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
刘公岛 | |
---|---|
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 | |
地理 | |
位置 | 威海城区东部,威海湾口中央 |
面積 | 3.15平方公里 |
长度 | 约4.08公里(东西方向) |
宽度 | 最宽处约1.5公里,最窄处0.06公里(南北方向) |
海岸線 | 14.93公里 |
最高海拔 | (153米) |
最高點 | 旗顶山 |
管轄 | |
省 | 山东省 |
市 | 威海市 |
区 | 环翠区 |
地理
刘公岛与威海港相距4公里,其附近有一些岛屿,包括东部的东泓列岛及西部的黄岛等。威海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相对,威海的港湾位于两半岛之间,而刘公岛处于威海港湾的中央,军事上战略地位重要。有称“东隅屏藩”。
刘公岛地形北陡南缓,最高处在旗顶山,海拔153.5米。岛上树木茂盛,以黑松为主,多达2700余亩,因此在1985年被命为国家森林公园。
历史
上古
刘公岛上人类居住的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显示,约7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岛上曾挖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陶罐、遗址等。
明朝
明朝海运业兴隆,到刘公岛停泊的运船日增,岛上居民也随着增加。明代倭寇屡犯中国沿海,威海也深受其害。为加强海防,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立了威海卫,屯兵驻守。从此,威海卫港及刘公岛便为海防重地。
清朝
清朝时期,中国的首都是北京,渤海为北京、天津的外海。而威海卫与辽东半岛尖端的旅顺,共扼渤海咽喉,形同京津门户,刘公岛战略地位因而极其重要,被选为北洋海军及其舰队的驻泊之所,与以舰艇修理为主的旅顺,共同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
1887年,威海海防工程建设开始。刘公岛为海防建设的重点。当时建有六座炮台、铁码头、麻井子船坞,设立了水师学堂、工程局、机械局、电报局、弹药库等。
1888年12月17日北洋舰队在刘公岛正式成军,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此时,这支近代化的海军己拥有大小舰艇25艘,总吨位4万多吨,实力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
1889年北洋海军提督署(又称水师衙门)竣工。
1895年2月17日日本军在甲午战争后期登上了刘公岛,接收了岛上的所有军事设施、大量的军备物资,并俘获了北洋舰队残余港内的十艘军舰。经营近20年的北洋舰队就此终结。日军占领刘公岛3年一直到1898年。
岛上名胜古迹及文物
古迹
文物
- 北洋水师忠魂碑
註釋
- 1898年7月到1940年11月1日,英国租借刘公岛达42年之久,从晚清开始到中华民国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