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改組
內閣改組(英語:),簡稱換閣()是指政府首脑改變他的內閣,牽涉部長去留或換職。改組較常發生在議會制國家。反之其他政體的內閣,因閣員的提名須獲立法機關確認,而較少發生。至於独裁國家缺乏制衡下,內閣改組亦非常鮮有。
議會制
議會制的國家較常出現內閣改組,原因不一。其一,政府需要委任新人接替辭職、退休或逝世的閣員;其二,民意低迷時的內閣改組可以為政府注入新能量、重拾管治力量、帶來新氣象[1],包括提攜受歡迎官員、邀請支持者入閣、和將政績差劣的降級甚或革職[2];其三,內閣改組容許政府裁撤或創立新部門,以及重新指配職責,加強管治效能或轉移施政重心。若執政黨在選舉過後仍手執權力的話,首相或總理也可能會因應選舉結果而調整施政方針,繼而改組內閣;而若果擔任閣員的議員因退休而放棄連任,或競逐連任不果,都會促使換閣。同樣地,若同黨新揆上任的話,接班人也可能會大幅改組政府,反映政策之別。以英國為例,新任首相莊漢生上任後,超過七成的閣員都被革職或辭職,是當地執政黨不下野的情況下,最大規模的內閣改組。
其他政體
內閣改組在其他政體頗為少見,因為內閣閣員並非必定要在立法机关中揀選。入閣條件通常都是視乎資歷能否勝任某一範疇,亦因此鮮有閣員會在任職一段時間後被調任其他職位。在美国,總統重新指派內閣官員新職務的情況可謂非常罕有,況且閣員的任命需要獲參議院通過,令到總統更無心力推動換閣。不過也有例外的,比尔·克林顿總統任內的商務部長诺曼·峰田,就在下任總統乔治·沃克·布什任內出任運輸部長。
至於在独裁國家,由於缺乏權力分立與制衡,因此內閣改組只會聽憑君主或獨裁者旨意,而不定期甚至較少進行。
參見
- 美國任職多個內閣職位的閣員列表
- 音樂椅
- 長刀之夜 (1962年)
參考文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