠奪無度,下令搜檢部隊行李,將所得撒花銀子統統銷鑄作錠,歸朝獻納。經辦此事的銷錢官依金代銀鋌成例,製成每重五十兩的銀錠,取名“揚州元寶”,呈獻給可汗忽必烈。當時所鑄元寶形呈馬鞍,兩端圓弧,中間束腰,在形制上與南宋和金的銀鋌十分相近。
“揚州元寶”在後世多有出土,一般長約14.5釐米,厚3釐米。背部鐫有“元寶”陰文大字。
中國明清兩代以銀錠用為通貨。今天僅存的五件明代銀作局銀錠當中,其中一件就刻有「銀作局永樂陸年十一月內銷鑄花銀五十兩重作頭顧阿福匠人仇士平陸字一千陸百七十號」字樣。清律也規定,各行省轉交至戶部中央的稅款,必須以五十兩銀元寶為一單位,因此行省衙門會把從百姓處收集來的散銀,鎔鑄成五十兩銀錠才上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